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年谱(全四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孔凡礼 撰 9787530002810

三苏年谱(全四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孔凡礼 撰 97875300028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凡礼 撰 著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史
  • 历史
  • 传记
  • 文化
  • 文学
  • 人物
  • 北京人民出版社
  • 孔凡礼
  • 年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图文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30002810
商品编码:2720747770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三苏年谱(全四册)

定价:218.00元

作者:孔凡礼 撰

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5300028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部新出版的《三苏年谱》( 以下简称本谱 ),大32开,精装四册,计六十一卷,220万字。本谱是具有独立结构、自成体系的学术著作。作者立足于全面而广泛地占有苏洵、苏轼、苏辙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三苏的生平、交游著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记述和考察。

内容提要


孙凡礼是太湖县人,从事宋代文学研究达四十余年。他不仅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更有一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对宋代文学研究,可以说做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当代的宋代文学研究专家。在孔老先生众多的学术研究中,为突出的就是对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的研究。孔老先生积28年之力,对三苏的全集及有关资料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他撰写的《苏轼年谱》已于199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被专家评为“本世纪好的年谱”;随后,他又分别撰成了《苏辙年谱》、《苏洵年谱》。据了解,这次出版的《三苏年谱》是孔老先生在前三部年谱的基础上重新撰写的,他在全面占有苏洵、苏轼、苏辙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三苏的生平、交游著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记述和考察,与以前的年谱相比,又增加了许多新考证的内容。
《三苏年谱》计六十一卷,220万字。

目录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宋代文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以苏轼、苏辙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张文华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6892-0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尤其是北宋中后期)文人群体内部结构、社会功能及其演变机制的学术专著。全书以苏轼、苏辙兄弟为核心个案,辅以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司马光等重要人物的群像描摹,系统梳理了宋代士大夫阶层从唐末藩镇割据的余波中挣扎而出,逐步构建起以道德、学问、文学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最终形成强大政治与文化影响力的复杂历史过程。 本书的视角超越了传统的文学史或政治史叙事,立足于社会史和思想史的交叉地带,着重探讨了“士”如何通过共同的学术取向和政治抱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超越地域和家族界限,结成紧密的“集团”或“派系”,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关键位置。 第一部分:宋代士大夫的身份构建与早期生态(约300字)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宋代“文人士大夫”这一特定社会身份的形成基础。不同于唐代以门第和举荐为主的选官模式,宋代推行的科举制度为寒门或中低级士族提供了上升通道,但与此同时,精英阶层对“学问”和“德行”的强调,使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理想成为衡量个体价值的硬性标准。 我们细致分析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治动荡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影响,以及宋初统治者对文官集团的依赖和扶持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士人阶层开始主动寻求同盟,以应对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与士林内部的论辩。对早期文人团体如“洛学”的兴起及其在官方意识形态构建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为理解后来的“苏门”等集团的形成提供了社会背景铺垫。 第二部分:欧阳修的“提携”与师承网络的形成(约400字) 本书认为,北宋中期的文人集团化进程,关键在于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代之雄”如何有效地构建起一个跨越代际的师承与人脉网络。欧阳修不仅是文学革新的领导者,更是一位成功的“文化组织者”。他通过对古文运动的倡导,确立了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尺,从而将一批具有共同文化理想的青年才俊吸纳到自己的轨道上来。 本章重点分析了苏轼、曾巩、王安石等人与欧阳修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苏轼的早慧与个性,以及他如何迅速被纳入欧阳修的保护和引导之下,是考察的重点。我们展示了这种“提携”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举荐,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术共识与价值认同的传递。这种网络结构,使得文学批评、史学编撰乃至朝堂政见,都带有鲜明的群体烙印。我们还探讨了这种师承网络在北宋后期党争中的负面效应,即如何在“朋党”的指控下,使得文人团体在政治上更加脆弱。 第三部分:苏轼、苏辙的个体实践与集团内部的张力(约550字) 第三部分将焦点转向苏轼与苏辙,深入探讨了他们在集团内部的角色以及他们自身的创作活动如何反哺和塑造了“苏门”的整体形象。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成为苏门精神的集大成者。他的“平生一顾,平生之文”被后世视为士人精神的典范。 然而,本书强调,苏门并非铁板一块。我们细致考察了苏轼与苏辙在政治立场的微妙差异。苏辙在政治上更为保守审慎,其与苏轼在熙宁变法期间所持态度的分歧,揭示了在面对重大国家政策抉择时,即便是关系最为亲密的文人集团内部也存在深刻的理念冲突。这种张力,使得苏门的研究比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同质化群体更为复杂和真实。 此外,本书探讨了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谪居生活,如何促使他从参与政治的积极分子,转向构建一种更具内省和超越性的“士人哲学”。他的诗文成为凝聚散落在各地的集团成员的精神纽带,即使在集团核心成员被贬谪或逝去后,这种精神遗产依然能够维持其影响力。苏辙在晚年对兄长作品的整理和注释工作,是集团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典范案例,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文献考察。 第四部分:集团的政治辐射与文化遗产的继承(约250字) 最后,本书总结了宋代文人集团在宋室南迁前后的演变轨迹。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朝廷的重要支撑力量。集团的兴衰与朝代的政治气候紧密相连。我们分析了靖康之变后,南宋初期文人如何继承并发扬了北宋文人的文化精神,例如李清照、陆游等人在南渡后的创作中,如何体现出对前辈文人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通过对“苏门”等代表性群体的深入考察,本书揭示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在维护传统文化、参与国家治理以及构建民族精神图谱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文人集团的形成,是宋代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士人政治文化成熟的标志之一。本书旨在为理解宋代精英阶层的运作逻辑,提供一套细致入微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购置了这套《三苏年谱》,虽然还未完全展开阅读,但其规模和学术价值已让我心生敬意。四册厚重的装帧,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我个人一直以来都对苏氏三父子怀有深厚的兴趣,而这样一部以年谱形式呈现的著作,无疑提供了一个系统梳理他们生平事迹的绝佳途径。我设想,在这套书中,我不仅能找到他们人生中重要的政治事件和文学创作的节点,更有可能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他们的家庭生活、师友交往,甚至是具体的出行路线和生活习惯。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一种文人心境的深度还原。我期待在这部巨著中,能够看到孔凡礼先生如何凭借扎实的史料考证,将零散的史料整合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并从中挖掘出三苏父子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思想光辉。这套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工具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户。

评分

对于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宋代文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三苏年谱》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尽管我还没有机会逐字逐句地通读,但从它的厚度和编排来看,就足以窥见其内容的详尽与深度。我尤其欣赏这种以年谱形式梳理人物生平的方法,它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成长、思考和创作轨迹,这对于理解三苏的文学演变和思想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注意到书中可能包含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引用和详细考证,这对于任何一位严肃的治学之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一本好的年谱,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是要还原一个时代、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期待在这部著作中,能够看到关于三苏生活细节、情感起伏、朋友交往以及他们与当时社会互动等方方面面的生动描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三苏及其时代的新视角,充满了学术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初次接触《三苏年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巨著”二字。四册之多,光是拿在手里便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我尚未深入细读,但仅是浏览目录和序言,便能感受到孔凡礼先生在此书上倾注的心血。这种以年谱形式呈现三苏父子的生平,无疑是最为系统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梳理出三苏从出生到离世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的思想变化、仕途起伏和文学创作。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如何在书中找到苏轼在黄州贬谪时的点点滴滴,或是苏辙在朝堂上的论辩,甚至苏洵早年的生活细节。我相信,这样一部详实的年谱,必然是建立在海量的史料考证之上,其严谨性与可靠性不言而喻。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唐宋八大家”中这三位巨匠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更是开启理解他们精神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评分

这套《三苏年谱》实在是一部鸿篇巨制,让我这种对苏轼、苏辙、苏洵三父子心向往之的读者,如获至宝。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细读,但仅仅是翻阅,就能感受到孔凡礼先生治学之严谨,考证之详实。书的装帧也很是精美,四册厚重,纸张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我尤其喜欢它呈现的细节,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将三苏的人生轨迹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政治事件、文学思潮巧妙地结合起来。每一次翻阅,都能在某个细小的注脚、某个引用的史料中,获得关于三苏生平新的洞见。想象着孔老师是如何披阅汗牛充栋的史书、文献,一遍遍地校对、推敲,才成就了这样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不禁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扇深入了解宋代文人生活、政治生态,乃至整个时代风貌的窗户。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三苏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对于像我一样,只是单纯热爱三苏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更为系统、更为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更立体地理解这三位伟大的文学家。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这套《三苏年谱》,尽管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研读,但其整体的规模和用心程度已经让我非常惊喜。四册的体量,预示着内容的丰富程度,而翻开来,的确也是如此。我注意到它在时间梳理上非常细致,力求精确到每一年的事件,甚至很多日常生活的细节也被记录在案,这对于还原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至关重要。我脑海中浮现出孔凡礼先生当年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大海捞针,将零散的信息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这份耐心和毅力着实令人赞叹。从书的编排上,我能感受到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生平事迹,更注重将三苏的个人经历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年谱的同时,也能对宋朝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一部可以反复揣摩、细细品味的学术力作,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去探索三苏更为丰富的人生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