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年心路1945-2012
作 者: 杨振宁 著作 定 价: 38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14年09月01日 页 数: 272 装 帧: 精装 ISBN: 9787108047847 ●编者按
●上编
●【45a】“超晶格统计理论中准化学方法的推广”后记
●【48a】“论核反应中的角分布和符合测量”后记
●【49a】“介子与核子和轻粒子的相互作用”后记
●【49b】“介子是基本粒子吗?”后记
●【50a】“一个粒子湮灭为两个光子的选择定则”后记
●【50c】“自旋1/2场的反演性质和一个普适费米型相互作用”后记
●【50d】“海森伯表象中的s矩阵”后记
●【52a】“二维伊辛模型中的自发磁化”后记
●【52b】“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I)凝聚理论”后记
●【52c】“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Ⅱ)格气和伊辛模型”后记
●【52d】“1952年5月5日给费米的信”后记
●【54a】“在与核弹性散射中的核子极化”后记
●【54b】“同位旋守恒和一种广义规范不变性”后记
●【54c】“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后记
●【55b】“重粒子守恒和广义规范变换”后记
●【56d】“电荷共轭、一个新量子数G,以及核子-反核子系统的选择定则”后记
●【56e】“1956年罗彻斯特会议新粒子理论诠释专题会介绍性发言”后记
●【56h】“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后记
●【57d】“新粒子的新认识”后记
●【57e】“在时间反演和电荷共轭变换下可能的非不变性的短评”后记
●【57f】“宇称不守恒和中微子二分量理论”后记
●【57h】“量子力学和量子统计力学的多体问题”后记
●【57i】“硬球玻色系统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及其低温性质”后记
●【570】“自旋1/2超子衰变的一般分波分析”后记
●【57q】“量子力学多体问题和硬球玻色系统的低温性质”后记
●【57s】“宇称守恒定律和物理学其他对称性定律”后记
●【57t】“1957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宴会上的讲话”后记
●【58a】“由A0衰变具有大的角不对称性确定A0自旋的可能性”后记
●【58d】“稀薄硬球玻色系统的低温行为(I)平衡的性质”后记
●【59b】“量子统计力学中的多体问题(I)一般表述”后记
●【59c】“现代物理学里的对称性原理”后记
●【60d】“可能实现的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后记
●【60e】“弱相互作用里中间玻色子基元的推论:中间玻色子四重态的存在及其对偶同位旋变换的性质”后记
●【60g】“非理想的玻色系统”后记
●【61a】“《介子是基本粒子吗?》一文引言”后记
●【61b】“整体对称性的一些思考”后记
●【61c】“超导圆柱体中磁通量量子化的一些理论思考”后记
●【6lf】“物理学的未来”后记
●【62b】“单∏介子交换模型的检验”后记
●【62g】“悼念马世俊博士”后记
●【62i】“与电磁场有相互作用的带电矢量介子理论”后记
●【62j】“非对角长程序的概念以及液氦和超导的量子相位”后记
●【63e】“SU3的质量公式”后记
●【64e】“液气相变中的临界点”后记
●【64f】“K0和K0衰变中CP不变性破坏的唯象分析”后记
●【65a】“有关高能大动量传输过程的一些思考”后记
●【66b】“∏p电荷交换散射和高能交换过程的‘相干液滴’模型”后记
●【66c】“1966年3月14日在爱因斯坦纪念邮票发行仪式上的讲话”后记
●【66e】“各向异性自旋一自旋相互作用的一维链(I)有限系统基态假说的证明”后记
●【66h】“光子自能函数中重叠发散的处理方法”后记
●【67b】“关于高能散射的几点短评”后记
●【67d】“经典同位旋规范场方程的一些解”后记
●【67e】“有排斥8函数相互作用的一维多体问题的一些精确结果”后记
●【69a】“有排斥8函数相互作用的一维玻色系统热力学”后记
●【69c】“高能碰撞中极限碎裂假说”后记
●【70b】“统计力学中一些可精确求解的问题”后记
●【70f】“高能强子一强子碰撞”后记
●【71b】“关于相变和临界现象的绪论”后记
●【72c】“目前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几个概念”后记
●【73b】“30-1500GeV/c之间的质子-质子碰撞的不透明度”后记
●【74c】“规范场的积分形式”后记
●【75c】“不可积相因子的概念和规范场的整体表述”后记
●【76a】“在极化核和极化强子里的强子物质流分布”后记
●【76c】“无弦的狄拉克磁单极子:单极子谐和函数”后记
●【76d】“无弦的狄拉克单极子:经典拉格朗日理论”后记
●【76g】“访问中国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后记
●【77e】“磁单极子、纤维丛和规范场”后记
●【77h】“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Ⅱ)”后记
●【77j】“纪念李昭辉专题会议上的讲话”后记
●【78e】“电子、磁单极子和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I)”后记
●【78k】“BPST赝粒子解的逐点SO4对称”后记
●【79b】“旋转中子或者光学干涉仪里的相移”后记
●【80a】“强子碰撞的几何模型”后记
●【80b】“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后记
●下编
●【71d】“关于长城的演讲稿”后记
●【A71d】“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物理的印象”后记
●【72d】“一个戴高乐式的行程”后记
●【77g】“在四维欧几里得空间中su(2)规范场的自对偶条件”后记
●【78a】“把狄拉克磁单极推广到su:规范场”后记
●【79d】“爱因斯坦和物理学的未来”后记
●【80d】“微观时间反演不变性的破坏有可能会导致出现熵减少现象吗?”后记
●【82c】“约瑟夫?梅耶与统计力学”后记
●【82e】“磁通量量子化:个人的回忆”后记
●【82g】“分立对称性P,T和C”后记
●【83g】“规范场、电磁理论和玻姆-阿哈罗诺夫效应”后记
●【85g】“电子自旋、强子和原子核”后记
●【85j】“赫尔曼?韦尔对物理的贡献”后记
●【86c】“负1的平方根、复相位与埃尔文?薛定谔”后记
●【87a】“施图尔姆-刘维理论推广到一类有狄拉克型能谱的常微分方程”后记
●【87b】“赵忠尧与正负电子对之产生和湮灭”后记
●【88b】“具有因子化s矩阵的一个一维N体费米子问题”后记
●【88d】“在统计力学领域中的历程”后记
●【89c】“现代物理学和热情的友谊”后记
●【90b】“哈巴德模型中的SO。对称性”后记
●【90e】“对称性与物理学”后记
●【91e】“陈省身先生与我”后记
●【92c】“关于理论物理发展的若干反思”后记
●【93b】“邓稼先”后记
●【95b】“尤里安?施温格”后记
●【95d】“与拉尔斯?昂萨格的过往”后记
●【97d】“碳60分子振动问题的精确解”后记
●【97f】“父亲和我”后记
●【A99j】“惊闻米尔斯去世”后记
●【01f】“恩里科?费米”后记
●【01g】“沃纳?海森伯”后记
●【02c】“八旬杏满清华园”后记
●【02i】“量子化、对称、相位因子: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三个主旋律”后记
●【04c】“规范不变性和相互作用”后记
●【05b】“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后记
●【06b】“克莱因-仁科公式与量子电动力学”后记
●【08d】“赝势方法和在2,4和5维稀薄硬‘圆球’玻色气体”后记
●【09f】“在一维势阱中具有δ函数相互作用的费米子的基态”后记
●【10a】“在新加坡庆祝默里?盖尔曼80岁生日大会上的演讲”后记
●【10e】“在一维谐振势阱中粒子间具有排斥δ函数相互作用的自旋1/2费米子”后记
●【10h】“有排斥8函数相互作用的一维w分量费米子和玻色子”后记
●【11a】“量子数、陈氏级与菩萨”后记
●【11b】“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后记
●【12a】“费米的β衰变理论”后记
●【12d】“拓扑学和物理学中的规范理论”后记
●译后记
●人名索引
内容简介
杨振宁教授在出版他的两册《杨振宁论文选集(1945-1980)》和《杨振宁论文选集Ⅱ》中为选出的每篇文章都写了一篇后记。这些后记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六十八年心路(1945-2012)》为这些文章的结集。这些文章对20世纪物理学历史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了解和研究杨振宁教授对物理学的贡献、他的科学思想、品位、风格,以及个人某些情感经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振宁 著作
杨振宁,男,1922年9月生, 博士。诺贝尔奖获得者 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构造地质学。研究方向:大地构造学,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博士生导师。
《江山万里:中国历史的褶皱与光影》 书籍简介 《江山万里:中国历史的褶皱与光影》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观察并重的历史著作。本书并非一部面面俱到的通史,而是聚焦于中国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几个关键转折点、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社会群体,以及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性格的深层文化基因。全书以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秦汉的雄浑、唐宋的繁华、明清的内敛,探寻隐藏在帝王将相背后的民间生活与思想变迁。 第一部分:文明的源流与初创(上古至秦汉) 本卷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精神探索。不同于简单的考古年代罗列,本书着重分析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背后的社会动因。作者细致梳理了儒家“仁”的观念如何从早期血缘伦理中提炼升华,道家思想如何对个体自由与自然秩序进行哲学辩护,以及法家思想在统一帝国构建中的实用主义逻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礼乐制度”的解构。作者认为,礼乐不仅是社会规范,更是早期政治权力与文化认同的核心工具。通过对周代分封制的衰落过程的描摹,清晰展现了从松散的部落联盟到中央集权国家过渡期的权力博弈与文化重塑。 秦朝的建立,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激进的“技术官僚革命”。本书并未简单批判秦的暴虐,而是将其置于战国变法、郡县制推广的时代背景下,剖析了中央集权模式的“效率陷阱”——它在短期内解决了战争动员问题,却也为后续的王朝更迭埋下了结构性的矛盾。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一蹴而就的文化霸权,而是政治实用主义与士人阶层合谋的产物,这一决策如何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定位,是本书深入探讨的重点。 第二部分:帝国的盛衰与转折(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张力与创造力的时代。本书摒弃了“黑暗时代”的传统标签,转而关注这一时期在思想、艺术和民族融合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玄学的兴起,被解读为对汉代僵化经学的一种形而上学的逃离与反思,它为士人提供了一种在乱世中保持精神高贵的途径。 民族大融合是本卷的核心主题。作者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细致考察,探讨了“汉化”与“胡化”的复杂互动。这种跨文化的碰撞,催生了佛教的鼎盛和国家制度的创新。 隋唐气象,被本书视为一次成功的“制度再造”。隋朝虽然短暂,但其创立的科举制度和京杭大运河的打通,为唐代的繁荣奠定了物质与人才基础。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被视为帝国由盛转衰的结构性断裂。本书着重分析了藩镇割据的制度根源,以及其对中央财政和军事权威的侵蚀,而非仅仅归咎于君主的失察。 第三部分:士绅与市民的觉醒(宋元时期) 宋代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宋代的“重文轻武”并非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社会权力结构从贵族向士大夫阶层的彻底转移。印刷术的普及、商业的空前繁荣,以及理学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精英阶层的崛起。 理学,被视作是对唐代佛教和道教精神资源的一次“本土化”整合,它为世俗社会提供了一套完备的道德和宇宙观体系,有效弥补了中央集权下意识形态的真空。然而,这种内在的精致化,也被作者视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军事压力的文化代价。 元朝的建立,则是一次“非儒家”治理模式的强行植入。本书探讨了蒙古帝国如何依靠其军事效率和明确的等级制度统治一个庞大的农业文明。元代赋税制度的变革、驿站系统的建立,以及对汉地士人采取的实用主义路线,揭示了征服者在维护统治稳定与文化整合之间的艰难平衡。 第四部分:内向的帝国与晚期形态(明清时期) 明朝的建立,是汉族政权对异族统治的一次强力反弹。本书重点分析了朱元璋如何通过废除丞相、设立特务机构(如锦衣卫、东厂)等手段,将皇权推向历史的顶峰。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虽然在初期保证了对地方的控制,却也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的创新活力。 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讨论,被本书引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视角。作者考察了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发展、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士绅阶层对商业活动的隐性参与。张居正改革的成功与失败,被视为中央集权体制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态时,所表现出的结构性僵化。 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表象下,隐藏着深刻的文化矛盾。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摧残,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深层动因——它并非单纯的愚昧,而是统治集团对内部稳定压倒一切的焦虑投射。作者通过对地方志、民间信仰和地方精英的考察,展现了在强大的皇权高压下,中国社会的韧性与民间文化的“去政治化”发展路径。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当代反思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历史深层逻辑的框架。它强调,中国的历史并非是线性的进步或衰退,而是在不同力量(中央集权、士绅精英、商业力量、边疆压力)之间不断进行动态平衡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制度遗产”,这些遗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中国的面貌。本书旨在邀请读者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朝代更迭,发现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的壮阔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