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花经
定价:78.00元
作者:陈俊愉,程绪珂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08-01
ISBN:97878051136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本书共收花卉188科、772属、2354种,147万字,插图1000余幅。分为概论、综论、各论三个部分。概论,以“中国的花卉”为题,全面介绍中国花卉的发展历史的现状。综论,介绍花卉栽培的基本知识。各论,分别介绍各种花卉的花名、学名、别名、科属、栽培、科属、栽培简史、产地与分布、形态特征、种、变种及品种、习性、繁殖、栽培、育种、同属种、应用。另有附录3种:〈中国花卉发展大事记〉、〈中国历代花卉名著〉、〈中国园艺家〉。
二、本书收集的花卉,包括观花植物、观果植物、观叶植物、草类、藤蔓类等。以介绍我国原产的花卉为主。有观赏价值、有发展前途的野生花卉和从国外引进、已驯化较久或又有发展的花卉,也作适当介绍。
三、本书各论中各种花卉的排列次序,是将我国24种重点花卉排在前面,其中我国十大传统名花排在前面;然后,按照恩格勒植物分类系统顺序排列(可参照〈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同科植物中,以每种植物的拉丁名首字母顺序排列。
四、花卉的种或变种、变型的拉丁名,以斜体字排,品种的拉丁名,以正体字排。
五、花卉的栽培品种名,按“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加单引号或“CV”符号,首字母均大写。
六、书末附有《笔画索引》、《汉语拼音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以便中外读者检索。
目录
序
前言
概论
中国的花卉
综论
一、自然环境和花卉
二、人工设施和材料
三、花卉的分类
四、花卉繁殖
五、花卉栽培
六、花期控制
七、花卉育种
八、植物保护
各论
梅花
牧丹
菊花
兰花
月季
杜鹃花
山茶花
荷花
桂花
中国水仙花
蜡梅
铁线莲
香石竹
扶桑
紫薇
百合
玉兰
海棠花
芍药
石榴
报春花
丁香
紫藤
竹
松叶蕨
筋骨草
石松
玉柏石松
卷柏
翠云草
木贼
瓶尔小草
扇羽阴地蕨
阴地蕨
紫萁
华南紫萁
福建观音座莲
海金沙
芒萁
中华里白
团扇蕨
姬蕨
岩穴蕨
乌蕨
团叶鳞始蕨
异叶双唇蕨
骨碎补
圆盖阴石蕨
肾蕨
蕨
井栏边草
银粉背蕨
稀叶珠蕨
中国蕨
铁线蕨
水蕨
铁角蕨
巢蕨
水鳖蕨
华南毛蕨
苏铁蕨
球子蕨
膀胱岩蕨
桫椤
贯众
中华鳞毛蕨
燕尾蕨
中华双扇蕨
扇蕨
金鸡脚
二歧鹿角蕨
石韦
匙叶剑蕨
西地禾叶蕨
蘋
满江红
槐叶蘋
苏铁
银杏
银杉
雪松
……
附录
附录一: 中国花卉发展大事记
附录二: 历代花卉名著
附录三:历代园艺家
附录四:笔画索引
附录五:汉语拼音索引
附录六:汉语拼音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花经》的插图是我觉得最为出彩的部分之一。这些插图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更像是艺术品。它们色彩饱满,线条流畅,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每一种花卉的神韵。无论是花瓣的纹理、叶片的形状,还是花朵的盛开姿态,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欣赏这些插图,它们让我体会到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书中对花卉形态的描述。 我记得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些稀有花卉的插图,它们可能在现实中很难见到,但通过这些精美的画作,我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它们独特的美丽。这些插图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花朵的外形,更是在传达一种意境。作者在选择插图的时候,无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它们与文字的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花卉世界。我甚至觉得,即使不看文字,仅仅是浏览这些插图,也足以让人感受到中国花卉的魅力。
评分拿到《中国花经》这本书,心里是既激动又期待,毕竟是中国花卉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两位作者陈俊愉先生和程绪珂先生的名字,本身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拿到手后,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精美的排版和细腻的插图所吸引,瞬间感觉沉浸在一个色彩斑斓的花的世界。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与自然相关的部分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花卉无疑是中国文人墨客笔下反复吟咏的对象,承载了无数的情感与意境。这本书的出现,像是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曾经只在诗词歌赋中惊鸿一瞥的生命。 陈俊愉先生和程绪珂先生作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合作无疑为这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中国花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研究态度。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图鉴,更像是对中国花卉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它不仅仅介绍花朵的形态、习性,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甚至民俗中的地位和影响。例如,书中对于梅花、兰花、竹、菊“四君子”的介绍,不仅仅是植物学上的描述,更融入了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的品格和精神。我常常在想,为什么这些花卉能够如此深入人心,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这本书也许能给出答案。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在翻阅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所打动。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花卉都有细致的描述,这让我对中国的自然地理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些地方特色花卉的章节,比如某个地区特有的杜鹃品种,或是某种只在特定气候下生长的奇特花朵。这些介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亲眼目睹那些珍贵的花卉在自然环境中绽放。而且,作者在介绍这些花卉时,往往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或是历代文人雅士与这些花卉的故事,使得阅读体验变得丰富而立体。 我记得在读到关于牡丹的章节时,书中不仅仅描绘了它雍容华贵的姿态,还深入探讨了它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国色天香”的地位,以及与皇家、贵族的联系。其中一些关于牡丹品种的起源和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牡丹的审美趣味的变化,都让我大开眼界。这种结合了植物学、历史学、文化学的多角度解读,让原本我以为只是“观赏性花卉”的牡丹,变得更加鲜活和有深度。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认识了花,更是让我认识了花背后所承载的文化。
评分《中国花经》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又不失文雅和诗意。即使是介绍一些专业的植物学术语,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在描述花卉形态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它们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植物学描述,变得妙趣横生。 书中的一些章节,在描述花卉时,会引用大量的古代诗词歌赋,这些诗句与花卉本身的描写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跟着书中引用的诗句,去想象那花开的场景,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这种将文学与植物学完美结合的呈现方式,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格外独特。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花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我过去可能只知道一些常见的花卉名字,但《中国花经》让我了解到了它们的详细分类、生长习性、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开始意识到,原来中国有如此丰富多样的花卉资源,每一种花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传统名花的细致描绘,比如桃花的烂漫,杏花的娇嫩,梨花的洁白,李花的素雅。这些描写不仅仅是客观的描述,更是融入了作者对这些花卉的情感和理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古人会赋予它们如此多的美好寓意,也让我对这些花卉有了更深的喜爱和尊重。
评分在阅读《中国花经》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想要亲手去种植和呵护这些花卉的冲动。书中对于花卉的养护知识,虽然不是重点,但点到为止,却也足以激发我的兴趣。我开始关注身边的花草,尝试去辨认它们,去了解它们的故事。 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如何在家中种植盆栽梅花的介绍,那一段描述得非常生动,仿佛我真的能闻到梅花的清香,看到它在寒冬中傲然绽放。这让我对养花这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去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希望有一天我能亲手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知识和感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花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书。它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细腻、更深入的视角去观察自然,去体会生活中的美。 我常常会在书页之间流连忘返,被那些精美的文字和插图所吸引。我喜欢这种能够带来知识、带来美感、更带来思考的书籍。它让我觉得,即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体会文化的力量。
评分《中国花经》的出版,对于中国花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花卉的绝佳途径。我常常觉得,这样的书籍应该被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中国花卉的美丽与价值。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些濒危或珍稀花卉的介绍印象深刻。作者在介绍这些花卉的同时,也提到了它们面临的生存困境,并呼吁大家关注和保护。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也让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美的,更是关于责任和传承。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相当合理,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深入了解中国花卉。从常见的花卉到一些较为罕见的品种,从基础的植物学知识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花卉分类的方式,清晰明了,便于查找。同时,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花卉养护的实用信息,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养花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在阅读中,我发现书中对于一些花卉的文化象征意义的阐释尤为引人入胜。例如,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而书中不仅讲述了这一象征意义的由来,还结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来展示荷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这种由表及里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国花卉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精神层面。
评分总的来说,《中国花经》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精美的艺术呈现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花卉的丰富多彩和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精神的滋养。 我非常庆幸自己能读到这本书,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花卉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其中蕴含的无尽美丽和智慧。我相信,这本书也会成为我未来阅读清单中,被反复翻阅、不断汲取养分的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