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动物标本采集、保藏、鉴定和信息共享指南
定价:68.00元
作者:薛大勇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066598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本书涉及的内容广泛,囊括了无脊椎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七大类动物,涵盖动物描述术语、标本采集规范、标本整理与保存规范、标本质量(标本/记录)评价、物种鉴定与描述规范及数据库建设六个方面,在基础分类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内容提要
动物标本是动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在系统学、生态学等分支学科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动物标本标准化采集、整理、整合与共享是使用现代化的手段对标本进行合理管理的重要方法,是与国际接轨的标本管理手段。为动物标本标准化管理建立一个指南,对提高动物标本的采集、整理、保存、管理和使用水平,发挥动物标本的价值,促进学术交流及资源共享,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动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2005DKA21402)”的研究成果。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无脊椎动物、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以及哺乳动物的标本采集、制作、保存、描述、管理及数字化共享的全过程,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或通用的标本采集、整理、保存和管理等的方法。数据库的建设一章阐述了数据库建设所涉及的数据结构、数据录入、更新、调用等规范,以及数据管理与共享方式及原则。
本书适合于从事动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各动物标本馆的管理人员,以及对动物学及动物标本感兴趣的人员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动物标本制作的指南,内容详实得简直像一本操作手册,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记得我刚接触标本制作那会儿,光是防腐处理的各种药剂配比和操作流程就够让人头疼的了,各种教科书讲得云里雾里,术语多得像在背诵化学方程式。这本书不一样,它把每一个步骤都拆解得清清楚楚,从野外采集的注意事项,到剥皮、填充、干燥的每一个细节,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详尽的文字说明。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形态复原”那一章节,作者似乎深知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在面对一个空皮子时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骨骼结构和肌肉记忆来塑造动物的自然姿态,避免了那种僵硬、不自然的“假肢感”。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尝试着处理了一个小型哺乳动物标本,效果比以往自己摸索出来的要好上好几倍。它的实用性,绝对是无可挑剔的。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野外工作的研究人员,我最头疼的就是如何保证现场采集的标本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不被破坏。这本书对“野外采集”和“应急处理”的论述,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野外急救箱指南”。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在缺乏电力和实验室条件的野外环境中,快速进行初步固定和防腐,并明确指出哪些操作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哪些环节可以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变通。比如,它提到了一种利用当地常见材料临时制作固定架的方法,以及如何用最少的工具快速制作一个适合运输的硬质包装。很多时候,标本的质量在采集完成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将实验室的标准尽可能地延伸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避免了太多因处理不当而造成的遗憾。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和知识结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愉悦感,因为它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操作步骤,而是将“为什么”和“如何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讲解骨骼标本的清洗和漂白时,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要用什么化学品,更会解释这些化学品对骨骼微观结构的潜在影响,从而指导读者选择最合适的浓度和浸泡时间。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人感觉自己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且极富教学热情的导师在交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动物形态学的理解也得到了提升,标本制作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手工活,而是一门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综合艺术。它构建了一个从自然界到博物馆展柜的完整知识链条,让人读来心悦诚服。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高,总觉得市面上这类技术类的书籍,要么过于陈旧,要么就是内容浮于表面,讲了很多理论却缺少实操的“窍门”。然而,这本书在“保藏”这一环节的处理,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很多老标本因为防虫、防霉处理不当而毁于一旦,那份心血付诸东流的痛苦,只有做过的人才懂。这本书里针对不同类型动物(比如皮张、整体、骨骼)给出的防虫方案,细致到连不同季节的温湿度控制建议都有提及。更妙的是,作者还引入了一些相对“温和”的现代保藏技术,比如利用惰性气体进行长期封存的探讨,这在很多传统教材中是看不到的。它展现了一种对珍贵标本生命周期的尊重,而不是仅仅关注“制作完成”的那一刻,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非常值得称道。
评分深入阅读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它名字中“信息共享”这四个字的重量。在过去,标本制作的技艺往往是“传帮带”式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非常依赖个人际遇,知识壁垒很高。但这本书显然致力于打破这种局限,它不仅关注了如何制作一个漂亮的标本,更着重强调了如何将这个标本“数据化”和“标准化”。比如,在鉴定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物种识别层面,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记录关键的测量数据、采集地点坐标,以及使用现代生物学工具(如条形码测序)来辅助鉴定,并构建一套可检索的数据库系统。这种前瞻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博物馆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方法论指导。对于任何一个希望自己的收藏或研究成果能够被学界认可和长期保存的人来说,这种对信息规范化的强调,价值千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