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编著的这本《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第3版)》作为中国审美文华史的开山之作,意义不凡。全书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的规律(如自由与法则的关系、朴素与繁华的关系、通俗与典雅的关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壮美与优美的关系等)的考察和研究(详见本书绪论),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全书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文字通畅易懂,并配以大量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绪论: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物态史”的“审美文化史”(陈炎)/1
一、神灵隐现的史前时代/1
1.红色饰物:山顶洞人萌动的审美消息/5
石器:美感的孕育/5
墓葬:“灵魂”的见证/7
赤铁矿粉:生命之光/9
山顶洞人的红色饰物/9
2.彩陶和饮食:美在生活/11
种植、畜养与“口福”之欲/11
“一应俱全”的陶制食器/12
彩陶:“美化”饮食生活/14
3.鱼、蛙、鸟:绘饰刻划中的生殖意象/15
人面鱼纹图的符号化/15
鱼、蛙、鸟:彩陶纹饰的中0母题/16
卵与生殖意象/18
4.图腾舞与母神像:母系氏族的偶像崇拜/21
图腾与母系社会/21
舞蹈纹彩陶盆:图腾舞与歌舞的起源/23
陶埙、骨笛与“笙者生也?”/24
泥陶女像与母性崇拜/25
5.兽面纹玉琮:男权与神秘威力的象征/28
父权的“宣言”/29
男“祖”崇拜与岩画**舞/29
黑陶、玉饰与礼器/32
玉琮、兽面纹和威猛之美/34
6.“刑天舞干戚”:英雄神时代血与火的礼赞/36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36
夸父、后羿:男子的力量之歌/37
战争、英雄和崇高/37
大禹治水与文明的“开启”/41
二、夏商之际的巫史艺术/43
1.“以众为观”:传说中的夏代器雕和乐舞/49
九鼎:“远方图物”与九州归一/49
从夏启之舞到夏桀之乐/51
鼍鼓与特磬/54
2.甲骨文:文化符号、书面“文学”和“线的艺术”/56
占卜汜录与“史”的崛起/57
史刻中形成的系统文字/58
书面表达:一个审美的新视野/59
契刻文字:“线的艺术”的萌芽/61
3.青铜饕餮:殷人崇神尚力的物化形态/63
厚重、富丽、神秘的美/65
饕餮食人之谜/66
“率民以事神”的殷文化/68
夔纹与殷人的祖帝一元神/69
狩厉为美的解读/71
4.鸟、太阳和帝俊:殷人的至上神传说/刀
“日中有乌”/72
帝俊是鸟与殷人崇日/73
生日生月的全能神/75
5.“羊人为美”和“巫者舞也”:巫风弥漫的殷商乐舞/79
“羊大则美”与“羊人为关”/79
巫与巫舞/80
《大凄》、《桑林》和“万舞”/82
“臭味未成,涤荡其声”/84
“女乐”的发现/韶
6.“荒湎于酒”:殷人的酒文化/89
酒器、饮酒与祭祀/90
殷人的“酒神精神”/92
三、周代礼乐的人文风貌/93
1.“钟鼓喤喤”:仪式典礼中的雅乐之和/1DD
“乐统同,礼辨异”/100
《大武》舞:“象成者也”/103
“歌者在上,匏竹在下”/105
“肃雅和鸣”/106
2.“莫不令仪”:规矩典雅的礼仪化生活/109
城池宫室车马器用之制/109
莫不令仪:人的仪表美/111
美育:学乐,诵诗,行礼,习射/113
琴瑟、赋诗、揖让:文雅化的生活方式/114
3.“君子”:周人理想的人格范型/116
“君子比德于玉”/117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0
温厚与贤淑:《诗经》中的人物美/122
4.鼎铭尊象:周代器物艺术的崇文尚实之貌/125
装饰性和素雅感/126
责在铭文/128
金文的线条、字块与字幅/131
朴拙写实的尊象器塑/135
5.“立象以尽意”:《周易》智慧的诗意化/137
《周易》的创制和使用/137
“弥纶天地,无所不包”/139
阴阳:二元对立的模式/140
刚柔兼济之美/141
“立象以尽意”/142
《周易》的诗歌意味/143
6.“诗言志”与“赋比兴”:《诗经》现世人生的情志抒发/145
讴歌人生和人性/145
《诗经》的抒情表现艺术/149
赋比兴:情景、心物关系的初步展开/151
中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55
整齐、匀称的形式之美/156
7.“声一无听”与“和如羹焉”:和谐美理论意识的初步形成/157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157
“乐从和”与“和如羹”/158
“无害”为“美”/160
中国美学基本命题的滥觞/161
四、战国**的个性展开/165
1.“道术将为天下裂”:儒道法墨审美理念的分化和对立/170
孔、孟、荀、《乐记》:情理中和的儒家美学/171
老、庄:与道合一的道家美学/181
墨子的“非乐”与韩非的“非饰”/188
儒道互补/192
2.润色故事:私家撰史与记述散文的多向发展/193
《左传》:叙事曲尽其妙/194
《国语》:记言精彩隽永/198
《战国策》:写人各具异采/200
3.“骋辩腾说”: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的多重风格/205
《论语》:含蓄蕴藉,警句格言/205
《孟子》:滔滔雄辩,辞以气盛/207
《庄子》:寓意玄远,恢怪不经/210
《荀子》:周到缜密,严谨规范/213
《韩非子》:犀利峻峭,入木三分/214
4.新声曼舞:雅声渐寂与俗乐的流行/218
雅乐的失落与新乐的魅力/218
吹竽击筑与讴歌曼舞/220
曾侯乙墓的音乐殿堂/222
5.镂金错彩:塑雕书画的美术化/224
工艺造型/224
图写生活/227
“书之竹帛,镂之金石”/231
6.御凤乘龙:奇幻奔放的楚辞艺术/237
荆楚异俗、屈原遭际与楚辞的诞生/237
《离骚》:诗人灵魂的压抑与飞升/239
《九歌》、《招魂》:神幻之境美的升华/242
《九辩》:“摇落深知宋玉悲”/245
我对《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第3版)》的关注,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好奇,更多的是源于对中国古代智慧与独特生活美学的向往。我总觉得,先秦时期虽然物质条件相对简朴,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上,却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刻与广阔。我设想,书中一定会有不少篇幅着重讲述那个时期人们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早期认知,以及这种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他们的建筑、园林、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审美情趣。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能够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将先秦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审美特征进行比较,例如,北方草原民族的粗犷豪放与南方水乡文化的婉约细腻,是否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显现和融合。这部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一种失落已久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的追寻,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份超脱与宁静。
评分说实话,我对《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第3版)》这部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它所涵盖的那个充满原始生命力的时代。我总是觉得,一个民族的审美源头,往往蕴藏着最纯粹、最本真的文化基因,而先秦时期,无疑就是这条源头活水最奔涌的阶段。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还没有后世那么多繁复礼仪和精致技巧的年代,人们是如何感知美、创造美的?例如,先秦的陶器、青铜器,它们朴拙的外形、独特的纹饰,是否就已蕴含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某种“设计感”?又比如,那个时期口耳相传的歌谣、神话,它们在叙事结构、意象运用上,与后世文学相比,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又是否暗含了某种早期的叙事美学?我对书中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审美观念如何开始萌芽的论述尤为期待,因为这关系到中国传统审美中那种“得意忘形”的独特追求。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张古老的地图,指向了中国审美文化那片充满神秘与惊喜的原始大陆。
评分我对于《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第3版)》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中国早期文明,尤其是其独特精神世界的浓厚兴趣。从已知的文献中,我了解到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代,各种学派林立,思想碰撞激荡,这无疑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我设想,作者一定会在书中详细阐释“礼”在早期审美中的核心地位,它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器物形制,乃至对自然景物的观照方式。同时,我也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周代的乐舞文化,那种“乐以合神,舞以节形”的理念,以及它如何与祭祀、朝聘等社会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道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我更是充满好奇,期待书中能有独到的见解,揭示早期中国人如何从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充满生机与意趣的审美形式。这部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把解锁先秦精神密码的钥匙,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早期密码。
评分这部《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第3版)》真是令人爱不释手,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足以勾勒出它宏大的学术图景。首先,作者在梳理先秦审美思想的源流时,并未落入简单罗列的窠臼,而是巧妙地将哲学、文学、艺术、礼乐等多个维度的审美实践 woven into one, 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气质。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剖析《诗经》中朴素的情感表达如何孕育出后世诗歌的审美基石,以及楚辞那种瑰丽奇特的想象力,是否已初现中国艺术“以形写神”的雏形。再者,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儒家的“中和之美”,道家的“自然之趣”,墨家的“质朴实用”,这些抽象的哲学理念如何在当时的器物、音乐、舞蹈等具体审美形态中得到体现,一直是我想探究的。这部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具潜力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审美文化那深邃而迷人的早期面貌,仿佛推开一扇通往遥远时空的古老门扉,期待着一场知识的盛宴。
评分我之所以被《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第3版)》深深吸引,是因为它描绘的先秦时期,正是我心中中国文化最充满力量和生命力的土壤。我总觉得,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更加纯粹,审美也更加自然而然,没有后世那么多矫揉造作。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神话传说和宗教祭祀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代,这些神秘的元素是如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转化成一种充满想象力和仪式感的审美体验的。我想象,书中一定会对当时的青铜礼器、玉器等工艺品进行深入的解读,不仅仅是它们的形制和工艺,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这是否就是早期中国“器以载道”的雏形?我还对书中关于“意境”的探讨感到好奇,虽然“意境”这个概念可能在后世才被明确提出,但我相信,在先秦时期,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追求,一定已经初露端倪,而这本书,或许就能为我揭示这最初的萌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