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霖灿教你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艺术,享受至美。四十年台北“故宫”研究,二十年台湾大学授课, 毕生经验传授。三百多件稀见文物,足不出户就可遍览全球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精粹。
书名:李霖灿读画四十年
定价:68.00元
作者:李霖灿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6
页码:26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6622
"1. 四十年台北“故宫”研究,二十年台湾大学授课,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毕生经验传授;走遍名山大川、饱览八代内府珍藏之后的思想精华所聚。
2. 揭开千年艺术史谜团。
蒋勋先生回忆他当年在台北“故宫”跟随李霖灿先生学画时说,1960年代,李霖灿先现了藏在《溪山行旅图》中画家的名字——范宽。到目前为止,世界公认的典型的、没有人怀疑的范宽(作品),只有这一件。李霖灿先生揭开了近一千年来艺术史上的困惑与谜团。
3. “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
是否能发现并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成为一个人品味高低与幸福感强弱的重要标志。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社会角度,都迫切需要这样一本趣味十足、深入浅出的书来点醒我们。
4. 三百多件稀见文物,画面感十足,足不出户就可遍览全球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之精粹。
5. 穿越千年,东西方艺术同框,切身感受人类文明的核心。
从19世纪法国的罗丹《沉思者》与6世纪中国北魏《思维像》的对比中窥探中西艺术思想底色的不同;土耳其的《同心圆睡猫》与中国明代沈周的《猫》,其心思之巧不谋而合;日本大画家北斋的《自画像》和中国陈老莲的《倚杖闲情图》同一婀娜……
6. 开启艺术欣赏的大门,提升人生境界。
李霖灿先生借由“体物言志”的方式,随时向读者揭示生活与处世态度,由艺术启发而论人生哲学,醍醐灌顶。
7. 能够欣赏美的眼睛是焦躁与不安的。
李霖灿先生说,人间万事万物,一经欣赏,便能化腐朽为。我们所缺的,只是欣赏的眼光。而本书就是要打造一双“欣赏”的眼睛,焦躁与不安。
8. 收录“东巴文化之父”李霖灿对纳西民族经典文献的译释,展现边疆民族智慧,深刻揭示人类千古智慧的结晶。
9. 涵盖众多艺术门类,既有高超的讲故事能力,又有深厚的历史学术功底,有史诗般的宏大视野和问题意识。
"
"这是一本讲述艺术、欣赏、美与日常生活的书。
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
如何欣赏美呢?作者从自己熟悉的传统艺术入手,讲古画、讲书法、讲陶瓷,讲石头……他不仅讲这些艺术品美在何处,如何体会、认知这些艺术品的美感,更把这种美的欣赏扩展到人生中。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更存在于鸟兽鱼虫、林木花草,乃至人间万事万物,存在于每个人鲜活的日常生活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欣赏。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制作一副“欣赏”的眼镜,让我们戴上这副眼镜后,能在万事万物、日常生活之中,享受至美。
艺术是文化之宝,欣赏乃启门之钥,人生遂因之而有了充实之美。
——李霖灿
延续阅读:李霖灿《中国美术史》
"
"序一 李霖灿先生与中国美术史教育 陈葆真
序二 海天远隔的高山流水之情 杨福泉
序三 天雨流芳 李在中
引言
讲 忙迫与从容
第二讲 中国艺术中的幽默感
第三讲 苏东坡的美丽谎言
第四讲 骏马的灵感
第五讲 顾恺之和维摩诘像
第六讲 中西艺术思想异同——由罗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谈起
第七讲 诗情·画意·哲思
第八讲 艺术·史情·史识
第九讲 花鸟与人生
第十讲 胸有成竹·目无全牛
第十一讲 书法的欣赏和启示
第十二讲 观万物生意
第十三讲 西风里的话——秋色欣赏的层次
第十四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第十五讲 林木之美的欣赏与体会——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第十六讲 石不能言可人——顽石的欣赏与启发
第十七讲 黄粱一梦,陶艺千秋——磁州窑枕的无限启发
第十八讲 混沌里放出光明——墨韵的欣赏
第十九讲 线条的爽朗和雄辩
第二十讲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超凡入圣的崇高摄取
第二十一讲 边疆民族的智慧——纳西民族的生死观
第二十二讲 触景生情,点铁成金
"
李霖灿,1913年生于河南辉县,1941年进入中央博物院,从事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的研究工作,直至1984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上退休。李霖灿是吴冠中的同窗好友,也是蒋勋的老师。李霖灿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四十余年,同时在台湾大学等校任教,“中国美术史”等课程二十余年,有《中国美术史》《中国名画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等著作出版,也为台湾著名杂志《雄狮美术》等撰写艺术欣赏专栏。
"李先生阅历宽广,历览海内外名迹并勤于为文介绍。他的文笔清新,偏好以小品文方式叙述作品特色和来龙去脉,而不作严肃的学术论辩。正因为如此,他能地引导初学者入门。他轻松愉快地将艺术欣赏在日常生活当中,形成了艺术生的典范。
——陈葆真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先生的这本《艺术欣赏与人生》,将人生与艺术之间那种美丽而又神秘的万般况味,如话家常般娓娓道来,犹如两三好友冬夜围炉夜话,或于清风朗月之下绵绵对语,亲切而又隽永。读此书如饮一杯余味无穷的醇香清茶,使人身心舒泰而情感升华。
——杨福泉 《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社社长
好书值得一读再读,李老师的这本经典著作,更不在话下。细心的读者当会发现它们不只是美术文化的佳引导书,篇篇也如散文般清淡幽奥,更是结合李老师生活哲理的现代人的案头良伴。美术与文学的相得益彰,也是文学与哲思的美妙结合,三者合而为一,李老师透过著作为世人留下了可贵的人文典范。
——李贤文 《雄狮美术》创办人
"
"第六讲 中西艺术思想异同——由罗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谈起
试把罗丹的沉思者像和中国的北魏思维像摆在一起来看,您便会发现二者在思想的方式上迥然不同,一个是满头大汗地在想,一个是悠闲自在地在想。前者的精神状态是紧张的,所以全身的筋肉都在用力气,尤其是腿的部分筋络奋张,形势危急,从一个中国人或东方人的眼中看去,我们每每不禁要问一声,思想亦要这样吃力的吗?这样紧张地苦苦追索,真理就会为我们所捕捉到?说不定反会因此而失之交臂。当我翻开《李霖灿读画四十年》这本书时,就被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吸引。李霖灿先生,这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了四十年的前副院长,用他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艺术积淀,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读画盛宴。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中国绘画的灵魂深处。李先生的解读,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和独特视角。他会将自己与画作之间的“情感交流”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他能够从极其细微的笔触、色彩的晕染,去解读出画家的心境和创作意图,这种“拨云见日”的功力,着实令人惊叹。例如,他在讲解某幅人物画时,会详细分析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的质感,甚至是如何处理人物的眼神,然后将这些细节与当时的社会习俗、人物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让我对画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中国传统绘画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的艺术形式。李先生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评分《李霖灿读画四十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打开中国艺术宝藏的金钥匙!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门槛很高,那些古画的名字听起来都高不可攀。直到我读了李霖灿先生的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艺术是可以如此亲切,如此充满人情味的。李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的傲慢,反而充满了耐心和热情,他像是一位和蔼的向导,一步一步地引领我们走进那些璀璨的艺术世界。我特别喜欢他讲到某幅画时,会从画家的生平、当时的社会风貌,甚至是他的个人经历去解读画作。比如,在讲到某个山水画时,他会详细描述那个时代文人的隐逸情怀,那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的疏离,而这些恰恰就体现在了画家的笔墨之间。这种解读方式,让那些静态的画面瞬间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幅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书中对细节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能从人物的衣着、发饰,到山石的皴法、树木的勾勒,都能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画的眼光都好像“升级”了,以前只是看看颜色、看看构图,现在则能开始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意境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有价值的艺术入门读物,它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迷人的艺术世界。
评分《李霖灿读画四十年》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充满了惊喜和启迪。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霖灿先生的学养和经验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打动我,并非仅仅在于其学术的深度,更在于他独特的叙述方式。他没有使用那些生硬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故事化的语言,将自己四十年如一日的读画心得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画作的“故事性”挖掘,他会去考证画作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甚至画家本人的情感经历,然后将这些信息巧妙地融入到对画作的解读之中。这种方式,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古画,瞬间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仿佛能够看到画中的人物在呼吸,听到画中的鸟鸣。书中对细节的专注也令人惊叹,他能够从一个人物的眼神,一个山峦的皴法,一个花卉的姿态,去解读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见微知著”的功力,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传承的书。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艺术,是能够穿越时空,与人心产生共鸣的。
评分读完《李霖灿读画四十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艺术原来可以如此有温度,如此贴近人心。李霖灿先生,这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耕耘了四十年的艺术大家,用他平和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带领我走入了一个别样的艺术世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冰冷的学术研究,而是充满了个人化的体验和情感的投入。他讲到与某幅画的“邂逅”,讲到对某个细节的“执着”,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艺术鉴赏家。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普通人,在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画,他都能给出别具一格的解读。比如,他会从一个非常微小的笔触,一个不经意的留白,去揭示画家的创作意图,或者揭示隐藏在画面背后的历史故事。这种“小中见大”的艺术功力,着实令人赞叹。而且,他常常会用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场与李先生的深度对话,他用他的智慧和经验,引导我去发现艺术的美,去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画的眼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简单地欣赏表面的美,而是开始去探寻画作更深层的意蕴。
评分初次翻开《李霖灿读画四十年》,便被一股浓郁的书卷气和深厚的艺术气息所笼罩。书中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也没有空洞无物的辞藻堆砌,而是如同一位温厚的长者,娓娓道来他与中国书画结缘的点点滴滴。李霖灿先生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前副院长,其身份本身就赋予了本书极高的权威性和珍贵性。读他的文字,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些流传千年的名画背后鲜活的故事,触摸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画作细节的精妙解读所打动,那些肉眼不易察觉的笔触、色彩晕染的微妙变化,在李先生的笔下都变得生动起来,仿佛画中的人物正在与我们对话,山水也仿佛有了呼吸。他不是简单地描述画面的内容,而是深入到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心路历程,甚至是画材的来源,都做了详尽的考据和阐释。这样的阅读体验,远比单纯的走马观花更为深刻和触动人心。即使是对书画涉猎不深的读者,也能在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中,逐渐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书画鉴赏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热爱、坚持与传承的感人篇章。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正如一位资深书画收藏家所言,这是一种“静水流深”的艺术享受,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与李霖灿先生一同走过这非凡的四十年。
评分《李霖灿读画四十年》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场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度对话,而李霖灿先生,则是这场对话中最睿智、最亲切的向导。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前副院长,李先生的学术背景为这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但他并没有将这份厚重的知识束之高阁,而是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了他四十年来的读画心得。书中,他对于每一幅画作的解读,都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和深刻的洞察。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画面的景物,更是在挖掘画作背后的情感和故事。他会细致地分析画家的用笔、用墨、设色,甚至是如何处理画面的留白,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他眼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他会将这些细节与画家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解读,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画作的诞生过程。我尤其欣赏他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他会在考证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进行艺术的阐释,这种严谨与感性的结合,使得他的解读既有学术的高度,又不失人情的温度。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鉴赏,不是机械的记忆和套用理论,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会。
评分《李霖灿读画四十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认知的一扇全新的大门。在此之前,我接触到的关于艺术的书籍,要么过于学院派,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要么过于肤浅,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名家名作。然而,李霖灿先生的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亲切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他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其身份本身就保证了书中内容的权威性。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份权威转化为一种温暖的分享。书中,他不仅仅是讲解画作本身,更重要的是他分享了他作为一位鉴定家、研究者,是如何去“读”这些画的。他会细致地分析笔触的力度、墨色的浓淡、色彩的搭配,还会结合画家的生平、当时的时代背景,甚至是社会习俗来解读画作的内涵。例如,在解读一幅人物画时,他会从人物的服饰、发髻、眼神,去揣测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阶层。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画作之中,与画家和画中人物一同经历那个时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欣赏艺术的态度和方法。它让我明白,读画,其实也是在读历史,读文化,读人心。
评分不得不说,《李霖灿读画四十年》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像是李霖灿先生个人艺术生命的回顾与沉淀。作为一个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四十年的资深学者,他对书画的理解和鉴赏,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书中,他没有刻意去炫耀自己的学识,而是以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分享了他对历代名画的感悟。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读”画的方式,这“读”字,绝非简单的“看”,而是包含了他多年的研究、思考、以及与画作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他会仔细推敲画家的用笔、用墨、设色,甚至是对纸张、绢本的质感都有着敏锐的感知。这些细节的背后,是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工艺的深入了解。读他的文字,能感受到他对每一幅画都怀有一种敬畏之心,仿佛在与画中的灵魂对话。书中的很多例子都让我茅塞顿开,比如他讲解一幅山水画时,不仅仅是描述景色的描绘,更会深入到当时文人的哲学思想,以及画家如何将这种精神内涵融入笔墨之中。这种深度的解读,让艺术品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思想的生命体。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超越表象,去感受艺术作品的内在灵魂。
评分《李霖灿读画四十年》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觉醇厚。李霖灿先生,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前副院长,其学识渊博自不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己四十年如一日对中国书画的感悟,以一种极其温润、亲切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书中,他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说故事”的口吻,带领我们走进那些意蕴深远的画作。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画面细节的关注,他会从一个人物的袖口、一棵树的枝丫、一块石头的皴法,去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丰富信息。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画面的客观存在,更是在解读画作背后的故事,画家的情感,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画作之中,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传授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欣赏艺术的态度和方法。它让我明白,读画,不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李先生的文字,平和而富有力量,它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对艺术、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捧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李霖灿先生,这位在“故宫”博物院留下了四十载光阴的学者,用他独特的笔触,将自己与中国书画的深厚情缘娓娓道来。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不是那些枯燥的理论,而是他那种“读”画的独特视角。他不是简单地描述画面的内容,而是试图去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画家的心路历程,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会像侦探一样,从画作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去探寻画家隐藏在笔墨之间的情感和思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解一幅山水画时,不仅仅描述了山峦的壮丽,更是深入分析了画家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由的向往。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再只是“看”画,而是开始“懂”画。李先生的文字,平和中带着力量,细腻中显露功力。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艺术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书画鉴赏,更是一种关于热爱、坚持和传承的精神传递。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艺术世界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