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气象标准汇编(2013)
定价:160.00元
作者:气象出版社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2957964
字数:
页码:73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气象标准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力度,使各级、广大社会公众和气象行业的广大气象工作者做到了解标准、熟悉标准、掌握标准、正确运用标准,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在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中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对已颁布实施的气象国家标准、气象行业标准和气象地方标准按年度进行编辑,已出版了9册。《气象标准汇编(2013)》是0册,汇编了2013年颁布实施的气象行业标准共52项,供广大气象人员和有关单位学习使用。
目录
前言
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
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第2部分:观测方法
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第3部分:验收规定
城市雪灾气象等级
船舶气象导航服务
气象服务图形产品色域
行业气象服务效益专家评估法
水稻冷害评估技术规范
北方草原干旱评估技术规范
纸质气象记录档案整理规范
人工影响天气藏语术语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
射出长波辐射产品标定校准方法
卫星遥感植被监测技术导则
文物建筑防雷技术规范
高速公路设施防雷设计规范
雷电灾情统计规范
气象服务电视产品图形
玻璃钢百叶箱
系留气艇气象观测系统
电离层垂直探测规范
静止气象卫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运行故障等级
柑橘冻害等级
杨梅冻害等级
香蕉寒害评估技术规范
生态气象术语
气象资料拯救指南
表格驱动码气象数据传输文件规范
涉农网站信息分类
临近天气预报检验
中国气象卫星名词术语
卫星低光谱分辨率红外仪器性能指标计算方法
湖泊蓝藻水华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
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遥测遥控数据格式规范
8025-8400MHz频带卫星地球探测业务使用规范
城市景观照明设施防雷技术规范
高速公路设施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北方草地监测要素与方法
温室气体玻璃采样瓶预处理和后处理方法
卤代温室气体不锈钢采样罐预处理和后处理方法
、二氧化碳和甲烷标气制备方法
大气中甲醛测定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大气中氨(铵)测定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测定采样罐采样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
空气流速计量实验室技术要求
大气压力计量实验室技术要求
气象计量实验室建设技术要求二等标准实验室
气象气球浸渍法天然胶乳气球
气象档案分类与编码
龙眼暖害等级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防雷技术规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性,说实话,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我尝试用它来解决近期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关于能见度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的小问题,结果发现,虽然相关标准确实在里面,但索引的引导性非常弱。你需要非常精准地知道你在找哪个具体的文件号或者哪个具体的编号范围,否则就像在迷宫里摸索。对于非全职研究人员,只是偶尔需要引用或核对某个特定阈值的老旧标准时,查找过程就成了一个相当耗时的挑战。这或许是汇编类书籍的通病,但如果能在关键术语和常见操作场景之间建立更直观的交叉引用,或者提供一个更智能的电子版检索系统(虽然我拿到的是纸质书,但出版方对内容结构的设计也间接影响了我的使用体验),这本书的价值会倍增。它更像是一个被封存的数据库,而不是一个随时待命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专业气息的封面处理,让人一拿到手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学术价值。我尤其欣赏扉页和目录部分排版的清晰度,即便是面对如此庞杂的标准条文,也能让人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然而,初翻阅时,我发现前几章的基础概念解释略显冗余,对于已经有一定气象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似乎可以更精炼一些。或许是为了照顾初入这个领域的读者,作者在这部分投入了大量的篇幅来铺垫,虽然完整性毋庸置疑,但在实际查阅效率上稍有影响。我期待的更多是那些具体操作层面的细则和最新修正,而不是对基本原理的重复阐述。总体而言,作为案头参考书,它的物理形态是令人满意的,但内容组织上,在详略取舍上似乎可以更加大胆一些,更侧重于“标准”而非“教材”的特性来组织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纸张选择,确实符合国家级标准汇编应有的水准,印刷清晰,字迹饱满,即使在不佳的光线下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较低。但从整体的“用户体验”角度考量,我希望它在设计上能更考虑到实际工作环境。比如,如果能采用更易于平摊的骑马订或无线胶装(便于查找时书本能保持开启状态),而不是目前略显僵硬的精装,那将是极大的改进。在实验室或野外数据采集现场,你需要腾出一只手来扶住翻开的书页,这无疑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作为一部需要频繁翻阅和比对的工具书,其物理交互设计,即如何让读者更方便地“使用”它,似乎没有得到与内容编纂同等的重视。它更像是一件需要供奉的典籍,而不是一件需要随时带在身边的利器。
评分从编辑和校对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严谨程度值得称赞。我特意比对了几个交叉引用的条款,在不同章节间,术语定义和数值参数的对应关系基本做到了完全一致,这在动辄包含数百个独立文件的标准集合中,是极大的工程成就。这至少保证了在引用时,不会因为术语翻译或单位换算上的细微差异而产生法律或技术上的歧义。然而,这种极度的严谨性似乎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文本的“可读性”被压缩到了最低。句子结构大多是命令式或定义式的,缺乏任何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标准制定背景或实际应用难点的解释性文字。它像一份冷硬的法律文本,而不是一份旨在指导实践的指南。对于初次接触这些技术规范的人来说,这些标准条文的“语境缺失”会让他们感到非常吃力。
评分深入阅读其中的几个关于气候变化监测部分的章节后,我感到一种时间上的滞后感。虽然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明确标注的,但气象科学领域,尤其是在遥感和数值模拟方面,技术迭代的速度极快。我注意到某些关于卫星数据处理流程的描述,明显落后于过去三五年内行业内已普遍采用的新算法和新规范。这并非是批评其收录已发布的标准本身,而是出版社或编纂者在选取收录的“时效性”判断上,似乎略显保守。对于一个定位为“汇编”的权威参考资料,读者自然期望它能尽可能地囊括当前主流实践所依据的最新、最前沿的已定稿标准。对于依赖此书进行前沿项目申报或国际合作的专业人士而言,这可能意味着需要同时翻阅多份更新简报或电子文档来弥补其纸质版本中的时间鸿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