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標本采集、保藏、鑒定和信息共享指南 9787506659833 薛大勇-ZJ

動物標本采集、保藏、鑒定和信息共享指南 9787506659833 薛大勇-ZJ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薛大勇 著
圖書標籤:
  • 動物標本
  • 生物多樣性
  • 采集
  • 保藏
  • 鑒定
  • 信息共享
  • 動物學
  • 自然博物館
  • 科研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捲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59833
商品編碼:2663434029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0-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動物標本采集、保藏、鑒定和信息共享指南

定價:68.00元

作者:薛大勇

齣版社:中國標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0665983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63kg

編輯推薦


本書涉及的內容廣泛,囊括瞭無脊椎動物、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七大類動物,涵蓋動物描述術語、標本采集規範、標本整理與保存規範、標本質量(標本/記錄)評價、物種鑒定與描述規範及數據庫建設六個方麵,在基礎分類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內容提要


動物標本是動物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素材,在係統學、生態學等分支學科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動物標本標準化采集、整理、整閤與共享是使用現代化的手段對標本進行閤理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與國際接軌的標本管理手段。為動物標本標準化管理建立一個指南,對提高動物標本的采集、整理、保存、管理和使用水平,發揮動物標本的價值,促進學術交流及資源共享,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本書是國傢科技基礎條件平颱工作重點項目“動物標本標準化整理、整閤及共享試點(2005DKA21402)”的研究成果。全書主要內容包括無脊椎動物、昆蟲、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以及哺乳動物的標本采集、製作、保存、描述、管理及數字化共享的全過程,係統地介紹瞭目前國際上或通用的標本采集、整理、保存和管理等的方法。數據庫的建設一章闡述瞭數據庫建設所涉及的數據結構、數據錄入、更新、調用等規範,以及數據管理與共享方式及原則。
本書適閤於從事動物學研究的科研人員,各動物標本館的管理人員,以及對動物學及動物標本感興趣的人員使用。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保護技術手冊 (不包含《動物標本采集、保藏、鑒定和信息共享指南 9787506659833 薛大勇-ZJ》中的具體內容) 內容提要: 本書是麵嚮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生態學研究人員、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的一部全麵、實用的技術指南。全書緊密圍繞現代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監測、評估與保護實踐的需求,係統地闡述瞭從野外調查設計到數據分析、再到保護策略製定的全流程技術規範與操作要點。 本書分為五個核心部分,共計十五章,內容詳實,圖文並茂,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套科學、高效的野生動物資源管理工具箱。 --- 第一部分: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基礎理論與方法(約 300 字) 本部分奠定瞭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科學基礎,強調瞭調查設計的重要性與閤規性。 第一章 資源調查的法規基礎與倫理要求: 詳細解讀瞭國內外與野生動物保護、資源調查相關的核心法律法規體係,包括物種名錄的更新機製、特殊區域(如自然保護區、國傢公園)的調查許可程序。強調瞭在野外工作中必須恪守的動物福利與生態倫理原則,包括最小乾擾原則和數據保密要求。 第二章 調查區域劃分與采樣設計: 重點介紹瞭基於地理信息係統(GIS)的調查區域網格化技術。內容涵蓋瞭如何根據生境異質性、曆史分布數據和管理目標,科學確定抽樣單元的大小、形狀和分布密度。對比分析瞭係統抽樣、分層抽樣、隨機抽樣等不同設計方案在不同物種群落調查中的適用性與局限性。 第三章 關鍵生態因子與環境數據采集: 探討瞭除瞭直接觀察動物個體之外,必需同步采集的生態環境因子。包括植被結構(如鬱閉度、林下灌木密度)、水文特徵(如水域麵積、流速)、氣候數據(如微氣候記錄)等。介紹瞭便攜式環境監測設備的使用規範和數據同步技術。 --- 第二部分:直接觀測與痕跡學調查技術(約 450 字) 本部分專注於介紹直接獲取物種信息和間接證據的野外作業技術,注重時效性和準確性。 第四章 視覺與聽覺直接調查技術: 詳細闡述瞭不同調查時段(晨昏、夜間)和季節對物種可見度的影響。重點介紹瞭標準化觀測點的設置(如固定樣綫、固定樣方),以及如何進行係統性的目視清點。針對鳥類和鳴叫性哺乳動物,係統介紹瞭聲音識彆的基礎知識,包括聲譜圖的初步判讀,以及使用自動錄音設備(ARU)進行長時間、大範圍的聲音監測的布設策略和數據初篩方法。 第五章 動物活動痕跡識彆與追蹤技術: 提供瞭常見野生動物(特彆是中大型哺乳動物)的足跡、糞便、啃食痕跡和巢穴的鑒彆圖譜和特徵描述。強調瞭在進行痕跡計數時,如何排除重復記錄和環境乾擾因素的修正方法。詳細介紹瞭陷阱相機(Camera Trapping)的布設策略,包括相機角度優化、觸發靈敏度調整以及如何通過照片判讀來區分個體(如斑點、花紋識彆)。 第六章 非常規快速普查與種群密度估算: 介紹瞭針對難以直接接觸或分布稀疏物種(如兩棲爬行類、昆蟲)的特殊調查方法,如地籠捕獲、人工地毯清查等。討論瞭標記重捕法(Mark-Recapture)在有限條件下的簡化應用,以及基於排遺量和綫性迴歸模型估算種群密度的計算流程。 --- 第三部分:現代技術在資源調查中的應用(約 350 字) 本部分聚焦於高新技術在提高調查效率和數據質量方麵的應用。 第七章 無人機(UAV)技術在資源監測中的應用: 探討瞭無人機在航空攝影測繪中的操作規程,特彆是在大型有蹄類動物和水禽調查中的優勢。內容包括多光譜與熱成像傳感器在識彆僞裝動物方麵的潛力,以及如何結閤RTK/PPK技術保證高精度的地理配準。討論瞭飛行高度、飛行速度與圖像分辨率之間的平衡。 第八章 生物聲學監測與數據挖掘: 深入講解瞭生物聲學監測網絡的建立與維護。涵蓋瞭聲學數據的存儲管理、噪聲濾波技術,以及利用機器學習和模式識彆算法從海量數據中自動提取目標物種鳴叫事件的方法。強調瞭對數據標簽化(Annotation)的規範化要求。 第九章 非侵入性遺傳學取樣與分析: 介紹瞭利用糞便、毛發等環境樣本進行遺傳物質提取的技術流程。重點闡述瞭如何通過微衛星標記或綫粒體DNA分析來評估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有效種群大小(Ne)以及識彆個體間的親緣關係,為保護遺傳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 第四部分:數據處理、分析與資源評估(約 250 字) 本部分側重於將野外收集的原始數據轉化為可用於決策的科學信息。 第十章 調查數據質量控製與標準化: 規範瞭數據錄入錶格的結構設計(包括時間、地點、物種、數量、調查員等字段的標準化命名)。闡述瞭多調查源數據(如視覺觀察、相機陷阱、遺傳分析)的交叉驗證流程,以排除係統性偏差。 第十一章 生物多樣性指數與群落結構分析: 介紹瞭常用的物種豐富度、均勻度、多樣性指數(如Shannon-Wiener, Simpson指數)的計算與解釋。展示瞭如何運用多元統計方法(如RDA, CCA)分析物種分布與環境因子之間的關聯性,揭示群落結構的主導因素。 第十二章 種群數量動態監測與趨勢預測: 講解瞭如何利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種群增長率(λ)的估算。介紹瞭種群生存率分析(如基於模型的Jolly-Seber模型)的應用場景,以及基於生態位模型(如MaxEnt)對物種未來棲息地適宜性的預測方法。 --- 第五部分:保護管理與信息交流(約 200 字) 本部分將調查結果轉化為保護行動,並強調瞭信息平颱建設的重要性。 第十三章 基於調查結果的保護優先區劃定: 闡述瞭如何根據物種的受威脅等級、棲息地碎片化程度以及生態廊道連接度,科學劃定關鍵保護區域和生態修復區。提供瞭評估保護成效(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的指標體係。 第十四章 棲息地健康評估與乾擾源管理: 係統分析瞭人類活動(如基礎設施建設、旅遊乾擾、汙染)對野生動物種群的影響路徑。提供瞭量化棲息地質量下降的指標,並提齣瞭減輕特定乾擾源的具體技術措施。 第十五章 野外數據與成果信息的規範化共享平颱建設: 強調瞭建立統一的野外調查數據元數據標準的重要性。探討瞭在遵守數據安全法規的前提下,如何構建安全、可溯源的內部或區域性共享數據庫平颱,以促進跨機構的協同研究與管理決策。 (全書總字數約 1500 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動物標本製作的指南,內容詳實得簡直像一本操作手冊,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記得我剛接觸標本製作那會兒,光是防腐處理的各種藥劑配比和操作流程就夠讓人頭疼的瞭,各種教科書講得雲裏霧裏,術語多得像在背誦化學方程式。這本書不一樣,它把每一個步驟都拆解得清清楚楚,從野外采集的注意事項,到剝皮、填充、乾燥的每一個細節,都配有清晰的圖示和詳盡的文字說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形態復原”那一章節,作者似乎深知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在麵對一個空皮子時那種手足無措的感覺,詳細講解瞭如何根據骨骼結構和肌肉記憶來塑造動物的自然姿態,避免瞭那種僵硬、不自然的“假肢感”。讀完這一部分,我立刻嘗試著處理瞭一個小型哺乳動物標本,效果比以往自己摸索齣來的要好上好幾倍。它的實用性,絕對是無可挑剔的。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望值並不高,總覺得市麵上這類技術類的書籍,要麼過於陳舊,要麼就是內容浮於錶麵,講瞭很多理論卻缺少實操的“竅門”。然而,這本書在“保藏”這一環節的處理,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很多老標本因為防蟲、防黴處理不當而毀於一旦,那份心血付諸東流的痛苦,隻有做過的人纔懂。這本書裏針對不同類型動物(比如皮張、整體、骨骼)給齣的防蟲方案,細緻到連不同季節的溫濕度控製建議都有提及。更妙的是,作者還引入瞭一些相對“溫和”的現代保藏技術,比如利用惰性氣體進行長期封存的探討,這在很多傳統教材中是看不到的。它展現瞭一種對珍貴標本生命周期的尊重,而不是僅僅關注“製作完成”的那一刻,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非常值得稱道。

評分

深入閱讀這本書的後半部分,我纔真正體會到它名字中“信息共享”這四個字的重量。在過去,標本製作的技藝往往是“傳幫帶”式的,技術和經驗的積纍非常依賴個人際遇,知識壁壘很高。但這本書顯然緻力於打破這種局限,它不僅關注瞭如何製作一個漂亮的標本,更著重強調瞭如何將這個標本“數據化”和“標準化”。比如,在鑒定章節,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物種識彆層麵,而是詳細闡述瞭如何記錄關鍵的測量數據、采集地點坐標,以及使用現代生物學工具(如條形碼測序)來輔助鑒定,並構建一套可檢索的數據庫係統。這種前瞻性的視角,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博物館學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方法論指導。對於任何一個希望自己的收藏或研究成果能夠被學界認可和長期保存的人來說,這種對信息規範化的強調,價值韆金。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和知識結構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閱讀愉悅感,因為它非常注重邏輯的連貫性和知識的係統性。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操作步驟,而是將“為什麼”和“如何做”緊密地結閤在一起。例如,在講解骨骼標本的清洗和漂白時,作者不僅告訴我們要用什麼化學品,更會解釋這些化學品對骨骼微觀結構的潛在影響,從而指導讀者選擇最閤適的濃度和浸泡時間。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人感覺自己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且極富教學熱情的導師在交流。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動物形態學的理解也得到瞭提升,標本製作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手工活,而是一門結閤瞭生物學、化學和工程學的綜閤藝術。它構建瞭一個從自然界到博物館展櫃的完整知識鏈條,讓人讀來心悅誠服。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在野外工作的研究人員,我最頭疼的就是如何保證現場采集的標本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不被破壞。這本書對“野外采集”和“應急處理”的論述,簡直就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野外急救箱指南”。它詳細描述瞭如何在缺乏電力和實驗室條件的野外環境中,快速進行初步固定和防腐,並明確指齣哪些操作是絕對不能妥協的,哪些環節可以根據現場條件進行變通。比如,它提到瞭一種利用當地常見材料臨時製作固定架的方法,以及如何用最少的工具快速製作一個適閤運輸的硬質包裝。很多時候,標本的質量在采集完成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瞭,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將實驗室的標準盡可能地延伸到最艱苦的環境中去,避免瞭太多因處理不當而造成的遺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