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名稱: | FASHION A History from the 18th to the 20th Century KCI 18至20世紀禮服設計書籍 | |
| 齣版單位: | Taschen | |
| 作 者: | Bibliotheca Universalis | |
| 齣版時間: | 2015年11月20日 | |
| 語 言: | 英文 | |
| I S B N : | 9783836557191 | |
| 圖書定價: | 210 RMB/本 | |
| 圖書規格: | 精裝 1/16 203×144(mm)開本 648頁 1.3KG/本 |
作為一個對服裝製作工藝有深入研究的愛好者,我必須說,這本書在技術層麵的深度讓人印象深刻。它沒有滿足於泛泛而談“什麼流行”,而是深入到瞭版型結構、襯裏技術以及特定織物的處理方式。比如,關於二十世紀初期新藝術運動時期那些飄逸、強調自然綫條的連衣裙,作者詳細解釋瞭當時如何利用新的剪裁技巧來弱化傳統胸衣的束縛,以及對東方服飾元素吸收的過程。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國傢設計流派差異的細緻對比,這對於理解“全球化”在時尚萌芽階段的體現非常有價值。雖然某些篇章的文字略顯學術化,初次接觸的人可能會覺得有些吃力,但對於我們這些想探究“為什麼是這樣剪裁”的專業人士來說,這些詳盡的論述簡直是寶藏。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美學欣賞,更是一本關於曆史性工程學的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時尚史範疇,它更像是一部社會變遷的編年史,隻不過它的“文字”是布料和廓形。我之前對十九世紀末“印象派”對服裝設計影響的理解非常片麵,總覺得那隻是色彩上的一點變化。然而,這本書通過大量對比圖,清晰地展示瞭光影捕捉如何催生瞭更輕盈的、非結構化的外衣設計,以及這種藝術思潮如何影響瞭女性的活動自由度。作者的考據非常紮實,引用的文獻和一手資料令人信服。雖然全書篇幅不薄,但閱讀過程幾乎沒有感到任何拖遝或重復。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有機的、不斷自我批判和進化的服飾生態係統,讓我對過去幾個世紀的“美”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尊重。
評分哇,這本書簡直是視覺的盛宴!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沒想到它竟然用如此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瞭服飾史。尤其是那些關於十七世紀洛可可風格的篇章,作者對蕾絲、緞帶和褶飾的描繪,簡直讓我仿佛能聞到香水味,聽到宮廷舞會的音樂。書中收錄的那些精美的手繪圖稿和早期照片,質量高到令人驚嘆,那種微妙的光影變化和麵料的垂墜感被捕捉得淋灕盡緻。雖然我主要對十八世紀的華麗裙撐和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緊身胸衣感興趣,但書中對不同時期材料演變的探討也著實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展示瞭“穿瞭什麼”,更深層次地剖析瞭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是如何通過服裝的綫條和結構來錶達的,這一點遠超齣瞭我對一般服飾圖冊的期待。唯一的小遺憾是,某些章節的排版略顯擁擠,如果能給那些精妙的細節圖多留齣一些呼吸的空間,閱讀體驗會更完美。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選材絕對是收藏級的。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厚重與精緻。紙張的質感非常棒,那種微微帶著紋理的啞光紙,完美地承載瞭那些古老照片和彩色插圖的細節,沒有一般印刷品常有的那種刺眼的反光。我個人最喜歡它對於“麵料的生命力”這一主題的處理。書中對絲綢在不同光綫下的光澤變化、羊毛的粗糲感以及天鵝絨的奢華深沉,有著近乎詩意的描述。這種對材質本身的敬畏,使得閱讀體驗上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層次,它讓我重新思考瞭我們今天所用的閤成縴維與曆史珍品之間的本質區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衣服”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類與自然材料互動”的曆史檔案。如果有人問我送禮送什麼與藝術設計相關的書,我一定會推薦這本。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時尚觀被徹底顛覆瞭。我一直以為時尚史就是一條從繁復到簡潔的直綫發展,但這本書巧妙地展示瞭它其實是一條螺鏇上升、充滿迴響的路徑。最讓我震撼的是它關於“去性彆化”服飾的早期嘗試。書中對二戰前後,女性設計師如何開始藉鑒男裝元素,以及這種藉鑒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日常女性著裝的探討,分析得極其敏銳。這種跨越性彆的設計語言的交鋒和融閤,被作者描繪得如同精彩的戲劇場景。它的敘事節奏非常流暢,從早期的宮廷保守主義,到後來的幾次社會動蕩帶來的設計解放,每一步過渡都邏輯清晰,讓你不得不感嘆服飾的變革往往是時代變革最直觀的晴雨錶。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的完美結閤,是我近期閱讀中非常罕見的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