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定价:43.00元
作者:埃德蒙德·胡塞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1000693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胡塞尔的研究致力于将现象学系统地扩展为一种普全的意识分析学。从1905年关于直观现象学的哥廷根讲座的更为宽泛之联系中,产生出了1928年才发表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如果《逻辑研究》因其论题而主要将目光朝向自发主动性的意向成就上,那么在这些‘讲座’中所揭示的则是纯粹被动发生的意向成就,在这些成就中,流动中的意识生活在一种隐蔽的连续综合中,按照一种严格的本质规律性,作为在时间上存在的体验流而自为地构造起自身。在这里开启了对意向性本质以及对其构建意向蕴涵的诸方式的全新洞察。
内容提要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目录
编者引论
A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部分 1905年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引论
第1节 对客观时间的排斥
第2节 关于“时间起源”的问题
章 布伦塔诺的时间起源学说
第3节 原初的联想
第4节 将来的获得与无限的时间
第5节 由于时间特征而产生的表象变化
第6节 批判
第二章 时间意识分析
第7节 解释:对时间客体的把握是瞬间的把握和延续的行为
第8节 内在时间客体以及它们的显现方式
第9节 关于内在客体之显现的意识
第10节 流逝现象的各个连续统。时间图式
第11节 原印象与滞留的变异
第12节 滞留作为特殊的意向性
……
第三章 时间与时间客体的构造阶段
第二部分 1905~1910年间对时间意识分析的续加和补充
B 表明此问题发展的增补文字
附录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读罢《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我脑海中萦绕着的是一种对时间感知全新的、更为精微的理解。胡塞尔用他标志性的现象学方法,将我们日常中习以为常的时间感知,解构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意识活动。商务印书馆的译本,纸质优良,排版清晰,为我深入胡塞尔的思想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尤其被胡塞尔对“原初流”(Ur-strom)的描绘所吸引。他认为,意识并非被动地接收孤立的时刻,而是主动地构建着一个连续的时间流。这种“流”之中,每一个当下都不可避免地携带着过去的“滞留”(retention)和指向未来的“前持”(protention)。这就像在聆听一段旋律,我们感知到的不仅仅是眼下这个音符,而是它与之前音符的关联,以及对下一个音符的期待。这种动态的、有组织的当下,才是我们真正体验到的时间。 阅读这本书,需要一种“现象学悬置”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要暂时搁置关于外在物理时间的一切固有观念,专注于意识自身的体验。胡塞尔就是引导我们这样做,他通过细致的内省分析,揭示了意识在体验一个短暂事物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滞留”和“前持”来“把握”它的整体性。这种对意识活动内在结构的深度剖析,让我对“意识”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这本书并非易读之书,它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思考和反刍。我常常需要停下脚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模拟胡塞尔所描述的意识场景。例如,当我看一幅缓慢展开的画作,或者听一首叙事性的歌曲时,我尝试去体会那个“滞留”中的画面残影,以及“前持”中对故事走向的推测。这种主动的“参与式阅读”,让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稍微具象一些。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给我的启发是巨大的。它让我明白,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主动。胡塞尔所勾勒的内在时间意识图景,不仅是对现象学理论的贡献,更是对我们理解自身作为时间性存在,有着极其深刻的哲学意义。这本书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次认识自我意识运作机制的宝贵机会。
评分终于有机会拜读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这本由商务印书馆引进的著作,早已在我心头激荡许久。胡塞尔作为现象学开创者,其思想的深邃与广度,一直是我求知的目标。而“内时间意识”这个概念,更是触及了我们最根本的感知体验,既熟悉又陌生。 胡塞尔在这本书中,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意识的内部,去审视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是如何被我们感知和构建的。他并非在谈论牛顿的绝对时间,也不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是深入到意识流的运作机制中,去解析“当下”如何延展,过去如何“滞留”,未来如何“前持”。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反复咀嚼“滞留”(retention)和“前持”(protention)这两个核心概念,试图理解它们在我们感知音乐、句子,甚至是我们自身完整生命体验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阅读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极其耐心的向导一同进行一次深入的内心探索。胡塞尔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经过精密的分析和辨析。我意识到,我们并非仅仅生活在“现在”这个孤立的点上,而是被一个动态的时间网络所包围,这个网络由过去的余响和未来的呼唤共同构成。这种对时间主观体验的精微洞察,颠覆了我过去许多习以为常的认知。 书中某些章节的思辨深度,确实对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会反复阅读,试图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我自己的主观体验联系起来,例如在回想一段对话时,去感受那个“滞留”中的话语回响,以及“前持”中对接下来对话走向的预期。这种主动的“内省实践”,让我更能体会到胡塞尔所揭示的意识的能动性。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是一部极具挑战性,同时也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时间”这个最根本的概念,以及意识在其中扮演的构造性角色。对于那些渴望理解人类意识深度运作,以及对现象学哲学有深入探究意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思想洗礼。它将带领你进入一个全新理解时间与意识的维度。
评分捧读《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胡塞尔以其标志性的严谨和深刻,带领我们踏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哲学领域——内在时间意识。这并非关于时钟的滴答声,也不是天文学的计时,而是意识本身如何建构和体验时间的过程。书本的装帧古朴典雅,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质量总是令人安心,这给了我一个沉下心来,好好与这位现象学巨擘对话的理由。 我深切地感受到,胡塞尔试图解答的,是关于我们意识如何“流动”的根本问题。我们感知一个事物,并非孤立的瞬间,而是由过去的记忆(滞留)和对未来的预感(前持)共同构成的动态过程。想象一下,当我们在街上听到一句熟悉的问候,我们并非仅仅接收了那个当下发出的声音,而是瞬间联想到了说话的人、之前的对话,甚至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所预期。这种“延展性”的当下,正是胡塞尔所要揭示的奥秘。 阅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胡塞尔的论述方式极其精细,他不断地分析,定义,然后再次分析。我经常需要在某个句子前停下来,反反复复地读,试图抓住那稍纵即逝的哲学洞见。他对于“意识流”的描述,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谓的“现在”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拥有过去和未来的“延展”。这种对时间感知的主观维度如此细致的刻画,让我对自己的意识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最基本的存在体验。我们如何能形成连贯的自我,如何能体验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内在时间意识的组织方式。胡塞尔的分析,仿佛是为我们解剖了意识的“时间解剖学”,让我们看到意识是如何通过“滞留”和“前持”这两个“动态地平线”,来把握事物的永恒性和变化性。 虽然我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仍处于初探阶段,但这本《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无疑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启蒙。它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次认识自我的机会。它挑战了我过去对时间、对意识的直观理解,让我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任何渴望深入理解人类意识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一次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的旅程。
评分收到《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严肃的学术风格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商务印书馆的出品,一向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著称,而胡塞尔的这部著作,更是现象学领域的一座丰碑。我怀着对哲学深度探索的渴望,翻开了这本引导我们深入意识内部的经典。 胡塞尔在这部著作中,试图解构我们最基本的感知体验之一——时间。他关注的不是宇宙时间或者物理时间,而是意识自身如何“体验”和“组织”时间。他提出了“滞留”和“前持”等概念,来解释我们如何能够感知一个连续的事件,而非仅仅是离散的瞬间。例如,当我们在看一个物体时,我们当下所看到的,其实已经包含了之前残留的印象(滞留),以及对物体可能继续呈现状态的预期(前持)。 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被胡塞尔那种细腻入微的分析所折服。他步步为营,从最简单的感官对象出发,逐步揭示出意识在感知时间过程中所扮演的主动角色。他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观察和反思自己的意识活动。我尝试着将他的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回忆一件事情时,去体会那个“滞留”中的过去印记,以及“前持”中对那个过去事件的意义解读。 这本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耐心。胡塞尔的语言严谨且富有理论性,常常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深意。我一度感到有些吃力,但正是这种挑战,促使我更加投入地去思考。我意识到,我们日常对时间的感知,其实是被意识高度组织和加工过的产物,而非简单的“被动接收”。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提供了一种理解我们自身存在方式的全新视角。它揭示了时间性对于意识构成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如何主动地建构着我们的时间经验。对于任何对意识哲学、认识论以及现象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堪称是一部不容错过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仅拓展了我的哲学视野,更让我对自己内在的时间感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时候,我心里是既期待又忐忑的。胡塞尔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但他的思想体系一直被认为是现象学的高峰,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商务印书馆的版本,质量自然不用说,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体,都预示着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准备跟随胡塞尔的脚步,深入探索那晦涩而迷人的内在时间意识。 翻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胡塞尔严谨而细致的论证方式。他并非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层层剥茧,从最基本的感性经验出发,引导读者一步步理解“当下”的复杂性。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他那些精炼的词语,比如“滞留”(retention)和“前持”(protention)。这些概念,对于我们日常感知时间的经验来说,是如此陌生,又如此重要。他试图解析的,不仅仅是我们如何感知一个音乐音符,或者一个句子,而是我们感知一切动态过程的核心机制。这种对内在时间结构的精微剖析,让我对“意识”这个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 整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胡塞尔提出的“内时间意识”,并非是对外在物理时间的描述,而是指意识本身如何组织和体验时间。我们如何能够理解一个连贯的事件,即使它横跨了我们注意力的短暂中断?为什么我们能够回忆过去,又能够期待未来?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胡塞尔的笔下,被延展成了一片广阔的哲学思考。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剧场,而胡塞尔则是那个耐心的导演,为我揭示了意识上演时间戏剧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这本书的难度毋庸置疑,有时候会觉得思绪被卡住,仿佛陷入了文字的迷宫。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更加投入。我尝试着将胡塞尔的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接,比如在听一首歌的时候,努力去体会那个“滞留”中的余音,以及“前持”中对下一个音符的期盼。这种主动的参与,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生动。虽然不能说完全理解了胡塞尔的每一个论证,但那种启发性的力量,以及对我们理解自身感知方式的颠覆,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是一部挑战智力的巨著,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更是沉思和实践。对于那些对现象学、对意识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经典。虽然过程可能充满艰辛,但当你最终能够体会到胡塞尔所描绘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精妙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改变了我看待时间,看待意识的角度,让我更加理解“当下”的丰富与深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