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总有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 认知行为疗法 找到与自我和解的密码

正版 总有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 认知行为疗法 找到与自我和解的密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认知行为疗法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自我和解
  • 正念
  • 生活技巧
  • 心灵疗愈
  • 自助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17927
商品编码:26382375342
丛书名: 总有一天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摆脱困扰你的负面情绪;重建新的生命秩序,找到与自我和解的密码。

澳大利亚著名临床心理学家萨拉·埃德尔曼博士经典之作。

心理治疗师奉为圭臬的CBT,帮助你改变思维方式,让你拥有全新的生活!《总有一天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改变我们的人生》是一本心理自助书籍,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自身情绪,反思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征服那些挫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书中介绍了如何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我们积极有效地克服压力,处理愤怒、忧郁、恐惧、焦虑、挫败感等负面情绪,使我们能够保持快乐、平衡的心态,从容地面对当下的生活,从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本书内容丰富、充实,既有理论基础——认知行为疗法,又有可操作的实际方法和大量生活中的案例,是一本实用的指导书。

 萨拉·埃德尔曼博士,临床心理学家、作家、培训师。在悉尼技术大学的心理卫生部门从事研究,并在悉尼大学的继续教育中心讲授“改变思维”的课程。她主要教成年人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以及心理问题。萨拉·埃德尔曼博士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有关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很多论文,还录制了一系列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的磁带和CD。她的著作深受读者欢迎,出版以来多次重印。第1章 认知行为疗法(CBT) / 001

发展历史 / 002

CBT的治疗方法 / 004

认知 / 004

情绪 / 005

行为 / 009

为什么我们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 / 012

恰当的情绪和不恰当的情绪 / 016

ABC模型 / 017

引入D:驳斥 / 018

小结 / 019

第2章 识别错误思维 / 021

非理性信念 / 022

发现错误的思维 / 031

小结 / 049

第3章 驳斥负面认知 / 051

逻辑驳斥 / 052

行为驳斥 / 068

目标明确的思维方式 / 072

小结 / 077

第4章 战胜挫折 / 079

造成耐挫力低的思维方式 / 082

对耐挫力低的反应 / 083

“但我不想任由它去” / 091

耐挫力低下与拖延行为 / 091

针对耐挫力低的行为驳斥 / 093

“这本不该发生” / 096

“但我应该难过——这是我的错” / 098

小结 / 100

第5章 控制愤怒 / 101

适当的愤怒VS不当的愤怒 / 102

搏斗或逃避反应 / 103

愤怒的益处 / 104

愤怒的坏处 / 105

短暂愤怒VS长期愤怒 / 107

压力的效果 / 107

易感因素 / 108

转嫁愤怒 / 109

易怒人格 / 109

抑制愤怒 / 110

是憋在心里还是发泄出来 / 111

控制愤怒的策略 / 112

应对持续愤怒 / 119

改变想法 / 124

识别并改变引起愤怒的认知 / 130

小结 / 143

第6章 应对焦虑 / 145

常见的威胁 / 147

进化的促进 / 147

对焦虑的倾向 / 148

每个人焦虑的事不尽相同 / 149

焦虑障碍 / 149

焦虑的影响 / 150

引起焦虑的思维习惯 / 154

解决问题 / 170

应对担忧的苏格拉底式诘问 / 175

识别焦虑 / 180

游离性焦虑 / 181

暴露 / 183

放松的技巧 / 193

冥想 / 195

呼吸练习 / 196

引导训练 / 198

小结 / 198

第7章 维护自尊 / 199

影响自尊的因素 / 201

伤害自尊的思维模式 / 204

无条件接纳自己 / 220

认知灵活性 / 222

承认强项和优点 / 224

强化自尊的行为策略 / 224

小结 / 231

第8章 摆脱抑郁 / 233

抑郁的不同类型 / 235

抑郁的原因 / 238

引起抑郁的生物因素 / 240

抑郁症的影响 / 243

应对抑郁的认知策略 / 248

应对挫折 / 253

元认知信念的作用 / 254

控制抑郁的行为策略 / 258

防止抑郁复发的策略 / 272

小结 / 280

第9章 掌控自我 / 283

解决问题 / 285

认清障碍 / 291

......


《心灵的疗愈:重塑内在的平静与力量》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感受到内心的挣扎与不适。或许是过去的阴影挥之不去,或许是对未来的迷茫与焦虑,亦或是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摩擦与隔阂。这些种种,都让我们渴望找到一种方法,一种途径,去触及内心最深处的自我,去理解那些让我们痛苦的根源,并最终学会与自己握手言和,拥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心灵的疗愈:重塑内在的平静与力量》并非一本简单的心理学入门读物,也不是一本教条式的行为指南。它更像是一场深入内心的探索之旅,一次温和而坚定的自我对话。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穿越心理的迷雾,揭开那些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最终抵达心灵深处的宁静港湾。 第一部分:认识内心世界的地图——理解自我认知的奥秘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种种困扰,往往源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踏上认识内心世界的地图之旅。我们将深入探讨“心理学”这一广阔领域中,那些与个体认知息息相关的核心概念。 什么是“我”?——自我认知的构建与偏差 我们将审视“自我”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从童年经历到社会环境,从基因特质到后天学习,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真的客观反映,还是被扭曲的认知所蒙蔽?本书将剖析常见的自我认知偏差,例如“光环效应”、“确认偏误”、“损失厌恶”等,帮助读者识别这些潜在的思维陷阱,理解为何我们有时会过度苛责自己,为何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情感的语言:理解情绪的本质与功能 情绪是我们内心世界最直接的信号。然而,我们常常因为无法理解或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陷入痛苦。本书将详细解析各种情绪的产生机制、生理反应以及它们所传递的信息。我们会学习如何区分“情绪”与“感觉”,如何识别那些被压抑或被忽视的情绪,并理解它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合理性。例如,为什么有时我们会感到愤怒,而愤怒背后隐藏的,可能是被侵犯的边界或是未被满足的需求?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悲伤,而悲伤可能是在为失去的宝贵事物进行告别? 思维的模式:洞察思维定势与信念系统 我们的思维模式,就像一张张无形的滤网,过滤着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并最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感受。本书将深入挖掘思维定势(Mental Sets)和深层信念系统(Core Beliefs)的作用。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固定思维模式,例如“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或是“灾难化”的倾向。同时,我们将探讨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比如“我不够好”、“我注定要失败”等,它们如何像无形的绳索,限制着我们的潜能。 记忆的迷宫:重塑过往,而非被其束缚 过往的经历,特别是那些创伤性的记忆,常常成为我们心灵的负担。本书将探讨记忆的形成、储存和提取过程,以及记忆如何影响我们当下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并非要忘记过去,而是要学会如何以更健康的方式来处理和理解它。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事实”与“对事实的解读”,如何通过认知重构来减轻负面记忆带来的困扰,从而让过往成为成长的阶梯,而非阻碍。 第二部分:行为的罗盘——认知行为疗法的实用智慧 理解了内心的地图,我们还需要一个行动的罗盘,来指导我们如何走出困境,走向积极的改变。《认知行为疗法》(CBT)作为一种以实证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帮助人们处理抑郁、焦虑、强迫症等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CBT的核心理念和实用技巧,帮助读者掌握改变思维和行为的工具。 思想、情绪与行为的三角关系:理解CBT的核心 CBT的核心在于理解“思维、情绪、行为”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影响。当负面想法出现时,它会引发负面情绪,进而导致不健康的或阻碍性的行为。反之,改变负面想法,就能有效地调节情绪,并促使积极的行为发生。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示这一三角关系的作用,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改变并非遥不可及。 识别你的“自动思维”:捕捉负面想法的蛛丝马迹 很多时候,我们的负面情绪和行为,源于那些悄无声息出现的“自动思维”。它们闪过脑海,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就对其深信不疑。本书将教会读者如何像侦探一样,捕捉这些自动思维的蛛丝马迹。我们将学习记录思维的技巧,识别那些常见的认知扭曲,例如“过度概括”、“贴标签”、“读心术”等,从而打破思维的惯性。 认知重构:挑战扭曲的想法,重塑理性思维 一旦识别出负面自动思维,接下来便是对其进行挑战和重构。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认知重构方法,包括: 搜集证据: 寻找支持和反对该想法的证据。 寻找替代解释: 思考是否有其他更合理、更积极的解释。 评估想法的真实性: 问自己,这个想法有多大的可能性是真实的? 考虑最坏、最好和最可能的结果: 评估该想法带来的实际后果。 通过这些练习,读者将学会用更客观、更理性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 行为实验:用行动来检验和改变信念 仅仅停留在思维层面是不够的,改变还需要付诸行动。《认知行为疗法》强调“行为实验”,即通过设计和执行具体的行动来检验那些让我们恐惧或逃避的想法。例如,如果你害怕社交,可以从小规模的社交活动开始,观察实际结果,打破“别人都会不喜欢我”的预设。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行为实验的思路和指导,帮助读者勇敢地走出舒适区,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并改变负面信念。 练习与觉察:将CBT融入日常生活 CBT并非一蹴而就的魔法,它需要持续的练习和觉察。本书将引导读者将CBT的技巧融入日常生活,通过持续的自我观察和练习,逐步养成更健康、更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每日记录思维到定期进行认知重构,再到勇敢地尝试行为实验,让CBT成为你内心成长的强大助力。 第三部分:与自我和解的艺术——建立内在的和谐关系 最终,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找到与自我和解的密码》系列主题,贯穿了本书的始终。真正的内心平静,源于我们能够接纳并喜爱那个真实的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 接纳不完美:拥抱真实的自我 我们常常被社会的期待和自身的完美主义所困扰,认为只有做到最好,才能获得价值。本书将强调“接纳”的重要性。接纳自己的脆弱,接纳自己的局限,接纳自己并非永远都是强大的、完美的。这种接纳并非放弃努力,而是从一种更宽容、更慈悲的角度来对待自己。当我们不再苛求完美,反而能更轻松地前进。 培养自我关怀: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 我们对他人的友善和关怀,常常远胜于对自己。本书将引导读者培养“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这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像对待一位好朋友一样,给予自己理解、安慰和支持,而不是自责和批评。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自我批评的语言,并用积极、鼓励的语言来替代。 设定健康边界:守护内心的空间 与自己和解,也意味着要学会与他人设定健康的边界。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并有勇气去表达它们,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需求。本书将探讨如何识别那些侵犯我们边界的行为,以及如何以尊重但坚定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空间。当我们的边界得到尊重,我们内心的能量才能得到保护和滋养。 感恩与正念:放大生活中的美好 感恩的心能够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从而提升幸福感。正念(Mindfulness)则能让我们全然地活在当下,体验每一个瞬间的美好,减少对过去懊悔和对未来的担忧。本书将提供简单易行的感恩和正念练习方法,帮助读者培养积极的心态,让内心充满阳光。 内在的对话:与“内在小孩”的和解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小孩”,承载着童年的经历和情感。当这个“内在小孩”感到受伤、被忽视时,它会影响我们成年后的行为和情绪。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内在对话”,去倾听、安抚和疗愈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通过与“内在小孩”的和解,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当下的行为模式,并给予自己更深层次的爱与滋养。 最终的握手言和:走向持续的内在成长 《心灵的疗愈:重塑内在的平静与力量》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实现与自我的“握手言和”。这并非一劳永逸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通过掌握认识自我的地图、行为的罗盘,以及与自我和解的艺术,读者将获得一套强大的内在工具,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体验更深层次的平静与喜悦。本书愿成为你心灵旅途中,最温暖、最可靠的伙伴,指引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和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用心,循序渐进,逻辑清晰。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么多心理学理论,会不会有点枯燥?但作者很聪明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自我接纳”这个主题时,所采用的路径。它没有直接上来就要求你“爱自己”,而是先引导我们去了解自己,认识到我们那些所谓的“缺点”和“不完美”其实是构成我们独特性的部分。书中关于“童年经历对成年人格的影响”的章节,让我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曾经那些困扰我的,看似无解的习惯,似乎找到了源头。作者也给出了很多具体的练习方法,比如“写给过去的自己的一封信”,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确实能够触及到内心深处的情感,是一种很有力量的自我对话。而且,它提倡的“与自己握手言和”的概念,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瞬间改变,而是强调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练习。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在感到希望的同时,也不会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显著效果而感到沮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温暖而治愈的力量,色调柔和,字体也很有亲和力,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传递的积极信号。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印象是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语言流畅,却又不做作,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那些略显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时,能够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例子,甚至是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小事,来帮助读者理解。比如,书中关于“认知扭曲”的部分,举的那些关于“灾难化思维”和“非黑即白”的例子,真的让我有种“原来我一直都是这样想的!”的恍然大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贴近我们实际生活的,仿佛在说:“看,你遇到的困境,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而且有方法可以去改善。” 这种代入感非常强,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在讲道理,更是在提供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自己内心的小门,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我们纠结和痛苦的根源。它不是那种看完就丢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指南,在迷茫的时候,能够给予一点点指引和慰藉。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花园,每一页都散发着淡淡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情绪管理”的深入探讨。书中关于“识别和理解情绪”的部分,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在和情绪本身对抗,而是在对抗情绪背后的那些不被理解的感受。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负面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或逃避。这一点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以往我总是试图把不开心的事情抛诸脑后,结果却发现它们像鬼魂一样缠绕不休。而这本书告诉我,只有真正去面对和理解它们,才能找到释放的出口。它还引入了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比如“认知重构”,讲解得非常生动。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如何去挑战那些不合理的想法。我尝试了其中的一些练习,比如记录下那些负面想法,然后去寻找支持它们和反对它们的证据,这个过程很有趣,也很有启发性,让我开始质疑那些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消极信念。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心理学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述“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边界”这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拒绝别人,更是引导你认识到,清晰的自我边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也是为了更健康地与他人建立连接。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原生家庭对我们沟通模式的影响”,让我对一些长期存在于家庭关系中的误解有了新的理解,也找到了一些改善沟通方式的切入点。作者在文中穿插的那些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就像是散落在花园中的点缀,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它不是那种贩卖“速成”方法的书,而是更注重于帮助读者建立一种内在的觉察能力,培养一种“自我关怀”的习惯。读完之后,感觉内心多了一份宁静,也多了一份力量,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我特别欣赏它在关于“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这一部分所提供的视角。它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告诉我们,即使在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内心的稳定。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正念”的练习,让我学会了如何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感受眼前的真实,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遗憾或对未来的焦虑。作者用非常朴实但充满智慧的语言,解释了“接纳”的真正含义,不是消极的顺从,而是积极地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有建设性的行动。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我们对抗它的方式不对。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在低语着:“没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现在,请允许自己休息一下,和自己好好聊聊。” 这种温暖的鼓励,让我感觉不再孤单,也更有信心去拥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