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甲骨文丛书: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
书号:9787520108171
定价:79.00
作者/编者: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编辑推荐:
曾遭纳粹毁禁的德意志灵魂之书
以优美、抒情的笔触
娓娓道出古希腊对德国伟大作家的“暴政”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是20世纪英国*批评家,主要从事德国文学研究,对德国的伟大作家著述颇多。这本《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是她的代表作,也是她*有影响力的著作。
巴尔特以极为瑰丽的方式,揭示了一段极为诡异的、微妙的、决定性的德意志民族灵魂之历程。在德意志灵魂中一直有着一种强烈的哲学冲动,巴尔特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从而展开了本书的研究。在她看来,德意志灵魂当中缺失了悲剧性和诗性,因而哲学篡取了对人类生活和族群生活的立法权能,这就是本书的书名所说的希腊的“暴政”。研究希腊对德意志作家的影响,这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主题,但巴尔特非常成功地进行了论述,深入而不庞杂。这本书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但这并不影响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巴尔特高屋建瓴,对几位德国伟大作家的解读颇具启发性。
目录
*章 概要
*章 发现者:温克尔曼(1717~1768)
希腊今生
罗马
爱欲
宿命
拉奥孔神话
第三章 阐释者们:莱辛(1729~1781)与赫尔德(1744~1803)
莱辛现身
拉奥孔再现
赫尔德回应“拉奥孔”
入侵
第四章 创造者:歌德(1749~1832)
普罗米修斯
伊菲革涅亚
意大利
温克尔曼的罗马
荷马家族
海伦娜
恶灵
第五章 敌对者:席勒(1759~1805)
战败的“巨人”
青年剧
希腊诸神
滚蛋吧!
命运
第六章 殉道者:荷尔德林(1770~1843)
伊卡路斯
着魔
狄俄迪玛
苍白的加利利人
斯卡达内利
第七章 反叛者:海涅(1797~1856)
路西法
作为鬼魂的诸神
作为魔鬼的诸神
流亡中的诸神
欢迎你,酒神巴克斯!
第八章 余波 温克尔曼再生: 海因里希?施里曼(1822~1890)
酒神: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
神话家:卡尔?斯皮特勒(1845~1924)
秘法家: 斯蒂凡?乔治(1868~1933)
结论
原始资料选
索引
附论 暴政都是人类自己建立起来的
本书研究了希腊的艺术与诗歌对德国18世纪以来的伟大作家的影响。全书依次论述了希腊在艺术、心理、哲学、文化上对温克尔曼、莱辛与赫尔德、歌德、席勒、荷尔德林、海涅、施里曼、尼采、斯皮特勒、斯蒂芬?乔治的影响。
此外,作者着力分析了德国伟大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温克尔曼对后来的作家的影响,歌德对其之后的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这些作家身上随处可见。从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巴尔特读出了他们对德意志的身份认同,挖掘了其中复杂之处。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Eliza Marian Butler,1885—1959),毕业于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德意志问题*,曾在*次世界大战中,担任位于俄国和马其顿前线的苏格兰阵营的翻译及医护人员,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是其*有影响力的作品,初版于1934年,曾遭纳粹毁禁,战后成为英语世界的经典。
译者简介
林国荣,哲学博士,宜春学院公法与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海国图志”丛书编委。
读完《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后,我的脑海中充斥着一种复杂而矛盾的情绪。这本书的论述方式,用一种比较温和的说法,可以说是“不落俗套”。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一步步地铺陈史实,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碎片化、更加注重思想碰撞的方式来展开。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试图打破某种既定的认知框架,试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他对“暴政”这个概念的定义,也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的理解,将其引申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多次提及的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历史事件,作者却能在其中找到某种微妙的联系,并以此来支撑他的论点。然而,这种联系的建立,有时确实需要读者付出大量的努力去理解,甚至需要反复推敲。我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因为作者的跳跃性思维而感到困惑,但我也被他所提出的那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所吸引。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如何看待历史的,以及历史又是如何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智识上的挑战”,他不断地抛出问题,鼓励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明确的结论。这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但也可能让一些读者感到疲惫的阅读体验。
评分《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几个星期,虽然我承认书中的某些论点触及了一些我长久以来思考但未曾清晰表达过的议题,但我必须坦白,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论证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让我感到一种疏离。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不断地将某些历史事件和政治现象进行类比,试图构建一种宏大的、跨越时空的“暴政”叙事。然而,这种类比的力度,有时显得过于勉强,甚至有些牵强附会。当我读到某些章节,作者将一些现代经济政策的后果,与古代某些城邦的衰落进行对比时,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是,这种对比更多地是一种文学上的烘托,而非严谨的历史或政治分析。我试图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信息,但反复出现的“暴政”这个词,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标签,盖过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更让我困惑的是,书中对于某些关键的历史背景介绍,似乎有所省略,或者说,作者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背景知识,以便能够完全理解他提出的论点。这使得一些非专业读者,比如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需要停下来,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无疑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也让我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启发性,而非更具煽动性的探讨,希望作者能用一种更平实的语言,更深入的分析,来引导读者走向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在概念的迷雾中徘徊。
评分《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这本书,我大概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开始阅读的,毕竟“希腊”和“德意志”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张力,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结果,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非常规的叙事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辩证思考的领域。作者似乎并不太在意梳理一个清晰的时间线,或者按照逻辑顺序一一展开论证,而是更倾向于在不同的历史片段和概念之间进行跳跃式的连接。这种写作手法,对于一些追求条理清晰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突兀,甚至令人难以捉摸。然而,我个人却从中获得了一种别样的阅读乐趣。它迫使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联系,猜测作者的意图,并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些被他有意隐藏起来的线索。书中对一些宏大历史概念的解读,尤其是在阐释“权力”以及“被权力所塑造”的人们时,给我的触动很大。作者似乎在暗示,某些看似截然不同的历史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着某种共通的、难以言说的运作逻辑。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哲学思辨的片段,它们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理解的政治和社会现象。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这本书的某些观点,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理论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深意。
评分拿到《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这本书,我最初是被它充满张力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历史和政治中的权力运作模式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暴政”这个词,无疑能勾起人们对压迫、反抗以及权力失衡的种种联想。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视角异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他将希腊文明中的某些权力关系,与近代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历史进程进行了一种颇具挑战性的对比。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叙事,而是试图揭示一种贯穿始终的、某种意义上的“历史基因”或“文化模式”。书中的某些论述,例如对古代城邦政治中精英阶层的运作方式的分析,以及这种运作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些抽象概念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虽然有时候,这种文采飞扬的写作风格,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于枯燥学术论述的读者感到些许不适应,但我认为,正是这种风格,让原本沉重的主题,在我的阅读体验中,变得更加鲜活。我注意到,作者在探讨“暴政”时,并未将其局限于简单的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层面,而是将其延展到一种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范畴。这种审视角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习以为常的政治现象,并开始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更深层原因。
评分《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但这种“振聋发聩”并非来自简单的言语上的冲击,而是源于作者独特而深刻的洞察力。他对于历史的理解,以及对权力运作机制的剖析,都显示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性。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关于“结构性压迫”的观点,他将之与“直接性暴力”区分开来,并试图揭示前者是如何更隐蔽、更持久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书中对希腊文明中某些社会契约的解读,以及这种契约在后世如何演变成一种无形的约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论证过程,虽然不乏严谨的逻辑分析,但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让这种分析显得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他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故事和人物,来阐释抽象的政治理论,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种对历史的全新解读,一种对权力本质的深刻反思。作者的写作,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的一种警醒。他鼓励读者去质疑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现状,去探寻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正原因。尽管书中的某些论点,可能需要读者反复思考和消化,但我认为,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