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

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微经典》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中华文化
  • 传统节日
  • 风俗习惯
  • 民间故事
  • 文化常识
  • 历史文化
  • 礼仪习俗
  • 节日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天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87552wty
商品编码:264974907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微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2

具体描述

编辑

  民俗折射出民族的精神与性格,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身为中国人不可不知!为了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对民俗有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我们精心编纂了这本《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全书内容全面,语言通俗生动,体例清晰简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内容简介

  《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精心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及想知道的民俗知识,涉及传统节日、节气时令、传统礼俗、衣食住行、信仰习俗、民间禁忌、民间工艺等方面,并配以精美图片。在形式上,本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语言通俗生动,体例清晰简明,更直接地解答了读者心中的民俗疑惑,是了解中华民俗常识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

目录

传统节日
大年初一头
正月十五闹元宵
二月二,龙抬头
踏青祭扫在清明
龙舟甜粽庆端午
星河红线牵,乞巧七夕节
月满团圆过中秋
登高九月九,敬老在重阳
腊八节喝腊八粥
迎神送灶过小年
辞岁除夕一整夜节气时令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产生的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万物复苏,东风送暖
雨水:春归大地,润物无声
惊蛰:伏龙升腾,春雷阵阵
春分:时值仲春,昼夜平分
清明:烟雨霏霏,清风和煦
谷雨:人间四月,雨生百谷
立夏:万物繁茂,夏日始发
小满:阳气,谷籽渐满
芒种:谷种麦熟,时维农忙
夏至:阳夏炎炎,白日长
小暑:惊雷骤雨,阳炎初上
大暑:暑气至阳,登极扭转
立秋:知秋一叶,枫丹露白
处暑:七月流火,天下入秋
白露:寒暑交替,露结天凉
秋分:阳去阴来,仲秋之分
寒露:鸿雁南飞,霜白菊黄
霜降:草木枯黄,白露为霜
立冬:水冻结冰,万物蛰伏
小雪:寒意渐凛,雨气凝晶
大雪:千里冰封,银装素裹
冬至:夜长至极,阴阳逆转
小寒:脚踏坚冰,数九寒天
大寒:天寒地冻,轮回始终传统礼俗
古人是怎么排行的
“九族”指的是哪些人
古人如何行拱手礼
古人座位的尊卑如何划分
分家为何要由舅舅主持
什么是“三书六礼”
古人在什么时候举行婚礼
盖红盖头的习俗从何而来
结婚时为什么要挂门帘
“洞房”一说从何而来
洞房礼俗有哪些
“黄道吉日”从何而来
回门是怎么回事
古代为何有同姓不婚的习俗
古人是怎么照顾孕妇的
坐月子是怎么回事
如何过满月
什么叫百天
抓周是怎么回事
祝寿礼仪有哪些
为什么做九不做十
七十三、八十四有何说法
什么叫送终
如何报丧、入殓
吊唁有哪些讲究
什么叫接三
怎样出殡
给死人烧纸钱从何而来衣食住行
黄色是龙袍的专属颜色吗
男左女右由何而来
先有帽还是先有冠
唐装是唐朝的服装吗
古人为何要佩剑
儿童为什么要穿虎头鞋
古代女子是如何画眉的
“五谷”指的是哪五种粮食
炊饼是什么样子的
在古代,牛肉为何象征造反
“四菜一汤”由谁开创
为何有“出门饺子回家面”的说法
“房”和“屋”在古代有何区别
“门当户对”如何得来
摆放石狮子的习俗如何得来
明清时宫廷是怎样过冬的
为何会出现温锅习俗
古人如何进行口腔清洁
古代的车轮是什么样的
古人坐轿有哪些讲究信仰习俗
玉皇大帝是谁
西王母是谁
寿星有什么传说
谁是财神
门神都是谁
灶神是怎么来的
八仙都有谁
民间为何崇拜土地神
妈祖是谁
送子观音的形象是怎样的
天师钟馗的来历是什么
四大天王都有谁
弥勒佛有什么传说
为何“男戴观音女戴佛”民间禁忌
为何有“年初一,不杀鸡”的说法
“年初一,不吃稀”有何讲究
为何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为何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
吃饭时有何禁忌
食材选取有何禁忌
为何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为什么“前不栽桑,后不栽柳”
为何有“反穿罗裙,另嫁男人”之说
女子为何逢七忌回娘家
服饰颜色上有哪些禁忌
为何有些地方药罐子只能借,不能还
称谓上有哪些禁忌
参与祭祀的人有何讲究
上坟烧纸时要注意什么
哪些属相不适合结婚
搬家时有哪些禁忌
取名时有哪些禁忌
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禁忌
商业上的禁忌有哪些

精彩书摘

  盖红盖头的习俗从何而来
  我国古代女子出嫁都要盖上红盖头,新人拜堂时或进入洞房后,新郎会用秤杆或机杼等物掀去新娘的盖头。那么女子出嫁盖红盖头的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在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嫁娶》中记载道:“(两新人)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以秤或用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可见,红盖头很早就已经应用到婚礼之上了。
  关于这个习俗有一个传说。话说上古时期,百姓触怒了上帝,上帝便派天神降下浩瀚的洪水来惩罚人类,想要使他们灭绝。但是天神不忍心勤劳善良的一对兄妹无辜受到牵连,于是用竹篮将他们救了下来。洪荒之后,天地之间仅存这二人,为了人类的繁衍,两兄妹商议之后,决定结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两人来到山顶,向天祷告:“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结为夫妻,便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话音一落,只见天上的几个云团慢慢往一起凑,后终于结为一体。于是两人就结为了夫妻。在婚礼那天,妹妹为了遮羞,便“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娶妇执扇,象其事也”。后来,草扇变成了红盖头,预示着吉祥如意。
  历史上这种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当时社会极其动荡,人们为了安全,只好简化那些繁琐的结婚仪式,采用了一种“拜时”的结婚方式。所谓的“拜时”就是男女双方选好日子后很快结婚。但是这种方式和当时的礼法十分不符,所以人们只好用纱布遮住新娘的脸来掩羞。后来这种习俗被人们传承了下来,成为了婚姻礼俗的一部分。
  “洞房”一说从何而来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其所著的《君子有所思行》中写道:“甲等高闼,洞房结阿阁。”北周庾信在《三和咏舞诗》中写道:“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这足以说明,“洞房”一词发源很早。那么“洞房”二字从何而来呢?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了的阿房宫,把天下所有的美女都网罗到了宫殿里,其中就包括一个叫三姑娘的美人。机智勇敢的三姑娘不甘受人奴役,趁着看守人不注意,逃到了华山,生活在一个山洞里。当时的很多读书人也因为“焚书坑儒”事件逃到了偏远地区,其中有个叫沈博的书生也逃到了华山。
  ,两人在山上偶遇,不久便坠入爱河,决定结为夫妻。于是,他们以天地为媒,插枝为香,把居住的山洞作为新房。因为新房是一座山洞,所以两人就把新房称为洞房。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他们一直都非常恩爱。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人们非常佩服三姑娘这种不畏强权和勇敢反抗的精神,便在华山的寺院里供奉她的神位,把她称为三圣母。后来,人们又虚构了和她有关的宝莲灯及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使得洞房的传说更加神秘和感人。此后,人们就把结婚时的新房叫做洞房,把新婚之夜叫做洞房花烛夜。
  洞房礼俗有哪些
  坐帐,指的是新娘被送进洞房以后,向着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座。依照古老的传统,坐帐的时间为三天,为了避免难堪,新娘往往要在婚礼前几天节食。后来人们修改了这个习俗,只坐,或者坐一下午以示代表。
  撒帐,指的是在新人的床上撒上红枣、花生、栗子等干果,撒的时候还要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
  吃“子孙饺子”,指的是早些时候,在京西区域有这样一种风俗,在婚礼举行前,男方要把米、面、肉、点心等装到大食盒中,抬到女方家。女方家则要邀请“全福人”以食盒中的东西为材料,制作成饺子和长寿面,美其名曰“子孙饺子长寿面”,之后让男方将其带回家中。婚礼举行当天,新娘从轿子中出来后,先要吃长寿面。送到洞房里后,新郎和新娘一同落座,“全福人”则在一旁给他们喂没煮熟的饺子,口中还念念有词:“生不生?”新娘必须要回答“生”,为的就是讨生孩子这个彩头。
  “同牢”,这是古时候的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仪式,指的是一对新人吃放在同一只碗或盘里的肉食,意味着两人即将开始共同生活。
  合卺,指的是一对新人于洞房中一起喝合欢酒。这个习俗从上古时就存在了。喝合欢酒的器具是由一只葫芦从中间劈开做成的两只瓢,把这两只瓢的柄连到一起,装入酒水,一对新人共同饮下,有自此之后两人一体的寓意。后来杯盏代替了瓢,合卺也改称交杯酒。
  结发,结发的本意是束发,就是把一对新人的头发简单扎到一起,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也有的地方分别剪下新郎、新娘的一绺头发,然后用彩线扎到一块作为信物。后来人们用结发夫妻指代原配夫妻。
  ……

前言/序言

/>
《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图书简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习惯,更是构成我们民族精神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如同无形的纽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也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性格与文化认同。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珍贵的传统民俗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 《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正是应运而生,旨在帮助读者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新认识并珍视那些代代相传的中华民俗。本书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著,而是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您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世界。我们精心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最贴近生活的中华民俗常识,从衣食住行到节庆婚丧,从信仰习俗到人生礼仪,为您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书内容涵盖广泛,亮点纷呈: 一、节庆习俗,传承千年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悠久节庆传统的国家之一。从春节的阖家团圆,到清明的扫墓祭祖;从端午的龙舟竞渡,到中秋的月圆人寿;再到重阳的登高望远,以及各民族独特的传统节日,本书都将一一为您细致解读。您将了解到每个节日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如年夜饭的讲究、元宵节的灯谜、七夕的乞巧等,让您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对时间、自然与情感的独特理解。 二、衣食住行,学问深厚 民俗不仅体现在宏大的节日庆典,更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本书将带您探索中华民族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传统智慧。 衣: 了解古代服饰的演变,不同朝代的穿着特点,以及不同场合的着装礼仪。还会探讨一些与服饰相关的民俗,如婴儿满月剃头、女子梳妆的讲究等。 食: 探寻各地特色饮食文化,了解食物的象征意义,如年糕寓意“年年高”,饺子形似元宝,以及与饮食相关的各种禁忌与习俗。您还将了解到中国传统的茶道、酒文化,以及餐桌上的礼仪。 住: 探究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如四合院、土楼等,以及这些建筑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民俗讲究,如风水、方位、室内的陈设等。还会介绍关于乔迁新居的习俗,如“安宅”等。 行: 了解古代的出行方式,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吉祥话语、避讳之事。还会探讨一些关于道路、桥梁的民俗传说。 三、人生礼仪,慎终追远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并形成了周全细致的礼仪规范。本书将深入解读与人生相关的重要礼俗: 婚俗: 从提亲、订婚、过大礼到婚礼当天的仪式,再到婚后的回门,本书将为您呈现中国传统婚礼的繁复而美好的流程,以及各地具有特色的婚俗,如“三书六礼”、“闹洞房”等。 丧葬礼仪: 了解中国人对于生死的哲学观,以及慎终追远的丧葬习俗,包括守灵、祭奠、下葬等环节,以及各种禁忌与讲究。 生育与命名: 探讨婴儿出生后的满月、周岁等习俗,以及中国传统命名的讲究,如“字”、“号”的由来,以及名字的寓意。 成年礼: 介绍古代的冠礼、笄礼等,象征着个人从少年迈向成年的重要仪式。 四、信仰习俗,寄托情思 信仰与习俗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对祖先的追念。本书将为您介绍: 祭祀文化: 深入解读对天地、祖先、神灵的祭祀习俗,如土地庙、城隍庙的祭拜,以及祭祖的仪式与意义。 民间信仰: 介绍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神祇,如灶王爷、财神、观音菩萨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祈福、还愿等习俗。 占卜与辟邪: 探讨一些与占卜、算命、风水相关的民间信仰,以及人们用于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法和习俗。 五、生活智慧,古韵今风 本书还将为您揭示隐藏在日常民俗中的生活智慧和美学追求。从一句吉祥话的由来,到一个小小的摆件的寓意,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和谐、美好、吉祥的向往。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着光芒,以及如何与现代生活巧妙地融合。 本书的独特价值: 《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力求做到: 全面性: 涵盖中华民俗的方方面面,让读者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 准确性: 秉持严谨的态度,力求史料真实,解读准确。 通俗性: 语言平实,避免艰涩难懂的术语,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 趣味性: 融入故事、传说、鲜活的例子,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实用性: 帮助读者理解身边和亲友的某些行为,也能在交流中更加得体。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对传统民俗的认知,不仅是对祖先智慧的传承,更是对自身文化根脉的寻回。本书希望能成为您了解中华文化的得力助手,成为您在人情往来、节庆场合中游刃有余的指南,更希望它能激发您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热爱。 翻开《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哲学与精神传承。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您通往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精神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不可不知的中华民俗常识》,说实话,一开始是有点犹豫的。我一直觉得民俗这东西,要么是长辈偶尔唠叨几句,要么就是一些古老而遥远的书本上的记载,总觉得离我的生活有点远。但翻开目录,里面的一些标题瞬间吸引了我——“春节的由来与习俗”、“中秋节的诗意与团圆”、“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粽叶飘香”。这些都是我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节日,但却从来没有深入去了解过它们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的第一个篇章,就从春节开始,它不仅仅是列举了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这些表面的仪式,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习俗形成的根源,比如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与农耕社会的辛勤劳作和对新一年的期盼息息相关。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地春节的不同过法,从北方的饺子到南方的年糕,从舞狮到庙会,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表达。而且,它还特别提到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传统年俗的演变,比如电子红包的流行,以及年轻人如何在新旧习俗之间找到平衡。这让我觉得,民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生生不息的活态文化,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春节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勾起了我对其他民俗的好奇心。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对于一些不太被主流关注的民俗的挖掘。比如,在讲到“生肖”的时候,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十二生肖的属相和对应的性格特点,而是深入到生肖信仰的起源,以及生肖文化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婚嫁、生育等方方面面。书中还提到了“冲煞”、“犯太岁”等与生肖相关的民间说法,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让我对一些过去认为迷信的说法有了更科学的理解。更让我意外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习俗”,比如“搬家入宅的讲究”、“婴儿满月”、“剃头吉日”等等。这些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不像春节、中秋那样隆重,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古人对于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书中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这些习俗的细节,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寓意,让我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更加注重生活仪式感的年代。这让我意识到,民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宏大的节日,更在于那些细微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肌理。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叙述方式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摒弃了枯燥的学术论调,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故事化的语言来讲述民俗。例如,在介绍婚俗时,它没有直接罗列“三媒六证”、“过大礼”这些名词,而是通过讲述一对年轻男女从相识到成婚的整个过程,将各个环节的习俗自然地融入其中。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媒婆的伶牙俐齿,描述了嫁妆的丰厚,以及新娘出嫁时的热闹场景。我仿佛看到了古时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以及新家庭建立时的庄重与喜悦。它还穿插了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让那些看似繁琐的礼仪变得有趣起来。比如,关于“六礼”的由来,书中就讲述了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就记住了这些重要的婚俗流程。而且,它还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婚俗上的差异,展现了中华民族婚姻文化的多元性。这本书让我觉得,民俗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和婚姻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民俗文化是一种活的传承,它并非僵化的古董,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书中在介绍传统习俗的同时,也积极地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这些习俗的演变与挑战。例如,在讲到“端午节”时,它不仅详细介绍了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还提到了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节作为“防疫日”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还关注了现代社会中端午节的文化符号化现象,比如端午节的商品化,以及年轻人对传统习俗的理解和参与方式。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这些民俗,比如鼓励大家在过节时多读相关的诗歌,多了解历史故事,让节日更有文化内涵。它并不是简单地呼吁大家回归传统,而是倡导一种更加理性、更有深度的文化自觉。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受益,它让我明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有创新的眼光,让古老的民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华民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我积极参与和传承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意愿。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民俗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是着重于“理解”和“感受”。比如,在讲到清明节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介绍扫墓祭祖的流程,而是花费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写清明时节特有的自然景象,如细雨纷纷、杨柳吐绿,并将其与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清明时节要“踏青”,这不仅仅是为了放松身心,更是古人顺应自然、祈求丰收的一种方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歌赋,那些优美的文字仿佛将人带回了古老的时光,让人在字里行间体会到那份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思念。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介绍了清明节的饮食习俗,比如“青团”,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蕴含着对春天的迎接和对生命的赞美。它还提醒读者,在祭扫过程中,要注意环保,将文明祭祀的理念融入其中。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习俗的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对清明节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自然和情感的深刻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