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生活的艺术 52个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 生活的藝術 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

【中商原版】生活的艺术 52个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 生活的藝術 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尔夫杜伯里 魯爾夫杜伯里 著
图书标签:
  • 生活艺术
  • 思考工具
  • 自我提升
  • 个人成长
  • 幸福生活
  • 人生智慧
  • 实用指南
  • 心理学
  • 原版书籍
  • 中商原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商周
ISBN:9789864773947
商品编码:2649805689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生活的藝術 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
开本:大25开
用纸:轻型纸
页数:35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生活的艺术 52个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 生活的藝術 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
ISBN:9789864773947叢書系列: 生活館規格:平裝/ 352頁/ 21 x 14.8 x 2.1 cm / 普通級/ 部份全彩出版地:台灣適讀年齡:0歲~99歲本書分類: 人文史地 > 哲學 > 邏輯/思考作者: 魯爾夫.杜伯里原文作者: Rolf Dobelli譯者: 王榮輝繪者: 艾爾.波丘出版社: 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8/02/03語言:繁體中文
内容简介
繼傳奇暢銷書《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後,杜伯里強勢回歸新書上市,蟬聯德國《明鏡周刊》排行榜,聲勢不墜全德受矚目的作家,無數讀者殷切期待的新力作
越是重要的事情,你越不該視情況彈性決策跳出能力圈尋找機會和成就,十之八九達不到預期效益少做傻事比汲汲於做大事,更能讓你成功
我們總以為成功是一點一滴拼搏、累積來的,錯!美好人生不是「贏來的」,而是「輸掉的」。少犯錯,幸福的可能性就越高。應付複雜的現實世界,需要裝有各種思考方法的工具箱,避免各種徒勞無功的嘗試,耗費時間與精力,並預料哪裡隱藏著危險與障礙,事先預防、繞道而行,避開層出不窮的問題與意外在你的人生道路中設下的路障。
爬梳古希臘哲學理論與當代心理學研究,杜伯里延續《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詼諧有趣、輕鬆易懂的寫作風格與格式,標舉出52個思考工具,幫助你聰明思考、理性作為,活出生活的藝術、建構美好的人生。
各界推荐
「我不僅閱讀杜伯里的作品,更仔細品味其中的每個文字。」--法蘭克艾爾斯特納(Frank Elstner),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杜伯里的文字清晰透澈、睿智、令人信服。」--格哈特施若德(Gerhard Schr?der),前德國總理
「杜伯里是當前歐洲才智出眾的思想家之一。」--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 ,暢銷書作家
「杜伯里將不同知識領域的思想巧妙地融會貫通,將知識、藝術與心靈、優雅、準確結合在一起。」--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e),哈佛大學心理學
「杜伯里再次出擊!他不僅開啟我們的視野,更喚醒了我們。他將敏銳的科學理解與令人印象深刻的哲學門徑相互結合,從不滿足於膚淺的表象。一旦讀了魯爾夫杜伯里的書,你將會愛不釋手!」--譚莉歐布萊特(Tenley E. Albright),麻省理工學院合作計畫主任暨哈佛大學學院名譽教
「在他的一本書裡,魯爾夫杜伯里指出我們該如何正確思考。如今他又提供珍貴的忠告,告訴我們該如何活出美好的人生。」--詹姆斯弗林(James R. Flynn),奧塔哥大學名譽暨
「弗林效應」發現者「魯爾夫杜伯里具有令人神往的才華,能以扣人心弦、充滿啟發的方式,將當代的種種科研成果娓娓道來。」--布魯諾傅萊(Bruno S . Frey),巴塞爾大學經濟學暨「經濟與幸福學」創始人
「魯爾夫杜伯里不僅具備明辨世間理念的能力,更能將它們構築成價值遠超過個別部分的整體。他曾於《思考的藝術》一書中施展真功夫。如今又於《生活的藝術》一書中炫技。」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紐約大學暨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作者
「杜伯里將科研的成果化為實用的步驟,幫助人們活出更美好的人生,真的是太了不起了!」--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全球知名暢銷書《影響力》與《鋪梗力》作者
作者介绍
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
生於1966年,在瑞士聖加侖大學(Universit?t St. Gallen)主修哲學與企管,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瑞航集團(Swissair-Gruppe)各分公司執行長,並旅居香港、澳洲、英國、美國等地。杜伯里為WORLD MINDS的創辦人和領導人,這是一個匯集全世界科學、文化、經濟領域人才的社群。他同時寫小說和專書,其中《思考的藝術》(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和《行為的藝術》(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翻譯成40多國語言,在全球暢銷超過百萬冊。魯爾夫杜伯里目前與家人定居於瑞士伯恩(Bern)。
相關著作:《向人生提問的藝術》《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译者简介
王榮輝
曾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歷史係與法律系。大學畢業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t G?ttingen)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中古史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 2009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
绘者简介
艾爾.波丘El Bcho
現居柏林。在完成平面設計學業後,便開始為音樂產業與《週日版法蘭克福匯報》(FAZ-Sonntagszeitung)繪製插畫。整個城市都是他展示作品的空間。在日本、俄羅斯及巴西的展覽與電視採訪上,他以「細心的觀察者」自居。多年來始終致力於創作高達五公尺的公共場所裝置藝術大型插圖,並成為城市藝術景化的一部分。他是個浪漫主義者,其作品通常呈現出追求的片刻性。
书籍目录
前言01 心理會計——你該如何將損失化為收益02 高超的修正技巧——為何沒有的設定03 誓言——策略性的僵固04 黑盒子思考——現實並不在乎你的感受如何,或者說,為何每次墜機都能讓你的人生變好05 反生產力——為何節省時間的人往往是浪費時間的人06 美好人生的負面藝術——不要做任何錯的事,就會發生對的事07 卵巢樂透——為何你不配擁有你的成功08 內省錯覺——請你認真地對待情感,但不是你自己的情感09 率真陷阱——為何你需要一位外交部長10 五秒鐘的不——小幫忙是大陷阱11 聚焦錯覺——為什麼住在加勒比海並不會比較幸福12 種種的購置是如何消失在空氣中——為何你該少買東西、多做體驗13 去你的錢——儲存的自由14 能力圈——為何你得知道自己的斤兩15 守恆的秘密——為何無聊者比冒險者更成功16 使命的專橫——做你能做的事,而不是你可能喜歡做的事17 美名監獄——如何從外部評價找到內部評價18 歷史終結錯覺——你可以改變你自己,但改變不了別人19 人生的小意義——哪些目標是你能達成,哪些則不能20 你的兩個我——為何你的人生不是相簿21 記憶帳戶——體驗化為記憶22 人生故事是鬼話連篇——為何我們會帶著一個錯誤的自我形象闖蕩世界23 寧可有個美好的人生,也不要有個美好的死亡——為何你不該煩惱自己這輩子後的一小時24 自憐漩渦——為何挖掘過去是沒有意義的25 享樂主義與幸福——你該如何用意義來補償快樂,用快樂來補償意義26 尊嚴圈—Part 1——即或不然27 尊嚴圈—Part 2——一個人若是對外屈服……28 尊嚴圈—Part 3——與魔鬼交易29 憂慮之書——你該如何關掉腦袋裡的喇叭30 意見火山——為何沒有意見你會過得更好31 精神堡壘——幸運輪32 嫉妒——魔鏡啊魔鏡33 預防——請在問題惡化到非解決不可前先避免它們34 心理災難工作——為何你不必為世界的現狀負責35 關注陷阱——該如何處理你有價值的資源36 減量閱讀,但要加倍精細——我們閱讀的方式不對37 教條陷阱——為何意識形態把事情弄得太過簡化38 心理減法——你該如何認識自己的幸福39 思考極限值——思考和行為的關係就像是手電筒和探照燈40 別人的鞋子——角色互換41 改變世界錯覺—Part 1——請勿耽溺於「偉人」理論42 改變世界錯覺—Part 2——為何你不該把任何人捧上神壇,至少不該把你自己43 公正世界謬誤——為何我們的人生並非古典偵探小說44 貨物崇拜——請別用稻草造飛機45 跟自己賽跑的人獲勝——為何通識教育只能當作愛好46 軍備競賽——為何你該避免上戰場47 接受異類當你的朋友——為何你該認識局外人,但別做個局外人48 秘書問題——為何我們的人生樣本數太小49 期望管理——期望越小,幸福越大50 史鐸金定律——如何調整你的狗屎偵測器51 讚美謙卑——越不看重自己,人生會越美好52 內在的成功——為何投入比產出重要後記謝詞附錄
沉浸式哲学漫游:在日常碎片中搭建心灵的宏伟殿堂 一本关于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生活智慧与精神秩序的深度指南。 在这个信息洪流几乎要将个体淹没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一种内在的漂浮感——我们忙碌地做着许多事,却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抵达何方。我们渴望一种坚实的基础,一种能让我们在潮起潮落中保持内在稳定的哲学锚点。《沉浸式哲学漫游》正是一次精心铺设的旅程,它邀请读者暂时放下手头的待办事项,跟随思想的轨迹,深入探究那些塑造我们日常决策、情感反应和长期目标的核心认知结构。 本书并非一套冷冰冰的理论手册,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生活导师,在你身旁低语,引导你检视那些被习惯性忽视的“心智默认设置”。我们不谈论空洞的“正能量”,也不鼓吹激进的改变,而是专注于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洞察力的“内在操作系统”。 第一部分:觉察的罗盘——校准你的感知频率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决定了我们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本部分的核心在于“精确测量”。现代生活的一个陷阱在于我们习惯于使用粗糙的、群体性的标签来定义复杂的情感和经验。 我们会深入探讨“注意力经济”对我们心智资源的侵蚀。这不是批判技术,而是分析技术如何重塑了我们的“等待容忍度”和“深度聚焦能力”。通过引入几种古老的、却异常强大的心智模型,比如“刻意遗忘的艺术”——即学会主动屏蔽那些分散我们核心价值的输入——来为我们的精神空间腾出呼吸之地。 其中一个重要章节聚焦于“情绪的词汇表”。我们常将“焦虑”、“压力”、“疲惫”混为一谈,导致我们无法对症下药。本书提供了一套精细化的情绪分类框架,帮助读者区分是“目标受挫的挫败”,还是“意义缺失的空虚”,抑或是“自我超越的兴奋”。只有精确命名,才能有效管理。 我们还将触及“叙事偏见”的陷阱。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要讲述者,但叙事往往被“确认偏误”所扭曲。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反叙事练习”,鼓励读者扮演自己人生剧本的“批判性编辑”,发掘那些被自己潜意识压抑或美化的片段,从而建立一个更接近真实的自我认知地图。 第二部分:行动的炼金术——从意图到物质的转化 思想的深度必须在行动中得到印证,否则它就仅仅是哲学上的自恋。第二部分关注的是,如何将那些在第一部分中精心提炼出的洞察,转化为具有实际效能的生活实践。 重点在于“复杂性管理”,而非“简化主义”。我们承认生活本质上是混乱的,但可以建立一套适应性框架。本书介绍了一种“多层目标构建法”:一个宏大的、近乎形而上的终极愿景(Why),支撑着一系列可量化的中期里程碑(What),最终落实到每天早上需要完成的最小可测量行动(How)。这种结构确保了宏伟与脚踏实地之间的张力得以维持。 我们深入分析了“拖延症”的结构性根源。它通常不是懒惰的表现,而是对“不完美”的恐惧,或是对当前行动与未来期望之间巨大鸿沟的无力感。解决方案不是强迫自己“马上开始”,而是通过“微小胜利积累法”,将任何一项任务分解至一个“不可能失败的起始点”,从而绕过大脑的阻力中枢。 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关系中的边界设定”。边界不是为了推开别人,而是为了清晰界定自我价值的领地。书中提供了多种如何在不牺牲同理心的前提下,坚定表达拒绝和维护个人精力的有效沟通模型,强调清晰的沟通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第三部分:意义的织造——构建持久的内在连结 生活的高级阶段,在于将琐碎的日常与更高层次的意义编织起来,形成一张坚固的精神之网。这部分探讨了如何与“超越性”建立联系,无论这种超越性是通过艺术、自然、科学发现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共情来实现。 我们将挑战读者对“成功”的传统定义。真正的成功,不再是累积外部的认可或物质的存量,而是内在一致性的达成——即你的行为是否忠实地反映了你最珍视的价值。为此,本书提供了一套“价值冲突审计”工具,帮助读者识别那些导致内心摩擦的价值矛盾点,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痛苦但正确”的选择。 我们还将回顾“韧性”的哲学基础。韧性不是抗压能力,而是从失败中学习和重构自身的能力。本书引用了从古代斯多葛学派到现代认知行为科学中的诸多案例,阐述如何通过“预先彩排逆境”(Negative Visualization),在精神上对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从而在真正面临挑战时,保持内心的沉着与主动权。 最后,本书以对“时间感知”的重新审视为结束。我们如何度量时间?是以秒计算的效率,还是以体验的深度和质量来衡量?通过将生活视为一系列有意识的“存在片刻”,而非一串待完成的任务清单,读者将被引导着去发现,真正的“美好人生”并非等待着被发现的终点,而是在每一个精心活过的瞬间中被创造出来的工艺品。 《沉浸式哲学漫游》是一本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却能让你走得更远的指南。它提供的不是捷径,而是通往更清晰、更有力量的自我实现的坚实阶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作者行文的气度非常欣赏。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克制的幽默感,它不张扬,但总能在关键时刻恰到好处地出现,缓解了严肃主题可能带来的沉闷感。这种幽默并非是插科打诨,而更像是对人生荒谬性的深刻洞察后的一种豁达与释然。此外,作者在引用和借鉴其他思想流派时,展现出极高的融汇能力,他既能尊重经典,又能跳脱出经典的框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张力,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当代的锐气。读起来,你会觉得作者是一个阅尽千帆但内心依旧澄澈的人,他分享的不是他人的智慧,而是他自己通过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生命体验结晶。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被其中蕴含的某种哲思的深度所震撼。它没有采取那种说教式的口吻,也没有用过于晦涩的理论术语来构建壁垒,而是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睿智的长者,用最平和、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宏大的人生议题,拆解成了我们日常可以触及的小切口。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论述的逻辑层次,发现作者似乎总能在我以为要陷入僵局时,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就像拨开了一层迷雾,豁然开朗。这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高水平的思维对话。它迫使我去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过的习惯和认知,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时会带来轻微的不适,但最终换来的是思维的拓宽和心境的稳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质感,拿在手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让人信赖的感觉。字体选择和行距的安排都非常考究,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舒适和放松。特别是色彩的搭配,既有现代感又不失古典的韵味,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本书所蕴含的智慧的厚重。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去欣赏扉页和一些插图(如果有的化),那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内容意境的一种延伸和烘托。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部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对“呈现”这件事本身也投入了极大的心力,这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质量也不会是粗制滥造的。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一遍遍地翻阅和品味,每一次接触都是一次视觉和触觉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的“实用性”与“超越性”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很多励志或哲学书籍要么过于飘渺,让人感觉脱离现实,要么又过于侧重工具性,导致内容干瘪缺乏灵魂。然而,这本书却能做到在探讨抽象概念的同时,始终紧密地系于我们的具体生活场景。比如,当谈到如何处理“不确定性”时,它会结合我们处理日常冲突或者制定长期规划时的具体心理活动来展开,这种联系是如此自然而然,让人在理解理论的同时,立刻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如何在下一次面临相似情境时运用这种思考方式。它不是提供一套僵硬的公式,而更像是一套精妙的“思维校准仪”,帮助我们将人生的航向微调至更精准的位置,使其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落地的可行性。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慢”的修行。它不适合快速扫读,更像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甚至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放下书本,走到窗边静静地站一会儿,让那些文字在脑海中“发酵”。这种主动的暂停,是阅读体验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它提示着我,有些深刻的观念需要时间去内化,而不是囫囵吞枣。我甚至开始做一些批注,但这些批注更多的是心情的记录和思考的起点,而不是简单的提纲挈领。这本书成功地将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正念”的练习,让我从日常的琐碎和焦虑中抽离出来,专注于当下这段与智慧相处的宁静时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