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饮食?非吃不可与少吃为妙的全食物养生法【上+下】(全两册) 搞懂食物的个性和偏性 港台原版

物性饮食?非吃不可与少吃为妙的全食物养生法【上+下】(全两册) 搞懂食物的个性和偏性 港台原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食物养生
  • 全食物饮食
  • 物性饮食
  • 港台原版
  • 健康饮食
  • 养生
  • 饮食偏性
  • 食物个性
  • 中医养生
  • 两册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時報
ISBN:4712966622467
商品编码:26699486088

具体描述


《物性飲食.非吃不可與少吃為妙的全食物養生法【上+下】(全兩冊) 搞懂食物的個性和偏性,家常飲食也能勝過珍稀大補》

作者: 紫林齋主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2018/03/2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4712966622467     叢書系列:優生活

規格:平裝 / 54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醫療保健> 飲食保健> 食補/藥膳

內容簡介

多吃蔬果好健康?多喝水真的沒事?

《太極米漿粥》作者新作

天天吃的食物,就是漸近式補充身體的藥物!

善用食物物性不同之妙,養胃氣、護陽氣,不勞醫生開藥方。

千年來的食養智慧,用本書無縫接軌!

破解中醫重要經典《神農本草經》隱藏的藥食同源之祕,

縱使我們不懂得怎麼用藥,但若能了解物性,也能增進健康。

囊括蔬、果、蕈菇、魚鮮、禽畜肉和加工食品,超過150種常見食物

吃對了,健康Reset!

●人有人性,食物當然也有「物性」

物性就是食物的個性,不過並非單純的中醫性味歸經之分,更不是西醫討論的營養成分,而是從食物的外形、味道、科別、生長環境、食用部位,甚至是從人工製造方式去了解:這口食物下肚,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什麼反應。

●人體並不適合經常、大量的吃偏性太重的食

健康的身體普遍存在溫熱的屬性,這是胃氣和陽氣充足的表現。而多數食物都有「偏性」,一旦人體吃進涼寒屬性或難以化消的食物,就需要透過大量的耗能,才能重新將身體功能維持於平衡狀態。因此,偏性較強的食物在入口前必要經過適當的配伍。如果經常大量的耗去陽氣來處理食物的重大偏性,身體便容易衰弱。

●對人體而言,多吃肉比多吃菜更好

大多數植物類食物(葉菜水果)的偏性較強,因此大部分的中藥方劑是以植物入藥,正因為偏性比動物來得明顯,所以日常食用時要格外注意:量要佔少數為宜,調理的手法需要更講究。如同藥材組成方劑,對於比例、配伍的講究,是效果的關鍵所在。

動物五臟俱全,在五行上的均衡度、面對環境變化的耐受力、藏納養分的效果都比植物好,所以更適合我們在家常食用,做為加強營養攝取的主要來源。

●藥食雖同源,但某些食物非得捨棄不吃,才有恢復、長保健康的機會

【**不沾的三種食物】蘋果、黑豆、白蘿蔔

一天一蘋果,醫師真的遠離你?!黑豆被視為健康食品,多多益善?蘿蔔益氣,但只喝一口白蘿蔔湯,就可能讓元氣報銷?就是有這麼些食物,偏性過於強烈,會讓身體的養分大量流失,能量無法透過食物留存於體內!

●搞懂物性和配伍烹調原則,廚房灶頭上就有救命良方

本書提供一套判斷物性的方法和配伍的原則,讓各種食材的偏性獲得修正。所以任何疾病在未達重症之前,若食物經過適當的配伍,酌量用之,就能取其用,綜其效,避其害。例如:

薑是回陽的良藥;

益人無數的太極米漿粥,來自尋常的大米與清水;

馬鈴薯帶皮烘烤,搭配大量油脂烹調,提高腸道機能;

青椒疏瀉肝的濕熱之氣,是少數生熟食皆好的蔬菜

……

本書特色

1.傳承經典──

此書為作者集《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之研究大成,還原古經方中醫的原本面貌,重新白話解譯「藥食同源」的定義,以及各種食物入口後對身體產生的反應。

2.解讀物性邏輯、食物配伍原則──

多數的食物都有偏性,所以需合理食用。本書提供一套判斷物性的方法和配伍的原則,讓各種食材的偏性獲得修正。所以任何疾病在未達重症之前,若食物經過適當的配伍,酌量用之,就能取其用,綜其效,避其害。

3..討論的範圍以日常食用的、常接觸的食材為主──

完整的生物個體,像是:豬、牛……

生物的局部,像是:豬油、雞蛋……

非生物,像是:海鹽、水……

天然加工的混合物,像是:蜂蜜、冰淇淋……

4.破除時興的飲食迷思──

從物性來看現代飲食觀念會發現,很多都是可以再被討論的!

例如:糙米一定比精白米好嗎?植物油一定比動物油好嗎?吸菸對肺一定不好嗎?

作者簡介

紫林齋主

紫林書院校長

紫林中醫創辦人

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專家委員

本名林祥榮,13年前罹患膽結石,不定時炸裂的劇痛,讓他試過各種排石偏方,更一度想開刀把膽拿掉,後來因緣際會下他轉而尋求中醫的力量,從而發現失傳千年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養生方法,成功自療。

05年開始於雅虎奇摩部落格留下學習《桂林古本》的心得。其時多以「IL」為筆名,在與網友交流,討論中醫藥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同樣看到許多朋友在自學之際,碰到與今日世道主流相左的矛盾之處,也看到許多一時流行的健康養生觀念,實在與古籍立論精神相去甚遠。在多位同道朋友的積極邀約與鼓勵之下,07年開設「中醫生活講座」,由基本的陰陽、五行、六氣、生剋概念入門,說明古籍中醫架構與今日世人所認知的差異,重新檢視今日的疾病預防與保健觀念。

目.............................................................................錄

寫在前面

一章、什麼是物性

1.為什麼要談物性:哲學高度的差異

2.我所認識的物性

3.物性與「藥食同源」

4.物性與「歸經理論」

5.由「四性」推展至「物性」

6.致中和:以中和偏、以偏治偏、以偏害偏

二章、物性的邏輯

1.五行、五臟與五味

2.基本特質:從色光談起

3.五行補充特質:判斷需綜合全面

4.陰陽簡論與升降

5.陰陽補充特質

大、小

高、矮

6.生物部位特性原則──植物

花、果

果:真果、假果

果:皮、肉、種

枝、葉、莖、莖皮

7.生物部位特性原則──動物

皮、肉

調理便利貼:鹽漬法

骨、臟

血、油脂

8.五行補用:真正的「上工治未病」的涵義

9.物性*終的微調方式:食材曰烹調,藥材曰炮製

三章、物性介紹

介紹凡例:本書使用說明

植物類

【禾本科】

1.稻──附:粳米、秈米、蓬萊米、糙米、糯米、黑米、紫米(黑糯米)、麥芽糖

◎調理便利貼:溫粉

2.小麥──附:麵包、饅頭、麵條

3.小米

4.薏仁──附:熟薏米、洋薏米

◎調理便利貼:薏仁水

5.玉米──附:玉米筍

6.竹筍──附:竹茹、竹瀝

7.甘蔗──附:蔗糖、黑糖

8.鳳梨

【豆科】

1.大豆──附:黑豆、毛豆、豆芽、大豆黃卷、豆漿、豆花、豆腐、腐皮、豆干、味噌、醬油

2.紅豆──附:赤小豆

3.綠豆──附:綠豆仁、綠豆芽、冬粉

4.花生

◎調理便利貼:花生豬蹄湯

5.葛──附:葛粉、葛根

【薔薇科】

1.桃──附:桃仁、桃梟

2.李

◎調理便利貼:糖漬李子

3.梅──附:烏梅、青梅

4.杏──附:北杏、南杏、巴旦杏仁

5.蘋果

6.草莓

7.櫻桃

8.梨

9.枇杷

【十字花科】

1.青花菜

2.結球甘藍

3.蕪菁

4.白菜

5.蘿蔔

6.山葵

【葫蘆科】

1.西瓜──附:瓜子、瓜皮

2.冬瓜──附:冬瓜籽

3.甜瓜──附:瓜蒂

4.苦瓜

5.南瓜──附:南瓜籽

【百合科】

1.蔥──附:蔥白

2.蒜

3.洋蔥

4.蘆筍

5.韭菜──附:韭黃、韭菜花

6.薤

【芸香科】

1.橘──附:橘皮、橘絡

2.檸檬

3.柚

4.葡萄柚

5.四季桔──附:枳實

6.花椒──附:秦椒、蜀椒、山椒

【唇形科】

1.紫蘇──附:蘇籽

2.仙草

3.芝麻

【薑科】

1.薑──附:乾薑

2.薑黃──附:鬱金

3.蘘荷

4.香蕉

【茄科】

1.茄

2.番茄

3.辣椒

4.馬鈴薯

5.菜椒

6.枸杞

7.菸草

【繖形科】

1.胡蘿蔔

2.芹菜

【菊科】

1.牛蒡──附:白朮

【旋花科】

1.番薯

【薯蕷科】

1.山藥

◎調理便利貼:山藥泥料理「快雪時晴」

【棕櫚科】

1.椰子──附:椰奶、椰油、椰糖

2.檳榔──附:檳榔花、檳榔心

◎調理便利貼:半天豬肚湯

【天南星科】

1.芋

【蓮科】

1.蓮藕──附:藕粉、蓮子

【漆樹科】

1.芒果

◎調理便利貼:芒果混搭風

2.腰果

3.開心果

【無患子科】

1.龍眼

2.荔枝

【葡萄科】

1.葡萄

2.大棗──附:蜜棗、黑棗、酸棗仁

【樟科】

1.肉桂——附:桂枝

食用蕈類

附:茯苓、松茸、牛樟芝、冬蟲夏草、香菇、洋菇、金針菇、竹笙、白木耳、松露、黑木耳

動物類

【禽獸部】

1.牛──附:牛奶

2.羊──附:羊奶

3.豬──附:豬皮

◎調理便利貼:白蜜豬皮湯

4.雞──附:雞蛋、烏骨雞

◎調理便利貼:溏心蛋

5.鴨──附:鴨蛋

6.鵝──附:鵝蛋

動物類

【鱗介魚蟲部】

1.魚──淡水魚、海水魚、洄游魚

2.介──、蟹、蛤蜊、蜆、牡蠣、鮑魚、鱉

綜合類

【加工品及原料:人部】

1.蜂蜜──附:蜂王漿、蜂花粉

2.太白粉──附:樹薯

◎調理便利貼:太白粉去腥

3.酒──附:醋、啤酒、紅酒、白酒、清酒、蒸餾米酒

4.咖啡

5.綠茶──附:青茶、紅茶、茶籽油

6.冰淇淋──附:蛋黃醬、霜淇淋、義式冰淇淋、雪酪、土耳其冰淇淋

7.油脂──植物性油脂、動物性油脂

綜合類

【自然混合物:金石水土部】

1.水──附:逆滲透水、蒸餾水、氣泡水

2.自然鹽(海鹽、岩鹽)

四章、物性評論

飯、麵

食品加工:醃漬、發酵


深入探究食物的奥秘:一本超越“吃什么”的营养哲学指南 本书旨在为您呈现一套关于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全新视角,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食谱或流行的饮食风潮,而是深入挖掘食物的本质属性、它们在人体内产生的具体效应,以及如何根据个体差异构建一套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我们探索的焦点在于食物的“性味归经”——这不仅是传统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营养学可以与之对话的维度。 第一部分:食物的内在世界——超越宏量营养素的考量 我们常常被卡路里、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所困扰,但真正的健康管理远不止于此。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精微的层面,理解每种食材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蕴含的独特能量和化学构成。 探究食物的“体质属性”: 我们不将食物简单分类为“好”或“坏”,而是探讨其内在的温热、寒凉、平性等倾向。这并非指食物的温度,而是其在人体内引发代谢反应的倾向性。例如,某些根茎类食物具有“收敛”或“向下”的能量,有助于稳定基础代谢;而一些叶菜类则倾向于“升发”和“疏散”,对循环系统有特定的影响。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食物群(谷物、豆类、蔬菜、水果、油脂、蛋白质来源)在这一维度的表现,并提供实用的辨识方法,让您无需依赖复杂的图表,仅凭对食物的观察和体验,就能大致了解其对自身的影响。 揭示“风味与归经”的关联: 酸、甜、苦、辛、咸这五味,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物质进入人体后作用于特定脏腑或系统的“信使”。我们深入分析: 酸味如何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吸收率? 辛味(如姜、蒜、香料的辣感)如何调动人体的防御系统和循环动力? 苦味(如某些深色绿叶菜或特定草本)对清除体内“湿热”的机制有何作用? 通过理解这些风味与身体特定部位(或经络系统,此处指代功能区)的对应关系,读者可以学会如何利用日常调味,进行有针对性的内部调节。 第二部分:个体化养生——“吃”的智慧与觉察 健康饮食的精髓在于“适应性”,即如何将普适的食物知识转化为服务于个体独特需求的实践。本书强调“觉察”在饮食中的核心地位。 解析身体的反馈信号: 食物进入身体后,会产生一系列即时和延迟的反馈。我们提供一套详细的自我监测工具,帮助读者识别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 1. 消化道反应的细微差别: 并非所有胀气都是一样的。区分是食物纤维不耐受、消化酶不足,还是食物本身性质过于“寒凉”所致。 2. 能量水平的波动模式: 某些食物可能提供短暂的爆发力,但随后带来深度疲惫(“能量崩塌”),而另一些则提供稳定而持久的动力。我们分析影响血糖和肾上腺反应的食物组合。 3. 情绪与代谢的连接: 我们的精神状态(焦虑、抑郁、平静)与肠道菌群的生态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特定营养素如何直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稳定度。 动态调整的艺术: 养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的生活环境、季节更替、年龄增长和压力水平,都在不断变化,对食物的需求也随之改变。本书将指导您建立一套动态调整机制: 季节性轮替: 如何根据夏天的“散发”需求和冬天的“收藏”需求,选择不同性质的食材进行搭配。 压力下的饮食策略: 在高压期,身体对特定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会激增。我们提供“应急”食物清单,以支持神经系统的修复。 “减法”的哲学: 很多时候,健康的关键不在于增加多少“超级食物”,而在于勇敢地移除那些与我们身体能量场不兼容的元素。我们指导如何识别并逐步减少那些对您个体而言属于“过剩”或“负荷”的食物。 第三部分:烹饪的力量——改变食物的潜能 烹饪是一种转化,它改变了食物的结构、风味和生物利用率。本书深入探讨不同烹饪技法对食物“偏性”的影响。 火候与转化: 生食的效益与风险: 为什么生食某些蔬菜(如十字花科)可能需要特定的处理方式(如搭配油脂或发酵)来降低其对甲状腺或消化道的潜在刺激? 慢炖与发酵的深度作用: 为什么将食材长时间慢炖能使其能量更“柔和”且易于吸收?发酵过程如何产生全新的营养素,并重塑食物的“性味”? 油脂的选择哲学: 油脂是细胞膜的构建者,也是风味和能量的载体。我们摒弃“一刀切”的健康油黑名单,转而分析不同脂肪酸(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在不同烹饪温度和人体生理状态下的具体角色。例如,在寒冷环境中,某些饱和脂肪可能扮演着稳定能量的角色;而在炎症状态下,特定的Omega-3来源则至关重要。 构建您的“食物工具箱”: 最终,本书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强大的“工具箱”,其中包含的不是固定的菜单,而是一套能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方法论。通过理解食物的内在属性、倾听身体的真实反馈,并掌握转化的艺术,您将能够超越所有流行的饮食标签,为自己和家人创造出真正滋养身心、平衡能量的饮食哲学。这是一场关于食物的深度对话,邀请您参与其中,发现“吃”的真正潜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全食物养生法”这个概念去的。现在市面上太多关于节食减肥或者追求极致营养均衡的书了,但往往忽略了食物最原始的状态。这本书却强调“非吃不可”和“少吃为妙”,这种辩证的视角一下子抓住了我。它不是教你把所有东西都扔掉,而是让你学会分辨哪些食物是真正滋养身体的“好伙伴”,哪些是“偶尔为之”的“过客”。我尝试着调整了家里的采购清单,按照书里的指导,多选择那些未经深度加工的谷物和蔬菜。刚开始家人还有点不适应,觉得口味变淡了,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大家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那种疲惫感减少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值得称赞,它没有空泛地喊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不同烹饪方式对食物“物性”的影响,让我对“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变瘦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慢慢学会与食物和平共处、达到身心和谐的书,这种长期的价值远超短期效果。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对养生持保留态度的读者,很多书读起来总觉得过于夸张或带有强烈的推销意图。然而,这本《物性饮食》的风格异常沉稳和客观,它没有过度渲染“吃什么能治百病”的奇迹,而是脚踏实地地阐述了食物之间的能量关系和相互作用。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没有将任何食物简单地打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强调“适度”和“时宜”。我曾尝试过根据书中的指导,为自己设计了一套针对压力大的工作日和需要恢复的周末的饮食计划,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身体的自愈能力似乎被激活了。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灌输的饮食信息。它不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倾听身体声音”的指南,非常值得反复研读和实践,能让人真正做到“知食而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让我印象深刻,港台原版的质感就是不一样,纸张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印刷清晰,而且图片虽然不多,但关键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得非常精妙,帮助理解那些复杂的食物属性。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偏性”的解读,这在国内很多养生书中是比较少见的深度剖析。比如,它会告诉你,即便是同一种蔬菜,产地不同、采摘时间不同,其性味也会有微妙的变化。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对食物的认知太扁平化了。我特意去对比了一下我之前常买的几种食材,对照书里的描述,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错了很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框架”,而不是一套死板的规则。它鼓励读者带着观察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每天的饮食,久而久之,自然就能掌握“物性”的微妙平衡。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医食疗或传统养生理论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台湾原版的《物性饮食?非吃不可与少吃为妙的全食物养生法【上+下】》简直是烹饪界的一股清流啊!我最近迷上了自己动手做饭,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直到发现了这本书。它不像那些只告诉你食谱、让你照着做的书,而是深入探讨了食材本身的“脾气秉性”。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有点懵,觉得“物性”这个词听起来玄乎,但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真的很用心在解释,比如为什么有些食物吃了会让人觉得热乎乎的,有些却能带来清凉感。我特别喜欢它把食物分门别类,用一种很形象的方式告诉我们不同季节应该多吃什么、少吃什么。比如,夏天的时候,我就会特意去留意那些书里推荐的“凉性”食材,做出来的菜果然让人感觉特别舒服,不像以前随便吃点冰镇水果,吃完肠胃就抗议。这本书的讲解方式很贴近生活,没有太多生硬的学术名词,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分享他的养生心得,非常实用,我已经把它放在厨房最显眼的位置了,随时翻阅。

评分

我平常的工作节奏很快,经常需要出差,所以对“便捷”和“高效”的养生方法很感兴趣,但这本书却引导我慢下来,重新审视“慢”的价值。它要求我们去体会食物在口中的感觉,去感受身体对不同食物的反馈,这对于长期处于快节奏状态的人来说,是一种温柔的提醒。我发现,自从开始有意识地遵循书中的建议,我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饮食潮流裹挟。以前总是在纠结“这个网红食物是不是真的好”,现在我会先翻翻这本书,看看它的“物性”如何,适不适合我当下的身体状况。书中关于如何“搭配”的章节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营养学上的搭配,更多的是基于“性味”的互补与制约,让人茅塞顿开。这套书的上下册内容衔接得非常好,上册打基础,下册深化应用,读完后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系统的“食物修炼”,视野开阔了很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