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集韵校本
定价:590.00元
作者:赵振铎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32637492
字数:3192000
页码:全3册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5.925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宋代大型官修韵书《集韵》,《集韵校本》收字53525个,义项、解释、书证都极为丰富,宋以前大量字音、字义赖此得以保存。因此,《集韵》具有很强的音韵学、训诂学和文字学价值。
《集韵校本》凝结了赵振铎先生五十年心血。他以顾千里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曹氏刻本为底本,校以中华书局《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宋潭州刻本等5个珍稀版本,收录前人对《集韵》的订补著作如方成珪《集韵考正》等20余种,精心梳理甄别,撰写校记近百万字,次对《集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
目录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作者介绍
赵振铎男,四川省成都市人,1928年12月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幼年从祖父赵少咸教授学习,1948年考上川大以后更在祖父的指导下治声韵训诂之学。
1952年秋,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3年曾去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两年,师从高名凯教授学习语言学理论。
1959年秋到1961年夏曾去苏联讲学两年。以后就一直在川大中文系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开出“语言学引论”、“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普通语言学”、“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导读”、《辞书学》等课程。
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0年被国务院学科评审组评为汉语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为研究生开出“古代文献知识”、“训诂学”、“音韵学”、“汉语古音学”、“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名著导读”(《尔雅》、《广雅》、《方言》、《广韵》)等课程。
1975年5月参考加《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工作,任常务副主编兼编纂处副主任,主持《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的日常业务工作,确保该书在规定的时间内出版,这部大型的语文工具书曾获得了和有关部门的多项奖励,也使他走上了辞书编纂和研究的道路。
赵振铎曾任中文系副主任,川大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1992年起享受特殊津贴,1998年被省评为学术带头人。在社会方面,曾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语言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辞书学会顾问,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语言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委员。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这是一部真正能沉下心来读的书,阅读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一种对传统学术的敬畏之心。我注意到,作者在注释和旁征博引部分的处理上,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每一条引文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参考文献的密度和广度令人咋舌,这确保了全书论点的扎实性与可靠性。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对某几篇特定的唐宋笔记进行了一次微观的文本比对,发现许多过去模糊的地方,在应用了书中提出的校勘原则后,豁然开朗。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即使是长段的引文和复杂的音韵符号,也处理得清晰易读,减少了阅读疲劳。虽然它属于硬核学术范畴,但作者努力让语言保持一种学者的克制与精准,避免了不必要的华丽辞藻,使得知识的传递效率极高。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语感”构建路径。在现代白话文阅读习惯下,我们对很多古音的理解往往是基于现代普通话的直觉,而这本著作则无情地打破了这种舒适区。它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严密的逻辑推演,强迫我们重新激活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关于古代发音的知识模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反切”原理的详细论述,那段文字简直像一堂生动的、高阶的语音学示范课。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铺陈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之后,总会适时地引入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个案分析来佐证前文的观点,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对于那些希望从事古代诗歌鉴赏或文献校勘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它让我对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古籍文本,重新燃起了探索其“原声”的好奇心。
评分终于把手头这本关于古典文学的重磅著作啃完了,真是感慨万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让人感觉它蕴含着历史的厚重感。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典籍源流时那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态度。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考证结果,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字、每一个注音的演变过程中去,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的声音和意义。特别是在对比不同版本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人叹为观止。比如,他对某个特定韵部在不同历史阶段发音微弱变化的处理,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看可能略显晦涩,但只要沉下心来,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密度。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带着放大镜去细品的耐心。对于任何一个想真正探究古代汉语语音学和训蚨学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书。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士人是如何构建和维护他们的知识体系的。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专业书籍时,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找不到一个好的切入点。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预设了读者的困惑,并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进入主题。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汉字“动态”的认识。我们习惯将汉字视为静态的符号,而这本书则展示了它们在语音层面上如何流动、如何演变、如何相互影响。特别是书中关于中古音系中某些单元音和复辅音群的探讨,那种精细的区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词汇在后世的书写和发音中出现了看似不合逻辑的偏移。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扎实而富有弹性,它不只是对前人研究的简单总结,更是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座通往更深层规律的桥梁。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学术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那种知识被重新塑形的感觉,非常令人满足。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是极其充实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智力探险。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轻松普及类的读物,这本专著完全是面向专业研究者的深度挖掘。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古音归属问题时所采取的“悬置判断”策略。作者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绝对的定论,而是将各种可能的证据链条清晰地摆在了读者面前,引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自己的研究兴趣。书中的图表和引文格式都极其规范,显示了出版社在学术出版上的高水准。虽然有些篇章涉及大量生僻的音韵学术语,初次接触时确实需要不断查阅其他辅助资料,但这反而促使我将知识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串联,极大地加深了对整个音韵学框架的理解。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它是一套工具,一套通往更高层次学术认知的阶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