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为什么贫穷的颠覆之作
书名: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定价:58.00元
作者:(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法)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
出版日期:2013年4月
页码:256页
开本:16
装帧:精装
ISBN:9787508638492
《金融时报》-高盛2011年度*佳商业图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索洛、阿马蒂亚?森、
《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
《经济学家》《福布斯》《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快公司》等
隆重推荐
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很擅长概括经济发展的秘密。他们运用了很多针对当地的考察记录及实验,探寻贫穷国家的穷人是怎样应付贫穷的:他们知道什么、从表面上看他们想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他们对自己及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他们怎样做出选择。显然,他们通过个人行动和公共行动赢得了多次富有意义的小胜利,为全球穷人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而且这些收益还可能会像滚雪球似的继续下去。这本书令我非常着迷,让我充满了信心。
——罗伯特? 默顿? 索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阿比吉特? 班纳吉和埃斯特? 迪弗洛合著的这本书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了关于贫穷问题的简单分析。书中充分论述了贫穷家庭为改变现状而面临的挑战,展现了他们为摆脱当前贫穷而迁居的努力,并用真实的数据对其加以验证。《贫穷的本质》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本书在探讨贫穷核心问题的同时,保留了对乐观主义精神及更多答案的寻求。
——南丹? 纳拉坎尼 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印度身份证管理局主席
他们为发展经济学做出了有力的尝试,并且非常清楚自己的观点与占统治地位的论证方法的差异。这些非常有头脑的经济学家丰富了贫困问题的基本原理——而这些原理经常为大众所误解……本书引发了关于发展周期的讨论。除了重点关注随机对照实验之外,还涉及了之前为学界所忽视或未得出一致观点的内容,如穷人是如何做决定的、他们的决定是否正确,以及政客们是如何应对这些决定的。
——《卫报》
本书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研究,亲身体验并描述了全世界至少8.65 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 美元)的真实生活。
——《经济学人》
这是一本极有说服力的读物,它真实再现了穷人的生活,很有可能产生具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福布斯》
这是一本非凡之作,读后收获颇丰。《贫穷的本质》是对穷人所处的生存环境中边缘生活的细致描述。两位作者清晰而又富有同情心地描述了他们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他们为事实、假设和思辨开创了全新的视角。正因如此,本书值得一读。
——《华尔街日报》
本书除了记录大量的亲身体验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对穷人生活的个性化描述。它反映了贫困人群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做出选择的。此类书籍帮助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前进道路,代表了我们需要继续坚持的实践方向。
——《金融时报》
本书内容精彩、引人入胜,俨然是一部为贫困人口量身定制的《魔鬼经济学》。书中有很多从我们所服务对象角度出发的有关解决贫困问题的深入见解。他们唤醒了我们共有的人性,并提醒我们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见略同。
——《快公司》
随机对照实验是解决贫困问题常用的方法。这本由阿比吉特? 班纳吉和埃斯特? 迪弗洛合著的《贫穷的本质》对其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并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什么形式的援助有效?”
——《纽约时报》
这是一本科学、深刻、观点清晰、通俗易懂的书,是对国际援助持支持或反对意见者,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和对贫困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必读之作。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玛蒂亚? 森、罗伯特? 默顿? 索洛以及经济学畅销书作者史蒂芬? 列维特倾心推荐之作。我觉得你好读一读这本书,它将开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的讨论话题。
——美国《金融世界》
本书含蓄地表达了经济研究无须将社会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观点,这是研究方法上的惊人转变。
——《印度快报》
两位极负盛名的经济学家阿比吉特? 班纳吉和埃斯特? 迪弗洛连续15 年对全球贫困问题做出了精妙的研究,并探求我们无法解决贫困问题的真正原因。本书论点清晰、有理有据,颠覆了以往研究贫困问题的传统方法,不失为关注此类问题的读者的醒脑之作。
——《柯克斯评论》
推荐语 V
第一部分 生活案例
第二章 饥饿人口已达到10亿?// 019
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吗?// 039
第四章 全班优// 065
第五章 帕克?苏达诺的大家庭// 093
第二部分 慈善机构
第六章 赤脚的对冲基金经理// 117
第七章 阉人贷款给穷人:
不那么简单的经济学// 137
第八章 节省一砖一瓦//159
第九章 不情愿的企业家们//177
第十章 政策,政治//201
总 结//227
致 谢//233
注 释//235
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
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产妇死亡概率为33%,这一比率在发达国家仅为0.018%。全球至少有25个国家,大多数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过5 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或许你只想把书扔到一边,不去想世界贫穷这件大事。因为这个问题看上去太宽泛、太棘手。然而,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劝你不要那样做。
宾夕法尼亚大学近期的一项实验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会令我们无比震惊。3研究人员发给每个学生5美元,让他们填写一份简短的调查表,然后再给他们看一份传单,请他们为 “拯救儿童”(全球慈善机构之一)。
……
他们曾被说成是白人的负担,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
他们是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
数万亿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他们,依然深陷贫穷的陷阱,前路不明……
为什么贫穷,为什么穷人摆脱不了贫穷?这是《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
《贫穷的本质》的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
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贫穷的本质》的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同时,《贫穷的本质》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多穷人的依赖性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贫穷的本质》用大量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曾就读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曾任发展经济学分析研究局局长、美国艺术科学研究院及计量经济学会研究员、古根海姆基金会及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研究员。获2009年度印孚瑟斯(Infosys)奖等多个奖项,曾任世界银行和印度政府等多家组织机构荣誉顾问。
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扶贫与发展经济学教授;曾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大量荣誉:2010年度约翰?贝茨?克拉克奖,2009年度麦克阿瑟“天才”奖学金,《经济学人》杂志“八大杰出经济学家”之一,《外交政策》杂志“百位*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财富》杂志2010年“40位40岁以下”*具影响力的企业领导人之一。
2003年,班纳吉和迪弗洛联合创建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J-PAL),并一直共同为该实验室提供指导。J-PAL实验室的任务是确保扶贫政策的制定基于科学依据,从而减少贫困人口。J-PAL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已赢得国际认可,获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年度“知识前沿”奖。
初次接触这类社会学、经济学交叉领域的书籍,我原本预期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枯燥的数据堆砌。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奇地引人入胜,它更像是一系列田野调查的故事集,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人物侧写。作者们仿佛带着我们深入到那些被主流社会遗忘的村落和贫民窟,亲眼见证那些影响人们生活轨迹的微妙瞬间。比如,关于小额贷款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反倒加剧了家庭的脆弱性,而不是成为解脱的阶梯,这种反直觉的发现令人深思。它挑战了许多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援助模式的有效性,暗示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在具体执行层面需要极其精细的本地化考量。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是颠覆性的,它让我意识到,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的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对具体情境的精准把握和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层层递进,将复杂的社会经济机制拆解成一个个可供讨论和验证的小模块,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在社会科学普及读物中实属难得。
评分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思想上的“排毒”。我过去对“发展”和“进步”的理解,往往是建立在发达社会自身的经验之上的,总觉得只要引入现代化的机制,贫困自然就会消散。但这本书像一盆冷水,浇醒了这种天真的乐观主义。它清晰地展示了,为什么一些看似合理的干预措施,在特定的社会生态中会失效甚至产生负面效果。比如,强制性的储蓄计划,如果缺乏配套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持,很容易因为一次突发事件而功亏一篑。整本书贯穿着一种对“系统性”的关注,它将贫困视为一个由教育、健康、金融、政府信任度等多个相互交织的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对我后续观察任何社会问题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执着于探究驱动现象背后的底层机制,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改变需要的是对复杂系统的耐心、精确的干预和长期的承诺,而非急功近利的“速效药”。
评分这本书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用严谨的实证研究,为我们拆解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贫穷的“神话”和刻板印象。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穷人”的选择,认为他们缺乏远见,不善于储蓄,或者对健康不够重视。但作者们通过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细致的问卷调查,揭示了这些行为背后的经济逻辑和社会压力。比如,在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存一笔钱的边际效用远不如立即消费掉这笔钱来应对一个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比如孩子生病、工具损坏)。这种对“稀缺性心态”的深入剖析,彻底改变了我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看法。它证明了,在贫困的约束下,人的“理性”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种科学且富有同情心的分析视角,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份行动指南——它告诉我们,如果真的想帮助别人,首先必须抛弃自己狭隘的预设,去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困境和决策逻辑。
评分这本《贫穷的本质》无疑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中那些被光鲜生活遮蔽的角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贫困”这个词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以前总觉得贫穷大概就是因为懒惰或者不够努力,但这本书用大量的实证研究告诉我,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它不是简单地将贫困归咎于个体选择,而是深入剖析了贫困如何形成一个难以挣脱的“陷阱”。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到医疗健康状况的恶化,再到信息获取的滞后,每一个看似微小的障碍,都像藤蔓一样紧紧缠绕着那些底层家庭。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决策疲劳”的论述,那些常年生活在资源极度匮乏边缘的人,他们的大脑资源几乎都被用来应对眼前的生存危机,根本无暇顾及长远的规划和投资。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多了一份深刻的共情,少了一份廉价的道德审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证据的视角来审视一个宏大的社会议题,它迫使我们跳出舒适区,去真正理解“生存”本身就是一场极其消耗心力的战斗。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其中揭示的事实太过于沉重和令人不安。它展示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是多么强大,它像一个黑洞,不仅吸走了当下的资源,还扭曲了未来的预期和可能性。书中对“期望的锁定”这一概念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当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常年处于不确定性极高的环境中,他们的风险偏好和时间视野会自然地缩短,这并非是愚昧,而是对生存环境做出的理性适应。这种“当下导向”的思维,虽然保证了短期的生存,却阻碍了任何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见效的改善活动,比如投资教育或健康。这本书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简单的“万能药方”,相反,它展示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之大,需要多维度的、协同性的干预。它让我开始质疑那些被简单化的扶贫政策,明白了任何不考虑当地社会结构、文化习惯和个体心理状态的援助,都极有可能落入“帮倒忙”的境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要求的是更深层次的、更具同理心的介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