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Pacific Design N0.13
《APD亚太设计年鉴 N0.13》
出版社:Sandu Publishing
ISBN:9789887740988
出版年: 2017-10
商品语言:中/英
装订:29x24.8/464p/精裝
内容简介
2017年《第十三届亚太设计年鉴》是亚太地区专业设计年鉴,展示国际前沿设计潮流及经典设计个案,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2017年《第十三届亚太设计年鉴》再度联合世界各地知名设计师倾力打造,收录八大类别精选超过四百件作品。不仅包含品牌定位、视觉设计、形象深化、推广策略,而且将视觉元素延伸到空间以及产品,探究优秀设计在竞争中长盛不衰的奥秘,从而归纳出通过设计帮助客户立于市场的成功法则,是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
老实说,我更看重的是它“原版”的价值。市面上很多所谓的“设计年鉴”,为了追求快速上市和低成本,往往会进行大量的二次编辑甚至裁剪,导致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韵味和结构被破坏了。但这本书的“港台原版”身份,保证了内容呈现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从版式的疏密有致到留白的艺术处理,都体现了原版出版时的精雕细琢。我注意到,在某些跨页的设计展示中,左右两页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叙事关系,这种节奏的把控,是只有在原版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尊重的。我甚至拿出尺子量了量它的网格系统,发现其对齐和比例的运用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这对于我们这些对细节有强迫症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传递出的信息是:设计不仅仅是好看,更是一种严谨的结构性工作。这种对原始版本的坚持,体现了出版方对设计艺术本体的尊重,绝对值得信赖。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年鉴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努力,中英双语的设置,让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设计市场。作为一名长期与海外客户打交道的从业者,我深知语言障碍在设计理解上的阻碍。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相当精良,术语使用准确到位,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设计理念,通过流畅的文字解释,变得清晰易懂。特别是那些关于设计哲学和方法论的深度访谈部分,文字的精准性直接决定了信息的传达效果,这一点上,它做得非常到位,几乎没有出现那种“机器翻译腔”的生硬句子。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亚太”这个地域概念的界定,它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在东亚的几个成熟市场,而是深入到了东南亚一些新兴设计力量的展示,那些色彩运用和材质选择,简直是视觉的狂欢,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创新张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衡,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对话平台,让不同地域的设计师能够相互学习,彼此激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真的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绝对是那种可以长期珍藏的类型。光是翻阅的时候,那种触感就让人心情愉悦,印刷的色彩饱和度极高,即便是最微小的细节也能清晰捕捉,这对于设计类书籍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版式设计的那几个案例,虽然我平时接触的主要是平面广告,但这次年鉴里呈现的那些品牌形象和包装设计思路,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感觉作者或者说编委会在筛选稿件时,真的下了不少功夫,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漂亮图集”,而是背后有清晰设计逻辑和文化背景支撑的作品。比如,有一组关于可持续发展主题的展览设计,它巧妙地结合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元素,这在国内的同类书籍里是比较少见的深度融合。整体来看,这本年鉴的审美标准非常国际化,但又不失亚洲特有的细腻与人文关怀,是那种能让人心甘情愿坐下来,泡上一下午,细细品味的佳作。对于想要提升自己设计视野,拓宽思维边界的同行来说,这简直是必备的“营养剂”。
评分购买这本年鉴的动机,其实是冲着它在“设计趋势预测”方面的参考价值去的。每年的设计风向标总是变幻莫测,而年鉴就像是一个定格时间胶囊,记录了过去一年的精华。翻阅第13辑,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曾经热衷于极简主义的趋势似乎正在被一种更具“情感温度”的设计所取代。书中展示的许多用户体验(UX)案例,不再是冷冰冰的界面操作,而是融入了更多手绘元素和拟人化的交互动画。这为我正在进行的一个App重新设计项目提供了极佳的灵感方向——如何在保持功能性的同时,注入更多人性化的触感。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很注重“关联性”,相邻的案例虽然风格可能不同,但却能在某种隐形的叙事线上相互呼应,仿佛在讲述一个宏大的设计故事。这比单纯堆砌获奖作品要高明得多,它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这些设计会流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想在设计领域深耕的人来说,工具书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否提供“超越预期的发现”。这本书在展示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际大牌设计之外,还大胆地收录了一些来自学术界和独立工作室的实验性项目。这些项目的创意往往更大胆、更不拘一格,它们可能不会直接转化为商业爆款,但却是未来设计语言萌芽的地方。比如,有一组关于动态图形(Motion Graphics)的展示,它探索了三维空间中材质的物理变化,这在传统的二维印刷品中很难表现,但通过高清的图像和精妙的布局,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流动的张力。对我个人而言,最有价值的是它在不同设计门类之间的穿插布局。平面、空间、交互、影像,它们被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强迫我的大脑在不同领域的逻辑间进行快速切换和重组。这种思维上的“交叉训练”,才是这本年鉴给我带来的最大财富,它让我对设计的边界有了更开阔的想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