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群众文化基础知识
:35元
作者:冯守仁,鲍和平 等编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303157495
字数:330000
页码:2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群众文化基础知识
群众文化工作实务
群众文艺创作手册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群众文化案例选编
文化馆(站)服务与管理
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目录
章 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需求
节 群众文化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第二节 群众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
第三节 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 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 群众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群众文化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机遇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创新
第三章 群众文化生存发展的环境
节 群众文化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群众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第三节 群众文化的文化环境
第四节 群众文化的科学技术环境
第四章 群众文化的形态划分
节 城市群众文化与社区群众文化
第二节 农村群众文化、集镇群众文化与村落群众文化
第三节 企业群众文化、校园群众文化和家庭群众文化
第五章 群众文化事业
节 群众文化事业
第二节 群众文化工作
第三节 群众文化服务机构
第四节 群众文化队伍
第六章 群众文化活动
节 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的构成与特征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的则与规律
第七章 中国群众文化事业的政策法规与理论建设
节 中国关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政策法规
第二节 中国群众文化的政策法规建设
第三节 中国群众文化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提要
群众文化学,是研究群众文化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指导群众文化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现在还没有群众文化专业,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主要是艺术类的专业人员,也括其他各个门类的专业人员,他们有专业技能、有从事群众文化的热情,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群众文化不同于专业文化和文化产业,有其特殊的规律性。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应当掌握群众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文化馆(站)系列:群众文化基础知识》就是为此而编写的。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冯守仁,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正局级),主管北京市文化政策研究、法制、群众文化和图书馆工作,主持起草《北京市图书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法规、文件。
退休后任北京市图书馆协会理事长,主持“北京市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社区乡镇图书馆研究”、“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研究”、“北京市图书馆条例实施情况研究”。
现为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文化部有关共和国文化服务侦测的论证、起草,参加了国家“《公共图书馆法》立法支撑研究”等研究项目;参加国家发改委、建设部、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文化馆评估标准》、《文化馆服务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编制工作,为主要执笔人。
先后发表50余篇理论文章、调查报告。编著《文化市场行政管理概论》、《公共图书馆建设与规划》等。
鲍和平,1952年生于天津。天津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学院首届音乐文学专业毕业。曾在内蒙古五县插队,1977年至1988年在天津和平文化宫工作,1988年至今在天津群众艺术馆工作。曾出版《文等于学》等专著,发表过《新房子,旧房子》、《让每个社区都享有文化》等有关群众文化理论的文章。作为著名词作家、文艺晚会策划撰稿人,其作品获得多项全国大奖和文化部“群星奖”。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种“培训教材”多少有点抵触心理,总觉得官方出品的读物可能比较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事风格非常贴近“群众”的视角,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身边,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文化道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心一笑,因为书中描述的很多场景,正是我日常工作中的真实写照,那种被理解、被看见的感觉非常温暖。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基层文化活动中常常出现的“冷场”或者“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部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么做”的文化根基阐述。比如,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地方戏曲在新时代如何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大家去“复古”。这种既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的态度,极大地解放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面对年轻一代的文化需求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反而充满信心去探索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创新之路。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文化自信”在基层实践层面的落地指导上。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概念的层面,而是非常务实地教导我们如何从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并用现代的传播手段将其有效地传递出去。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小章节专门讲如何用短视频平台推广地方特色文化,这些具体到平台名称和操作流程的建议,对于我们这些对新技术感到畏惧的同行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没有强迫我们去成为什么“网红”,而是教我们如何利用工具服务于我们的文化使命。更关键的是,它强调了文化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活动数量所迷惑,而应将重心放在文化效果的深度和广度上。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坚守文化服务的初心,保持专业性和前瞻性的重要路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种热衷于文化活动又苦于缺乏系统知识的人量身定做的“及时雨”!我记得我刚开始组织村里的文化节时,完全是凭着一腔热情瞎摸索,结果效果差强人意,大家的热情也被浇灭了不少。后来,经朋友推荐,我翻开了这本书,简直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非常接地气,直击基层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比如,书中关于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村民的兴趣来设计活动环节,那一段我简直是逐字逐句抄录下来,回去立刻应用到了我们社区的读书分享会上,效果立竿见影,参与度比以前提高了三成!更让我佩服的是,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不再是空谈口号,而是手把手教你怎么做田野调查、怎么申请项目资金。对于一个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种“干货”比什么都珍贵,它让我在面对上级检查或突发活动需求时,心里踏实多了,底气也足了。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像是一剂强心针,让我看到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严谨而不失生动,它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用心程度,让我这个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人都忍不住要为它点赞。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带着你从宏观的概念一步步深入到微观的操作细节。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文化政策解读和执行层面的那几章,清晰地梳理了国家政策的精神内核,然后迅速将其转化为基层可以理解和执行的具体步骤,这中间的转化艺术,高明!很多其他教材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粗浅,流于表面。但这本书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过去在尝试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时,总觉得找不到合适的激励机制,翻到关于组织建设和人员管理的章节后,茅塞顿开。它不仅提供了激励的理论基础,还举例说明了不同类型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和潜在风险。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使得我们能够少走很多弯路,真正把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上去,而不是纠结于流程的合规性上。
评分我所在的文化站业务范围比较广,既要负责非遗的普查记录,又要组织面向老年人的文娱活动,还要对接学校的艺术教育需求,过去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知识结构非常不均衡。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我在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和实践衔接上的短板。它对不同文化门类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让我对那些原本不熟悉的领域,如群文研究的方法论和版权基础知识,有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认知。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以前做活动策划,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用系统论的眼光去看待文化工作的各个环节,发现它们之间其实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例如,对文化法规的理解加深后,我们在对外合作洽谈时,规避了许多潜在的法律风险,让我们的项目推进得更加顺利和专业化,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