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中行走

在设计中行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中一光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用户体验
  • 创新方法
  • 产品设计
  • 服务设计
  • 设计实践
  • 设计之旅
  • 创意
  • 问题解决
  • 人文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宝应新华书店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4677
商品编码:26900608929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
北京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 图字:01-2015-5222号。
显示全部信息

目录
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
2.3 文字设计 065
2.4 图案设计 068
2.5 店铺设计 072
2.6 日本和平面设计 076
2.7 三宅一生·高田贤三·森
   英惠 080
2.8 三个标志 084
2.9 纹样的美学 087
2.10 条纹与色彩 091
2.11 日历的昨天与JT 095
2.12 设计与日本文化 098
2.13 广受GN外HP的日本广告
    和设计 102
D3章 设计的原点 106
3.1 故乡奈良 106
3.2 人造樱花 110
3.3 与红相对的黑白 113
3.4 爵士乐和色彩 116
3.5 我和歌舞伎 120
3.6 一把民族椅 124
3.7 东洲斋写乐的大1绘 127
3.8 我眼中的仁清 130
3.9 在京都俵屋邂逅日本凉 133
3.10 走向“茶美会·然” 136
3.11 俵屋宗达与设计 140
3.12 看见森林的眼睛 144
3.13 屋1;CY =CY上的风景 148
3.14 信贵山缘起 151
3.15 日本画的文学性 154
3.16 后混合文化 157
3.17 设计与繁花 160
后记 163

显示全部信息

《隐匿的边界:空间叙事与感知交织的艺术》 内容简介: 《隐匿的边界》是一部深入探索空间与叙事之间复杂关系的著作。它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设计指南,亦非单纯的建筑史梳理,而是试图拨开表象,触及隐藏在建筑、城市乃至自然景观之下的叙事肌理,以及这些肌理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记忆与身份认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空间”视为一个动态的、可被阅读和书写的文本,而“叙事”则是解锁这些空间秘密的钥匙。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关于空间叙事的宏大理论框架,并辅以大量跨学科的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空间的语言——建构叙事的骨架 本部分旨在确立“空间即叙事”的基本论点,并探讨构成这一叙事骨架的关键元素。我们首先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解析空间中的形式、材质、色彩、光影等视觉符号如何承载意义,并与其他元素共同编织出空间叙事。例如,一条蜿蜒的路径如何暗示着一段旅程的开始与结束,一扇紧闭的大门又如何引发人们对未知空间的联想与好奇。 接着,我们深入探讨了“视角”和“视线”在空间叙事中的核心作用。无论是建筑内部流动的动线设计,还是城市广场的开阔布局,都隐含着设计者对“观看者”的引导和期待。本书将分析不同视角的切换如何影响我们对空间的理解,以及设计如何通过控制视线来引导情绪、制造惊喜、或是强调某种关系。从古希腊剧场精心设计的观演视角,到现代博物馆陈列空间中对观众流线的巧妙安排,都体现了对视线控制的深邃运用。 “尺度”和“比例”在空间叙事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宏伟的穹顶如何象征着权威与神圣,狭窄的巷道又如何带来亲密与私密之感?本书将通过分析不同尺度下的空间体验,揭示它们如何与人类的身体感受、心理预期产生共鸣,从而构建出丰富的叙事层次。古罗马斗兽场的宏大尺度与观演关系的叙事,以及日本茶室的微小尺度与冥想静思的叙事,将作为鲜活的例证被深入剖析。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边界”的隐喻性。物理的边界(如墙壁、围栏)不仅界定了空间,更在心理上划分了内外、公开与私密。然而,本书更着重于探讨那些“隐匿的边界”,例如光线穿透窗户形成的模糊界限,声音在不同空间中的传播差异,甚至是不同文化习俗对空间使用的无形约束。这些隐匿的边界,往往比实体墙壁更能深刻地塑造我们的空间体验和对其中发生的事件的解读。 第二部分:叙事的织锦——感知与体验的交织 在奠定了空间的语言基础后,本部分将重点考察叙事如何通过影响我们的感知来编织出丰富多样的体验。我们首先分析“运动”在空间叙事中的重要性。无论是脚步的快慢、身体的转向、还是空间的转换,每一次运动都伴随着新的信息和情感的涌现。本书将借鉴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探讨运动如何激活我们的身体记忆和空间认知,使我们不仅仅是“看到”空间,更是“活在”空间之中。从城市漫步中步步为营的发现,到游览历史遗迹时随意的踱步,每一次运动都在重塑我们与空间的关联。 “光影”作为空间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其叙事力量不容忽视。本书将深入探讨自然光和人工光如何通过其强度、色彩、方向的变化,来塑造空间的情绪、强调重点、甚至暗示时间的流逝。从宗教建筑中神圣的光线投射,到戏剧舞台上戏剧性的灯光运用,光影的叙事功力已被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光影的偏爱和运用,例如西方建筑中对自然光的强调,以及东方建筑中对光影朦胧之美的追求。 “声音”虽然常常被忽视,但它在空间叙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回声、寂静、音乐、对话,这些声音元素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听觉感知,更能唤起强烈的情感联想和记忆。本书将研究不同空间(如教堂、图书馆、市场)的声学特性如何与其功能和叙事目标相契合。我们将探讨声音如何成为一种“非物质的建筑”,在无形中塑造我们的空间体验。 “材质”的触感和视觉质感同样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粗糙的石材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光滑的金属传递出的现代冰冷感,或是温暖的木材营造出的亲切氛围,都通过触觉和视觉共同构建了空间的情感基调。本书将分析不同材质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探讨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空间的理解和情感反应。 本部分还将触及“时间”的概念在空间叙事中的体现。空间并非静止不变,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无论是日夜交替的光影变化,还是季节更迭的自然风物,亦或是人类活动在空间中留下的痕迹。本书将探讨设计如何通过预设时间性的元素,如季节性花园、装置艺术,或仅仅是通过对材料“老化”过程的预期,来引导人们感受时间的流淌,并从中解读出更深层的叙事。 第三部分:叙事的维度——文化、记忆与身份的共振 在掌握了空间的语言和叙事的织锦之后,本部分将进一步拓展到更宏观的层面,考察空间叙事如何与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产生深刻的共振。我们首先将分析“文化”在空间叙事中的根基作用。不同文明、不同地域的文化,其空间观念、审美取向、以及对人与空间关系的理解都截然不同。本书将通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世界各地独特的空间叙事模式。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移步换景”的叙事方式,与西方古典对称布局的叙事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哲学意涵。 “记忆”是空间叙事最深刻的回响。空间是记忆的载体,而记忆又赋予了空间新的生命。本书将探讨建筑和城市空间如何成为个人和集体记忆的容器,以及设计如何通过对历史元素的保留、重塑或隐喻,来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追溯和反思。我们将研究“怀旧”作为一种空间叙事策略,以及如何在当代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它。 “身份认同”与空间叙事密不可分。我们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都以各种方式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认同。本书将探讨个体如何通过对空间的占有、改造,以及对特定空间的情感联结,来构建和表达自我。同时,也将分析城市空间如何成为集体身份认同的象征,以及城市设计如何影响着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意识。 最后,本书将展望空间叙事的未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虚拟空间、增强现实等新的媒介层出不穷,它们如何改变我们对空间的认知和叙事方式?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中,未来的空间叙事又将呈现怎样的面貌?本书将在提出深刻问题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一个思考的出发点。 《隐匿的边界》旨在启发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它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行走”在空间之中,去“阅读”空间的语言,去“倾听”叙事的低语,最终发现隐藏在平凡角落里的非凡故事,并在我们与空间、与他人、与自身的互动中,构建更深邃、更富意义的体验。本书适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文化研究者,以及任何对空间、叙事、以及人类体验充满好奇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简洁的封面,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与书名《在设计中行走》相得益彰。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流畅而富有逻辑的叙述所吸引。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比如,书中关于“同理心”的探讨,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并非简单地告诉你“要理解用户”,而是通过描绘设计师如何深入场景,观察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甚至尝试去感受他们的情绪,来具体展现如何建立真正的同理心。这种“行走”于用户之中的方式,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贴近和真实。我也在书中看到了作者对于“原型”的理解,他将原型视为一种沟通工具,一种探索和验证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产出物。他强调了快速原型和小规模测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反馈中学习并优化设计。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面对时间压力和资源限制的设计师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此外,作者对“设计伦理”的探讨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他提出了在追求创新和用户体验的同时,也要关注设计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责任感,也是我对未来设计方向的期许。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仿佛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并肩同行,在设计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评分

《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如同一场沉浸式的设计工作坊,让我有机会深入体验到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书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作者关于“反馈循环”的描绘。他不仅仅是讲述了如何收集反馈,更是深入剖析了如何理解反馈背后的意图,如何区分有效反馈和噪音,以及如何将反馈转化为驱动设计的动力。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不是一次性的创作,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生命体。我也被书中关于“叙事性设计”的理念所吸引。作者认为,好的设计能够讲述一个故事,能够唤起情感共鸣,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是体验一段旅程。他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如何通过细节的设计,为用户创造难忘的体验。这对我今后在构建产品故事线和用户旅程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此外,书中对于“跨领域合作”的思考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强调了设计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理解不同领域专家(如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甚至心理学家)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推动项目的成功。这种全局观的视角,让我认识到设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与整个生态系统紧密协作。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作者一起,在设计的世界里进行了一次精彩的“行走”,每一次阅读都仿佛发现了一个新的风景。

评分

我最近购入了一本名叫《在设计中行走》的书,至今为止,我还在努力消化书中的一些概念,但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的思考带来了全新的维度。它并非那种一味灌输知识的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午后的阳光下,娓娓道来他职业生涯中的点滴感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迭代”这个概念的阐述,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一种不断试错、观察、学习和精进的过程。作者用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设计流程具象化,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想法从模糊的轮廓,一步步被雕琢成形的全过程。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用户体验”的讨论,但它并没有局限于冰冷的理论,而是将人性中的情感、习惯、甚至是一些潜意识的反应都融入其中,让我深刻理解到,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对人心深处需求的洞察和回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设计中的“偶然性”时,所展现出的开放和灵活。他鼓励我们拥抱意外,从看似的“错误”中发现新的可能性,这对于常常被固定思维束缚的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启发。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深度的自我对话,它迫使我去反思自己过去的设计方法,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习惯,并开始尝试用更具探索性和人性化的视角去审视每一个设计环节。这本书的文字朴实却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真诚和智慧。

评分

我之所以被《在设计中行走》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词本身所包含的广阔含义感到好奇。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探索欲。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设计,更是关于“如何思考”设计。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意图”与“呈现”之间的微妙关系,让我对设计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解释了优秀的设计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引导用户,让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完成目标,而这种引导并非强制,而是基于对人行为模式的深刻洞察。我对书中关于“约束”的讨论尤其赞赏,作者并没有将约束视为设计的敌人,而是将其看作激发创意的催化剂。他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时间和技术条件下,找到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创造力往往诞生于困境之中。同时,书中对“信息架构”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它不再是冰冷的学术名词,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力,成为连接用户与信息的桥梁。作者强调了信息组织的关键在于用户的认知模型,而不仅仅是技术的便利。读完这部分,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处理信息的方式,并尝试用更用户中心化的角度去构建信息层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带着一种哲学的思辨,同时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设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艺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评分

当我拿到《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设计师的“修行指南”,它探讨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么做”。作者在书中对“直觉”和“理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并没有否定直觉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了如何用理性去审视和验证直觉,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设计决策。这让我摆脱了过去对直觉的盲目依赖,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条理地去探索设计方向。书中对“美学”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是将美学与功能性、用户体验紧密结合,让我理解到,真正的美学是服务于用户的,是能够提升用户整体感受的。我也被书中关于“可达性”的思考所打动。作者将包容性设计视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而不是额外的附加项。他强调了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要让产品和服务能够被更多的人使用,无论他们的能力、背景如何。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刻的敬意。此外,作者在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关于“职业成长”的见解,例如如何处理职业倦怠,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以及如何构建自己的设计哲学。这些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设计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价值。阅读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如同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设计的理解也从浅层走向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