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大傢精要”叢書:唐順之 | 作者 | 孫彥,周群 |
| 定價 | 20.00元 | 齣版社 |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1393031 | 齣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數 | 頁碼 | 154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大傢精要”叢書:唐順之》介紹瞭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江蘇武進人。明代著名的文學傢、思想傢和軍事傢。學識淵博,通曉天文、地理、音樂、數學。作為南中王門的代錶人物,其“以天機為宗,以無欲為工夫”的學術思想亦在陽明後學中占有一席之地。與王慎中、茅坤等於嘉靖初年提倡學習唐宋古文,以矯正何景明、李夢陽模擬古人之弊病,創為“唐宋派”。他認為散文應“隻是直寫胸臆,如諺語所渭開口見喉嚨者,使後人讀之,如真見其麵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謂本色,此為上乘之文字”。其高揚主體精神的“本色”論文說對後世影響甚巨。著有《荊川先生文集》。 |
| 作者簡介 | |
| 孫彥,1979年生,江蘇南京人。文學博士,現任職於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文學院,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曾參與“江蘇明清小說創作與傳播研究”等多項科研項目,發錶《魏晉南北朝畫論中的“形神”觀》《融匯經史,自成一傢——論唐順之的古文創作》《以古文之法入於時文——論唐順之的八股文創作》等論文數篇。 周群,1958年生,江蘇射陽人。文學博士,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傢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儒學會副會長,江蘇文脈工程特聘專傢。主要從事明代思想文化史及文學批評史的研究。主持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蘇省社科基金多項。著有《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劉基評傳》《徐渭評傳》等專著十多部,在《文史哲》《文藝研究》《江海學刊》等學術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近四十篇。 |
| 目錄 | |
| 第1章 求學應試 一、傢族考述 二、十年寒窗 三、一舉成名 第2章 京師為官 一、“嘉靖八纔子” 二、王學講會 三、“翰林三直” 第3章 傢居歲月 一、唐宋派文學主將 二、宜興幽居,緻力問學 三、經世之學 四、結交邊將,心係天下安危 第4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臨危受命 二、查勘北方邊務 三、南下禦倭 第5章 學術思想 一、理學與心學交雜時期 二、悟解心學 第6章 文學思想 一、“文道閤一”的古文理論 二、高揚主體精神的“本色”說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
| 編輯推薦 | |
| 《“大傢精要”叢書:唐順之》介紹瞭唐順之求學、為官、歸鄉潛心學術、沙場抗倭的人生曆程,並介紹瞭其唐宋派文學主張、其理學、心學思想。介紹其人物生平時,有眾多細節故事,讀來趣味盎然,其人物形象躍於紙上。介紹其文學、思想主張,深入淺齣,可增益讀者學識。 唐順之性耿介,不願趨炎附勢而被排擠齣官場,抗倭戰爭中,舊病復發而病逝。其為學貴踐行,不高談闊論,而是身體實行。文學學術思想上,其為南中王門的代錶人物,其高揚主體精神的“本色”論文說影響甚巨。 |
| 文摘 | |
| 《“大傢精要”叢書:唐順之》: 伯成公好讀書,為人謙和有禮,平日裏除瞭努力耕作辛勤持傢,更加注重對五個兒子的教育。在其影響下,次子唐後少登進士第,為官後政聲頗著。其餘子弟則不論為商為農,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沒多久全傢便積聚起頗為豐厚的傢財,在武進城的東、南、北門之外各建有莊宅。伯成公令五子分而居之,各自謀生,自此唐氏一族終於在武進紮瞭根。 唐順之的曾祖唐衍,號友蘭翁,是伯成公的幼子。友蘭翁育有四子,其長子唐貴即唐順之的祖父。唐貴,字用思,號曾可,世稱黃門公。唐貴少時傢貧,父親因身患重病不能謀生,他作為長子以一己之力很早就承擔起養傢的重任。為瞭養傢,他可謂費盡心思。十幾歲時,他見當時科考考的都是八股文,而坊間卻甚少好的八股文選本流傳,因此他多方搜求佳作,精挑細選,再一篇篇手抄成冊,就這樣夜以繼日奮戰瞭許多個日夜之後,唐貴拿著一本本精選的八股文抄本在武進甚至更遠的其他郡縣兜售,所得全部用來貼補傢用。但是,這也隻是杯水車薪。十七歲時唐貴補博士弟子員,他就勉強束發加冠為本郡童子開課講授章句之學.而他教齣來的學生每次考試成績居然都位於前列,因此請他為師的人傢也越來越多,一年下來掙到的錢倒也足夠養活全傢。就這樣,唐貴靠授課維持著全傢的生計,甚至還操辦瞭兄弟們的婚嫁事宜。掙錢養傢糊口之餘,他自己從來也沒有放棄過讀書作文,終於在四十二歲那年考中舉人,第二年又考中進士,官授戶科給事中。唐貴自四十三歲授官至四十八歲辭世,為官時日雖不長,卻一心勤勉為民,至臨終前仍在起草奏疏論述國事。他為官清廉,不以官欺民。此外,唐貴還是一個極其孝順的人,為官後常為自己早年沒有能力好好奉養雙親而深感痛心。父親去世後,唐貴更加周到地贍養母親。甚至還在自己居室的門上懸一匾額,題作“曾可”,勉勵自己侍奉母親當如曾子孝順雙親方可,這也正是唐貴彆號的由來。 唐貴對父母的孝心,以及對傢庭和社會的強烈責任心,在其子唐寶身上都得到瞭繼承。唐寶是唐順之的父親,他上有兩個姐姐,是父母的獨子。唐寶十三歲喪父,寡母對其管教甚嚴。比起同齡的孩子,唐寶已知道要發奮苦讀,但是晚上溫書倦怠還是忍不住要打個盹。一次母親看到後十分生氣地責問唐寶:“如此渾渾噩噩,你如何能繼承父親的事業?”不知母親是為瞭解氣,還是為瞭讓小唐寶牢牢記住讀書不可怠惰,一連嚮兒子唾瞭好幾口。自此之後,唐寶讀書更加勤勉,不知疲倦。二十八歲的時候,他考中瞭舉人,然而在這一年母親周氏也離開瞭人世。在這之後漫長的歲月中,唐寶一直不能忘懷早逝的雙親,深以自己永無機會好好奉養父母為恨,而捧起書本每每又會想到母親當年的唾責,不勝唏噓感慨。為此他自號“有懷”以錶示對雙親永遠的懷念。 唐寶曾曆仕信陽(今河南信陽)知州和永州(今湖南永州)知府,為官期間他勤政為民,秉公斷案,為百姓做瞭不少實事。信陽民風剽悍,每年都有許多人因打架鬥毆被判死刑.其中當然也免不瞭冤假錯案。唐寶自從做瞭信陽的地方官,清查瞭許多錯案,為那些不緻死刑者嚮上司據理力爭。每解救齣一個無辜百姓,他都為之歡欣不已。唐寶治民以風教為先,他認為教化、奬掖百姓汲汲人倫乃是治民上策,懲惡則是不得已的中下之策。後來居官永州,每當獄卒晨報監牢裏又多瞭一個犯人時,唐寶總要捫心自問是不是自己做得還不夠。 …… |
| 序言 | |
我最近對文學批評理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剛好找到瞭一本側重於結構主義敘事學的專著。這本書的邏輯構建極其嚴謹,它像一套精密的工具箱,教會你如何拆解一個故事的骨架。它不像有些理論書那樣,將概念包裝得晦澀難懂,而是通過大量的文學實例——從民間故事到現代小說——來具體闡釋“能指”與“所指”、“綫性敘事”與“循環敘事”之間的關係。讀完它,你再迴過頭去看任何一部小說,都會感覺像戴上瞭X光眼鏡,瞬間能洞察到作者在情節設置、人物動機隱藏、時間錯位等方麵的匠心。例如,它剖析某部經典小說的開篇,會詳細解釋那個環境的描繪如何潛移默化地預設瞭讀者的情感基調,而不是簡單地說“這個開頭很美”。這種由錶及裏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提高瞭我的閱讀敏感度。它教會我的不是“應該怎麼讀”,而是“可以怎樣去分析”,這對於提升自身的鑒賞力和創造性思維,都是一種質的飛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普適性的、可操作的分析框架,而非僅僅停留在對作品的贊美或貶低上。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一套關於魏晉風度人物傳記的閤集,那真叫一個酣暢淋灕。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簡直絕瞭,它沒有采用那種刻闆的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說書人,將那些名士的生平軼事、詩酒唱和、以及他們對時局的獨特見解,編織成瞭一幅幅鮮活的畫麵。比如,讀到嵇康“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段落時,文字仿佛都有瞭音律,那種超越世俗的灑脫與孤獨感,直擊人心。更妙的是,作者在描繪人物性格的同時,巧妙地穿插瞭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深度剖析,讓你明白,他們那些看似“放浪形骸”的行為,其實是對僵化禮教的一種無聲反抗。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剛參加完一場盛大的文化沙龍,與那些韆年前的智者暢談瞭一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把“曆史”這個概念拉下瞭神壇,使其變得可親近、可感悟。它沒有強迫你記住晦澀的年代和官職,而是讓你去體會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那種復雜、矛盾而又充滿魅力的精神內核。這比單純的史實羅列要高明得多,它賦予瞭曆史以靈魂。
評分前陣子,我偶然發現瞭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園林藝術與哲學的比較研究。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園林不僅僅視為建築或景觀,而是將其提升到瞭一個“可居、可遊、可思”的哲學空間層麵來探討。作者花費瞭大量篇幅,對比瞭江南私傢園林與皇傢苑囿在空間布局和精神追求上的差異。在描述江南私傢園林時,書中引用的詩詞典故和對“藉景”、“框景”手法的細緻解讀,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份“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最吸引我的是,它闡述瞭園林中的“空”與“有”的辯證關係,即通過有限的空間來暗示無限的想象,這與道傢“虛實相生”的觀念是完美契閤的。閱讀過程中,我的思緒仿佛也隨著麯徑通幽的石闆路延伸,在一方小小的天地裏體悟到瞭中國文人的宇宙觀。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語言優美卻不失學術的精確性,它成功地將美學、曆史、哲學融為一爐,提供瞭一種深度參與中國傳統審美體係的絕佳途徑。
評分這套“大傢精要”叢書,光是名字就透著一股子沉穩勁兒,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近迷上閱讀那些經典著作的精選本,總覺得原著浩如煙海,時間有限,而這些精要本恰好提供瞭一個高效的切入點。比如我最近翻閱的另一本關於宋代理學的精選集,它對硃熹思想的梳理簡直是庖丁解牛,每一個概念的提齣、演變和最終的體係構建,都用極其簡潔的語言勾勒瞭齣來,絲毫沒有傳統學術著作那種堆砌辭藻的纍贅感。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師在迷霧中穿行,他總能準確地指齣哪裏是關鍵的節點,哪裏是需要重點留意的邏輯陷阱。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頗具匠心,書頁的觸感溫潤,字體排版疏朗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眼睛疲勞。它給我的感覺是,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品”書,每一頁都散發著知識的醇厚香氣,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對那個時代、那群思想巨匠的思考深度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種“精要”的力量,不在於信息的完整性,而在於其提煉齣的核心精神,它點燃瞭你深入探索原著的火花,是最好的“引路明燈”。
評分最近在讀一本關於晚清洋務運動的史料匯編,那感覺真是百感交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搜羅瞭大量來自不同立場、不同視角的原始電報、奏摺和私人信函。翻閱這些一手資料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真實感,是任何後世總結都無法比擬的。你會清晰地看到,在那些關鍵的決策時刻,朝廷內部是何等的撕扯、妥協與掙紮;那些推動改革的士大夫們,他們的每一步都是在如履薄冰的政治環境中小心翼翼地試探。比如,某位總督在奏摺中既要極力強調“中學為體”,又要為引進西方軍械做辯護,那種語境下的“體麵話術”,讀起來令人唏噓不已。它揭示瞭現代化進程中,文化慣性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巨大張力。這本書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將所有復雜的、矛盾的證據擺在你麵前,讓你自己去判斷,去感受曆史的沉重與無奈。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人對那個時代的中國精英階層,生齣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敬意,也讓人不得不反思,曆史的拐點,究竟是如何在無數次小小的搖擺中形成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