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甲骨文叢書: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
書號:9787520108171
定價:79.00
作者/編者:伊莉莎瑪麗安巴特勒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7年10月
編輯推薦:
曾遭納粹毀禁的德意誌靈魂之書
以優美、抒情的筆觸
娓娓道齣古希臘對德國偉大作傢的“暴政”
伊莉莎?瑪麗安?巴特勒是20世紀英國*批評傢,主要從事德國文學研究,對德國的偉大作傢著述頗多。這本《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是她的代錶作,也是她*有影響力的著作。
巴爾特以極為瑰麗的方式,揭示瞭一段極為詭異的、微妙的、決定性的德意誌民族靈魂之曆程。在德意誌靈魂中一直有著一種強烈的哲學衝動,巴爾特就是看到瞭這一點,從而展開瞭本書的研究。在她看來,德意誌靈魂當中缺失瞭悲劇性和詩性,因而哲學篡取瞭對人類生活和族群生活的立法權能,這就是本書的書名所說的希臘的“暴政”。研究希臘對德意誌作傢的影響,這是一個極其龐大而復雜的主題,但巴爾特非常成功地進行瞭論述,深入而不龐雜。這本書並非嚴肅的學術著作,但這並不影響作者進行深入的研究。巴爾特高屋建瓴,對幾位德國偉大作傢的解讀頗具啓發性。
目錄
*章 概要
*章 發現者:溫剋爾曼(1717~1768)
希臘今生
羅馬
愛欲
宿命
拉奧孔神話
第三章 闡釋者們:萊辛(1729~1781)與赫爾德(1744~1803)
萊辛現身
拉奧孔再現
赫爾德迴應“拉奧孔”
入侵
第四章 創造者:歌德(1749~1832)
普羅米修斯
伊菲革涅亞
意大利
溫剋爾曼的羅馬
荷馬傢族
海倫娜
惡靈
第五章 敵對者:席勒(1759~1805)
戰敗的“巨人”
青年劇
希臘諸神
滾蛋吧!
命運
第六章 殉道者:荷爾德林(1770~1843)
伊卡路斯
著魔
狄俄迪瑪
蒼白的加利利人
斯卡達內利
第七章 反叛者:海涅(1797~1856)
路西法
作為鬼魂的諸神
作為魔鬼的諸神
流亡中的諸神
歡迎你,酒神巴剋斯!
第八章 餘波 溫剋爾曼再生: 海因裏希?施裏曼(1822~1890)
酒神:弗裏德裏希?尼采(1844~1900)
神話傢:卡爾?斯皮特勒(1845~1924)
秘法傢: 斯蒂凡?喬治(1868~1933)
結論
原始資料選
索引
附論 暴政都是人類自己建立起來的
本書研究瞭希臘的藝術與詩歌對德國18世紀以來的偉大作傢的影響。全書依次論述瞭希臘在藝術、心理、哲學、文化上對溫剋爾曼、萊辛與赫爾德、歌德、席勒、荷爾德林、海涅、施裏曼、尼采、斯皮特勒、斯蒂芬?喬治的影響。
此外,作者著力分析瞭德國偉大作傢之間的相互影響,比如溫剋爾曼對後來的作傢的影響,歌德對其之後的作傢的影響,這種影響在這些作傢身上隨處可見。從這些偉大作傢的作品中,巴爾特讀齣瞭他們對德意誌的身份認同,挖掘瞭其中復雜之處。
伊莉莎?瑪麗安?巴特勒(Eliza Marian Butler,1885—1959),畢業於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德意誌問題*,曾在*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位於俄國和馬其頓前綫的蘇格蘭陣營的翻譯及醫護人員,後任教於劍橋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是其*有影響力的作品,初版於1934年,曾遭納粹毀禁,戰後成為英語世界的經典。
譯者簡介
林國榮,哲學博士,宜春學院公法與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海國圖誌”叢書編委。
讀完《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後,我的腦海中充斥著一種復雜而矛盾的情緒。這本書的論述方式,用一種比較溫和的說法,可以說是“不落俗套”。作者並沒有按照傳統的曆史敘述模式,一步步地鋪陳史實,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加碎片化、更加注重思想碰撞的方式來展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試圖打破某種既定的認知框架,試圖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我們所熟知的曆史。他對“暴政”這個概念的定義,也遠遠超齣瞭我們日常的理解,將其引申到瞭一個更加廣闊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層麵。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多次提及的那些看似不相關的曆史事件,作者卻能在其中找到某種微妙的聯係,並以此來支撐他的論點。然而,這種聯係的建立,有時確實需要讀者付齣大量的努力去理解,甚至需要反復推敲。我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因為作者的跳躍性思維而感到睏惑,但我也被他所提齣的那些具有顛覆性的觀點所吸引。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如何看待曆史的,以及曆史又是如何塑造我們對現實的認知的。作者的寫作風格,可以說是一種“智識上的挑戰”,他不斷地拋齣問題,鼓勵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給齣明確的結論。這是一種非常令人興奮,但也可能讓一些讀者感到疲憊的閱讀體驗。
評分拿到《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這本書,我最初是被它充滿張力的書名所吸引。我一直對曆史和政治中的權力運作模式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暴政”這個詞,無疑能勾起人們對壓迫、反抗以及權力失衡的種種聯想。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視角異常獨特,甚至可以說是齣人意料。他將希臘文明中的某些權力關係,與近代歐洲,尤其是德國的曆史進程進行瞭一種頗具挑戰性的對比。這種對比並非簡單的敘事,而是試圖揭示一種貫穿始終的、某種意義上的“曆史基因”或“文化模式”。書中的某些論述,例如對古代城邦政治中精英階層的運作方式的分析,以及這種運作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後世的政治思想和實踐,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某些抽象概念時,所使用的那些生動而富有畫麵感的語言。雖然有時候,這種文采飛揚的寫作風格,可能會讓一些習慣於枯燥學術論述的讀者感到些許不適應,但我認為,正是這種風格,讓原本沉重的主題,在我的閱讀體驗中,變得更加鮮活。我注意到,作者在探討“暴政”時,並未將其局限於簡單的統治者壓迫人民的層麵,而是將其延展到一種更廣泛的社會結構和權力分配的範疇。這種審視角度,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習以為常的政治現象,並開始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更深層原因。
評分《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這本書,我大概是抱著一種“看熱鬧”的心態開始閱讀的,畢竟“希臘”和“德意誌”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曆史的張力,很容易讓人産生各種各樣的聯想。結果,這本書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以一種非常規的敘事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辯證思考的領域。作者似乎並不太在意梳理一個清晰的時間綫,或者按照邏輯順序一一展開論證,而是更傾嚮於在不同的曆史片段和概念之間進行跳躍式的連接。這種寫作手法,對於一些追求條理清晰的讀者來說,可能會顯得有些突兀,甚至令人難以捉摸。然而,我個人卻從中獲得瞭一種彆樣的閱讀樂趣。它迫使我不斷地在腦海中構建聯係,猜測作者的意圖,並在字裏行間尋找那些被他有意隱藏起來的綫索。書中對一些宏大曆史概念的解讀,尤其是在闡釋“權力”以及“被權力所塑造”的人們時,給我的觸動很大。作者似乎在暗示,某些看似截然不同的曆史事件,背後可能存在著某種共通的、難以言說的運作邏輯。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充滿哲學思辨的片段,它們就像是一麵鏡子,讓我能夠從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那些我們自以為已經理解的政治和社會現象。盡管如此,我仍然覺得,這本書的某些觀點,需要讀者具備相當的理論儲備,纔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深意。
評分《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幾個星期,雖然我承認書中的某些論點觸及瞭一些我長久以來思考但未曾清晰錶達過的議題,但我必須坦白,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和論證結構,在很大程度上,讓我感到一種疏離。作者似乎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堅持,不斷地將某些曆史事件和政治現象進行類比,試圖構建一種宏大的、跨越時空的“暴政”敘事。然而,這種類比的力度,有時顯得過於勉強,甚至有些牽強附會。當我讀到某些章節,作者將一些現代經濟政策的後果,與古代某些城邦的衰落進行對比時,我個人的閱讀體驗是,這種對比更多地是一種文學上的烘托,而非嚴謹的曆史或政治分析。我試圖去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深層信息,但反復齣現的“暴政”這個詞,似乎已經成為瞭一種標簽,蓋過瞭事件本身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更讓我睏惑的是,書中對於某些關鍵的曆史背景介紹,似乎有所省略,或者說,作者假定讀者已經具備瞭相當程度的背景知識,以便能夠完全理解他提齣的論點。這使得一些非專業讀者,比如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需要停下來,查閱相關的資料,這無疑打斷瞭閱讀的流暢性,也讓我對作者的寫作意圖産生瞭更多的疑問。我期待的是一種更具啓發性,而非更具煽動性的探討,希望作者能用一種更平實的語言,更深入的分析,來引導讀者走嚮更清晰的認識,而不是在概念的迷霧中徘徊。
評分《希臘對德意誌的暴政》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可以用“振聾發聵”來形容,但這種“振聾發聵”並非來自簡單的言語上的衝擊,而是源於作者獨特而深刻的洞察力。他對於曆史的理解,以及對權力運作機製的剖析,都顯示齣一種超越時代的深刻性。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書中提齣的關於“結構性壓迫”的觀點,他將之與“直接性暴力”區分開來,並試圖揭示前者是如何更隱蔽、更持久地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書中對希臘文明中某些社會契約的解讀,以及這種契約在後世如何演變成一種無形的約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論證過程,雖然不乏嚴謹的邏輯分析,但其獨特的敘事方式,讓這種分析顯得更加生動和引人入勝。他善於運用曆史上的故事和人物,來闡釋抽象的政治理論,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一種對曆史的全新解讀,一種對權力本質的深刻反思。作者的寫作,並非僅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當下的一種警醒。他鼓勵讀者去質疑那些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現狀,去探尋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正原因。盡管書中的某些論點,可能需要讀者反復思考和消化,但我認為,這種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