導言1
一、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對象1
二、學習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目的2
*編 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思想
*章 夏商西周時期的神權法思想7
*節 概述7
*節 夏商西周時期的神權法思想8
*章 周公對夏商神權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11
*節 “明德慎罰”思想12
一、“明德慎罰”思想的由來12
二、“明德慎罰”思想的內容與實質13
*節 “禮治”思想16
一、周禮的來源與內容16
二、“禮治”的基本原則16
三、周公的“明德慎罰”與“禮治”思想的影響18
*編 春鞦戰國時期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 儒傢學派的法律思想23
*節 儒傢學派概述24
*節 孔子24
一、孔子與《論語》24
二、“仁”是孔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26
三、法的穩定性與繼承性:“禮治”及其“損益”和“正名”理論27
四、中庸的法學方法論29
五、德刑關係理論31
六、法律與正直的關係及父子相隱的訴訟原則34
七、無訟理論35
八、誠實信用法律原則與法律麵前男女不平等原則36
九、人與法的關係37
十、小結:孔子法律思想體係及其曆史影響39
第三節 孟子40
一、孟子與《孟子》40
二、“仁政之法”的理論基礎41
三、“仁政之法”的來源和內容42
四、法、理、孝的關係45
五、民貴君輕說與立法目的論46
六、法律適用過程中慎選司法官吏與慎重對待死刑46
七、“治人”與“治法”的關係:“尊賢使能”與“徒法不能以自行”47
八、守法思想48
九、“執中權時”的法學方法論49
第四節 荀子50
一、荀子與《荀子》50
二、性惡論是荀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52
三、“良法”與“惡法”理論:“禮法一體”與“非禮無法”53
四、“明分使群”的法律起源理論56
五、法律本體理論:法律原理、判例、法律條文之間的關係57
六、法律與治國方略:“治人”與“治法”58
七、有關犯罪與刑罰的刑事法律原則59
八、經濟立法與環境保護立法的基本原則61
九、荀子的法學理論體係總評價61
第四章 墨傢學派的法律思想63
*節 墨傢學派概述63
*節 墨子64
一、“兼相愛,交相利”64
二、法律起源論及相關法律思想65
第五章 道傢學派的法律思想69
*節 道傢學派概述69
*節 老子70
一、“道法自然”70
二、抨擊人定法73
三、“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與息訟思想74
第三節 莊子77
一、莊子與《莊子》77
二、莊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天道”自然與*無為78
三、對儒傢和法傢法律思想的批判79
四、莊子的具體法律思想解析81
第四節 道傢其他派彆與代錶人物93
一、關尹93
二、庚桑楚93
三、文子94
四、楊硃94
五、列子95
六、鶡冠子95
七、稷下道傢96
第六章 法傢學派的法律思想98
*節 法傢學派概述98
*節 申不害99
一、“聖君任法而不任智”的法治論99
二、力主“君人南麵之術”的術治論100
第三節 慎到101
一、“立公棄私”的立法公私觀102
二、“事斷於法”的尚法論102
三、“權重位尊”的重勢思想103
第四節 商鞅104
一、變法思想105
二、“垂法而治”的法治論106
三、“刑無等級”思想108
四、重刑思想與“以刑去刑”109
五、“以吏為師”“以法為教”110
第五節 《管子》111
一、《管子》一書及其與齊法傢的關係111
二、法的概念與特徵113
三、“以法治國”與法的起源及作用115
四、立法思想117
五、執法思想119
第六節 韓非120
一、韓非的法治觀的理論基礎——曆史進化觀與人性論121
二、以君為主,法術勢相輔124
三、韓非的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125
四、韓非的法治觀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128
第七章 農傢學派的法律思想131
*節 農傢學派概述1314
*節 許行132
一、“君民並耕”的社會治理思想132
二、以農為主,士工商適度分工,勞動者*占有自己的勞動成果的社會發展模式133
三、農傢(官)治國論135
四、“市賈不二”的國傢乾預經濟“法”(製度)思想135
第八章 名傢學派的法律思想138
*節 名傢學派概述138
*節 名傢學派對各種法律相關概念的正名和界定140
一、名傢學派為什麼熱衷於界定“刑名”等相關概念?140
二、名傢對具體概念的正名141
第三節 名傢學派具體法律思想143
一、名傢的同異理論及法律理想143
二、“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的法律意義144
三、法律應與時俱進的“通變”思想146
第三編 秦至清代(1840年)的法律思想
第九章 秦漢時期的法律思想151
*節 概述151
*節 秦始皇與李斯152
一、廢除分封製,實行郡縣製153
二、維護*君主專製154
三、崇尚“法治”,推行嚴刑峻法155
四、實行文化專製156
第三節 劉安156
一、無為與安民的法律觀157
二、“發於人間”“法生於人”的法律起源論158
三、“應時而變”的曆史觀與立法思想159
四、“精誠”“無私”的執法思想159
第四節 董仲舒160
一、“罷黜百傢,獨尊儒術”與“一統紀”“明法度”161
二、“三綱五常”說162
三、德主刑輔說163
四、《春鞦》決獄和“原心定罪”165
第五節 王充167
一、批判君權神授和天罰論167
二、主張德刑並用,反對專任刑罰169
三、法律觀上的命定論170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法律思想172
*節 概述172
*節 曹操174
一、“治定之化,以禮為*;撥亂之政,以刑為先”175
二、“唯纔是舉”與“選明達法理者使持典刑”175
三、賞罰分明與以法治軍176
第三節 王弼177
一、“名教本於自然”說177
二、無為而治論178
三、反對嚴刑峻罰178
第四節 嵇康179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說179
二、“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180
三、“刑本懲暴,今以脅賢”181
第五節 杜預181
一、“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182
二、立法“必審刑名”182
三、“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製”182
第六節 張斐183
一、“以理統法”與“以禮率律”183
二、《刑名篇》的內容與意義184
三、若乾法律術語的界定184
第七節 劉頌185
一、“復肉刑”論186
二、“劃一法律,簡而不漏”的立法思想187
三、“律法斷罪,皆當以法律令正文”的執法思想187
第十一章 隋唐時期的法律思想190
*節 概述190
*節 楊堅191
一、抑製兼並,減輕賦稅與徭役192
二、“以輕代重”,削繁除苛192
三、慎獄恤刑,秉公執法193
四、整頓行政體製,選用良吏194
第三節 李世民194
一、“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195
二、法務寬簡的立法思想196
三、納諫任賢197
第四節 韓愈1986
一、“道統”說與“性三品”說199
二、國傢與法的起源論200
三、禮法兼用,以禮德為先200
四、“君言必信”,“法令大行”201
第五節 柳宗元202
一、國傢、君主與法律起源論202
二、反對天罰論和司法時令說203
三、禮法統一論204
四、定經界,核名實,均賦役205
第六節 劉禹锡206
一、依靠法製,人能勝天206
二、法大行,則國大治207
第十二章 宋元時期的法律思想210
*節 概述210
*節 包拯211
一、立法當以恤民為本211
二、肅吏治,選清官212
三、執法嚴明,不避權貴212
第三節 王安石213
一、革除弊政,因時立法214
二、創立善法,抑製兼並215
三、禮法兼用,德主刑輔216
四、“有司議罪,惟當守法”217
五、“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218
第四節 硃熹220
一、“法者,天下之理”220
二、德治與重刑並用221
三、變法改革與人治223
四、義理決獄,明謹用刑223
五、恤民與省賦224
第五節 耶律楚材224
一、崇尚儒學,標榜文治225
二、立法定製、寬刑慎殺225
三、賞罰必信,不徇私情,不畏權貴227
第十三章 明清時期的法律思想229
*節 概述229
*節 丘浚230
一、禮、樂、政、刑兼用,以教化為先230
二、“應經閤義”,因時立法231
三、執法“堅如金石,信如四時”232
四、慎刑恤獄232
五、立法以便民為本233
第三節 黃宗羲234
一、批判君主專製235
二、君臣共治236
三、學校議政237
四、立“天下之法”,去“一傢之法”237
五、工商皆本238
第四節 王夫之239
一、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與“天理寓於人欲”說240
二、“趨時更新”,因時立法240
三、“必循天下之公”的立法原則241
四、“法貴簡而能禁,刑貴輕而必行”242
五、任法與任人結閤,嚴於治吏243
第五節 愛新覺羅?玄燁244
一、“力行教化”,“尚德緩刑”244
二、重視吏治,懲治貪蠹246
第四編 近代的法律思想
第十四章 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特點、發展階段、經驗教訓251
*節 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一般特點251
一、近代法律思想發展史是傳統法律文化變革史,是中國法律思想“西化”史251
二、近代法律思想變革既頭緒繁多,又變化多端252
三、中國近代法律思想的變革一直同反專製、爭民主(民權)和救亡圖存聯係在一起252
四、憲政思想的産生和發展是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主鏇律253
*節 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幾個主要發展階段254
一、早期啓濛派254
二、清末統治集團254
三、農民革命派254
四、早期改良派255
五、戊戌維新派255
六、資産階級革命派255
第三節 近代法律思想變革的經驗教訓256
第十五章 早期革新派的法律思想258
*節 龔自珍258
一、“更法”“改圖”的改革思想259
二、法的概念259
三、法律起源論260
四、經濟立法思想261
*節 魏源262
一、“善治民者不泥古”的改革思想262
二、變法必須“便民”263
三、“師夷之長技以製夷”264
第十六章 改良派的法律思想266
*節 康有為266
一、“公羊三世說”與變法思想267
二、鼓吹君主立憲269
三、《大同書》中的“治至刑措”論271
*節 梁啓超273
一、救亡圖存的變法維新思想273
二、提倡民權和君主立憲275
三、法治與人治相結閤的思想277
第十七章 法律改革派的法律思想280
一、重視法理學研究281
二、中西結閤的修律思想285
第十八章 革命派的法律思想291
一、法治與民主相結閤的思想292
二、五權憲法思想294
三、銳意改革法律製度297
劉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律史學會老莊與中國法律文化研究分會會長。王振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理論法學、法史學,兼任老莊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