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小学新课标课外阅读(名著全译本)、中小学教辅、曾国藩智慧之书系列、蔡东藩历代通俗演义、三国 人物攻略等精品好书。
冰心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创作持续75年,写作历程横跨“五四”文学、新时期文学、当代文学三个重要时期,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被称为中国“文坛祖母”。
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巴金说“爱”是冰心作品的主题。她的诗歌和散文,语言清丽典雅,感情真挚细腻,被称为“冰心体”。她的《繁星》《春水》和泰戈尔《飞鸟集》被并称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双璧”。她的小说,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看起来情节单纯,却寓意深远,留给人无穷的回味。
郁达夫评价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特别好的作家了;记得雪莱的咏云雀的诗里,仿佛曾说过:云雀是初生的欢喜的化身,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星辰,是同月光一样来把歌声散溢于宇宙之中的使者,是霓虹的彩滴要自愧不如的妙音的雨师。以诗人赞美云雀的清词妙句,一字不易地用在冰心女士的散文批评之上,我想是恰当也没有的事情。”
鲁迅散文集:点击链接进行购买; 老舍散文集:点击链接进行购买;朱自清散文集:点击链接进行购买。
内容简介
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既凝练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著名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目录
笑
往事(一)
到青龙桥去
往事(二)
寄小读者一
《寄小读者》四版自序
通讯一
通讯二
通讯三
通讯四
通讯五
通讯六
通讯七
通讯八
通讯九
通讯十
通讯十一
通讯十二一
通讯十三一
通讯十四
通讯十五
通讯十六
通讯十七
通讯十八
通讯十九
通讯二十
通讯二十一
通讯二十二
通讯二十三
通讯二十四
通讯二十五
通讯二十六
通讯二十七
通讯二十八
通讯二十九
山中杂记
南归
默庐试笔
力构小窗随笔
力构小窗
探病
做梦
小桔灯
再到青龙桥去
关于散文
霞
说梦
我的三个弟弟
病榻呓语
小品二章
我梦中的小翠鸟
话说君子兰
精彩书摘
《中国名家散文经典:冰心散文集》:
如火如荼的国庆日,却远远的避开北京城,到青龙桥去。
车慢慢的开动了,只是无际的苍黄色的平野,和连接不断的天末的远山。——愈往北走,山愈深了。壁立的岩石,屏风般从车前飞过。不时有很浅的浓绿色的山泉,在岩下流着。山半柿树的叶子,经了秋风,已经零落了,只剩有几个青色半熟的柿子挂在上面。山上的枯草,迎着晨风,一片的和山偃动,如同一领极大的毛毡一般。
“原也是很伟秀的,然而江南……”我无聊的倚着空冷的铁炉站着。。她们都聚在窗口谈笑,我眼光穿过她们的肩上,凝望着那边角里坐着的几个军人。
“军人!”也许潜藏在我的天性中罢,我在人群中常常不自觉的注意军人。
世人呵!饶恕我!我的阅历太浅薄了,真是太浅薄了!我的阅历这样的告诉我,我也只能这样忠诚而勇敢的告诉世人,说:“我有生以来,未曾看见过像我在书报上所看的,那种兽性的,沉沦的,罪恶的军人!”
也许阅历欺哄我,但弱小的我,却不敢欺哄世人!
一个朋友和我说,——那时我们正在院里,远远的看我们军人的同学盘杠子——“我每逢看见灰黄色的衣服的人,我就起一种憎嫌和恐怖的战栗。”我看着她郑重的说:“我从来不这样想,我看见他们,永远起一种庄肃的思想!”她笑道:“你未曾经过兵祸罢!”我说:“你呢?”她道:“我也没有,不过我常常从书报上,看见关于恶虐的兵士们的故事……”
我深深的悲哀了!在我心中,数年来潜在的隐伏着不能言说的怜悯和抑屈!文学家呵!怎么呈现在你们笔底的佩刀荷枪的人,竟尽是这样的疯狂而残忍?平民的血泪流出来了,军人的血泪,却洒向何处?
笔尖下抹杀了所有的军人,将混沌的,一团黑暗暴虐的群众,铭刻在人们心里。从此严肃的军衣,成了赤血的标帜;忠诚的兵士,成了撒旦的随从。可怜的军人,从此在人们心天中,没有光明之日了!
虽然阅历决然毅然的这般告诉我,我也不敢不信,一般文学家所写的是真确的。军人的群众也和别的群众一般,有好人也更有坏人。然而造成人们对于全体的灰色黄色衣服的人,那样无缘故无条件,概括的厌恶,文学家,无论如何,你们不得辞其咎!
也讲一讲人道罢!将这些勇健的血性的青年,从教育的田地上夺出来,关闭在黑暗恶虐的势力范围里,叫他们不住的吸收冷酷残忍的习惯,消灭他友爱怜悯的本能。有事的时候,驱他们到残杀同类的死地上去;无事的时候,叫他穿着破烂的军衣,吃的是黑面,喝的是冷水,三更半夜的起来守更走队,在悲笳声中度生活。家里的信来了:“我们要吃饭!”回信说:“没有钱,我们欠饷七个月了!——”可怜的中华民国的青年男子呵!山穷水尽的途上,哪里是你们的歧路?…
我的思潮,那时无限制的升起。无数的观念奔凑,然而时间只不过一瞬。
车门开了,走进三个穿军服的人。头上是粉红色的帽箍,穿着深黄色的呢外套,身材很高,后面两个略矮一些,只穿着平常的黄色军服,鱼贯的从人丛中,经过我们面前,便一直走向那几个兵丁坐的地方去。
她们略不注意的仍旧看着窗外,或相对谈笑。我却静默的,眼光凝滞的随着他们。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在演奏。它的节奏感把握得炉火纯青,时而如潺潺溪流般舒缓流畅,娓娓道来,让人心神安定;时而又如同急促的鼓点,在关键处突然加快,将情感推向一个高潮,然后又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回味空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词语选择的精准度,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动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比如,描述一个老人的眼神时,用了“洞察秋毫却又带着初雪的干净”,这种对比和融合,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远比那些常用词汇堆砌起来的描述要高明得多。这种对文字的极致打磨,让阅读本身成了一种享受,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在欣赏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思想深度上的挖掘,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绝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花雪月,而是将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巧妙地融入到对日常琐事的描摹之中。我读到一篇关于城市变迁的散文时,那种复杂的情感冲击力非常大。作者没有直接控诉或赞美,而是通过记录一栋老建筑被拆除前后,一个家庭生活状态的微妙变化,不动声色地展现了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无奈与坚韧。文字的力量就在于此,它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细节,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失落感和对新生活的适应与挣扎。那些看似平淡的对话和场景,背后蕴含的社会观察和人性洞察,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妙。尤其是对于“家”这个主题的探讨,从物质的居所到精神的依托,有着跨越时代的思考,让人在合书时,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生活其中的人,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敬意和反思。
评分对于现代人来说,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我们忽略了对“时间”本身的感知。但这本书却像是一个时间的锚点,将我牢牢固定在“此刻”的宁静之中。其中关于“等待”的主题,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不是那种焦躁不安的等待,而是一种带着敬畏和希望的沉静。例如,作者描写播种到发芽的过程,用了一种近乎禅宗的耐心,细致入微地捕捉了土地苏醒前的每一丝微小动静。这种慢,不是效率的低下,而是一种生命哲学——尊重自然规律,不急不躁地迎接每一个结果。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窗外行人的眼神都柔和了许多,不再急着去下一个目的地,而是开始留意路边被忽略的野花,以及云朵缓慢移动的轨迹。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富足,不是拥有更多,而是能够真正地“在场”,去体验当下的一切,无论那多么微不足道。
评分这本诗集,光是翻开扉页,那淡雅的墨香就仿佛把我带回了某个静谧的午后。我尤其喜欢其中几首关于童年回忆的篇章,它们没有刻意去描摹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像从记忆的缝隙里悄悄溜出来的,带着露水和泥土的气息。记得有一篇,写的是作者在南方小镇上,看邻居家的孩子用竹篾做风筝的情景,那份纯粹的、不含杂质的快乐,隔着文字,我似乎都能感受到阳光晒在皮肤上的那种微烫。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绣花针,轻轻勾勒出光影、声音和气味,让人不禁想放下手中的一切,去重温自己那些被时间冲淡的旧日时光。读到那些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为强烈,仿佛真的能听到风拂过松林的沙沙声,感受到清晨薄雾的微凉。这绝不是那种陈词滥调的抒情,而是带着一种对生活深深的体悟和温柔的眷恋,让人读完后,心里总会留下一个柔软的角落,用来安放那些美好的、却又稍纵即逝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似乎没有固定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本心灵的剪贴簿,将不同时空、不同心境下的片段随意地拼贴在一起,却又神奇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和谐。这种跳跃感,恰恰反映了我们日常思维的碎片化和跳跃性。可能前一页还在回忆童年夏日的蝉鸣,下一页就突然转入对哲学命题的沉思,但这种转换非但不突兀,反而让人感觉这种心灵的流动是自然而然的。我尤其喜欢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构,它迫使读者的大脑必须保持活跃,主动去寻找不同篇章之间的隐形联系和情感共鸣点。这种阅读体验是高度互动的,需要读者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完成”作品,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读者的心境变化而产生新的领悟。这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阅读者自身心底最深层的光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