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雷達乾擾與抗乾擾技術應用 | 齣版社: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齣版 | 齣版時間:2018-02-01 |
| 作者:曹菲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21.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60647555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現代雷達已成為目標探測和**製導領域中使用*廣泛、地位*重要的裝備之一, 在日益復雜的電磁環境中, 雷達係統麵臨各種乾擾和抗乾擾問題。本書在對雷達彈載有源乾擾和抗乾擾技術研究的基礎上, 分析瞭彈載有源乾擾技術, 介紹瞭彈載乾擾組網技術, 提齣瞭一種約束化子空間跟蹤算法和基於子空間正交投影與*大化載噪比的聯閤波束形成算法。 本書注重結構的完整性和內容的係統性,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注重對新概念、新理論、新算法的介紹, 突齣瞭仿真實驗, 內容的可操作性強。 本書可供電子工程、信息工程及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作為教材使用, 也可供部隊院校的相關學院作為教學參考書使用。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齣 1 1.1.1 現代雷達係統 2 1.1.2 雷達對抗技術 2 1.1.3 雷達彈載乾擾係統 3 1.1.4 問題提齣 3 1.2 相關領域發展概況與研究現狀 4 1.2.1 雷達乾擾技術的發展概況 6 1.2.2 彈載有源乾擾技術的研究現狀 6 1.3 雷達抗乾擾技術的發展趨勢 8 1.4 本書的主要內容與章節安排 8 第2章 雷達彈載有源乾擾理論 10 2.1 引言 10 2.2 雷達有源乾擾概述 10 2.2.1 乾擾分類 10 2.2.2 乾擾設備基本組成 12 2.2.3 作戰對象 12 2.2.4 基本方法 13 2.2.5 乾擾條件 13 2.3 雷達彈載乾擾方程 14 2.4 壓製式乾擾技術 15 2.4.1 射頻噪聲乾擾 15 2.4.2 噪聲調幅乾擾 16 2.4.3 噪聲調頻乾擾 16 2.4.4 噪聲調相乾擾 16 2.5 欺騙式乾擾 16 2.6 本章小結 17 第3章 乾擾機的構成 18 3.1 乾擾機的基本組成和主要性能 18 3.1.1 乾擾機的基本組成 18 3.1.2 乾擾機的主要性能 20 3.2 乾擾機的有效乾擾空間 22 3.2.1 乾擾方程 22 3.2.2 乾擾機的時間計算 24 3.3 乾擾機的收發隔離 26 3.4 射頻信號存儲技術 28 3.4.1 模擬儲頻技術(ARFM) 29 3.4.2 數字儲頻技術(DRFM) 30 3.5 載頻移頻技術 33 第4章 基於DRFM的彈載乾擾機係統研究 35 4.1 引言 35 4.2 DRFM概況 35 4.2.1 DRFM的工作原理與係統組成 35 4.2.2 DRFM的實現結構與數學建模 36 4.2.3 DRFM的儲頻技術 37 4.2.4 主要性能指標 38 4.3 基於DRFM的彈載組網乾擾係統 39 4.3.1 彈載乾擾機組網乾擾係統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39 4.3.2 組網乾擾關鍵技術 40 4.4 彈載組網乾擾效果分析 40 4.4.1 乾擾頻率分集雷達 40 4.4.2 乾擾射頻掩護雷達 41 4.4.3 乾擾頻率捷變雷達 41 4.4.4 乾擾組網雷達 41 4.5 本章小結 41 第5章 基於DRFM的彈載多點源交叉眼乾擾 42 5.1 引言 42 5.2 振幅和差式單脈衝雷達定嚮原理 42 5.3 單脈衝雷達彈載乾擾概述 44 5.3.1 閃爍乾擾 44 5.3.2 相乾乾擾 44 5.3.3 交叉眼乾擾 45 5.4 彈載多點源相乾乾擾數學建模 45 5.4.1 假設場景 45 5.4.2 數學建模 46 5.4.3 存在交叉眼乾擾時雷達導引頭角跟蹤誤差分析 47 5.5 存在多點源交叉眼乾擾時的角度誤差仿真計算 48 5.6 本章小結 49 第6章 基於DRFM的雷達彈載有源乾擾技術研究 50 6.1 引言 50 6.2 基於噪聲捲積調製的彈載乾擾 樣式研究 50 6.2.1 噪聲捲積調製乾擾原理 50 6.2.2 噪聲捲積調製對綫性調頻信號的 乾擾分析 51 6.2.3 仿真分析 52 6.3 基於間歇采樣轉發的彈載乾擾 樣式研究 54 6.3.1 間歇采樣轉發乾擾數學建模 54 6.3.2 間歇采樣轉發對綫性調頻信號 的乾擾 55 6.3.3 仿真分析 57 6.4 基於噪聲捲積調製的彈載間歇采樣轉發 乾擾研究 58 6.4.1 基於噪聲捲積調製的間歇采樣轉發 乾擾數學建模 58 6.4.2 對綫性調頻信號的乾擾研究 59 6.4.3 乾擾效果分析 61 6.4.4 仿真分析 63 6.5 本章小結 64 第7章 雷達係統及其抗乾擾技術 65 7.1 乾擾源分析 66 7.1.1 雷達雜波 66 7.1.2 射頻乾擾 66 7.2 脈衝壓縮雷達 69 7.2.1 雷達係統的基本原理 69 7.2.2 脈衝壓縮雷達信號 71 7.3 相位編碼 72 7.3.1 M序列碼 72 7.3.2 相位編碼的實現 74 7.4 自適應波束形成 75 7.4.1 數字陣列雷達 75 7.4.2 均勻綫性陣列模型 77 7.4.3 數字陣列信號模型 78 7.5 本章小結 79 第8章 自適應天綫抗乾擾性能研究 80 8.1 適用於雷達抗乾擾的自適應波束 形成準則 80 8.1.1 MMSE準則 80 8.1.2 LCMV準則 81 8.1.3 MSNR準則 82 8.2 子空間正交投影 83 8.2.1 算法原理 83 8.2.2 乾擾子空間維數估計 86 8.2.3 子空間跟蹤算法 87 8.2.4 約束化的子空間跟蹤算法 89 8.3 抗乾擾性能仿真 90 8.3.1 約束化的子空間跟蹤算法的 抗乾擾性能 90 8.3.2 乾信比與零陷深度的關係 95 8.4 本章小結 96 第9章 一種聯閤自適應波束形成算法 97 9.1 雷達接收機 97 9.1.1 數字接收機的工作原理 97 9.1.2
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就像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作者通過非常巧妙的敘述方式,讓我得以窺見現代雷達技術背後隱藏的驚人智慧。其中,我最著迷的是關於“信號隱身”和“信號反製”的部分。它不再是簡單的物理遮蔽,而是通過改變信號本身的特性,讓它變得難以被探測,或者讓探測者接收到錯誤的信息。書裏花瞭大量篇幅去解析各種“欺騙”信號的設計思路,以及這些信號是如何巧妙地繞過傳統探測手段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列舉瞭一些曆史案例,說明在過去的衝突中,一方是如何通過微小的信號調整,就讓對方的雷達係統“失明”,從而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種敘事方式,讓枯燥的技術原理變得引人入勝,充滿瞭戲劇性。而且,書中還探討瞭“主動”和“被動”抗乾擾策略的優劣,以及在不同場景下,哪種策略更具優勢。它讓我意識到,在信息戰的領域,細節決定成敗,每一個微小的技術革新,都可能帶來顛覆性的改變。這本書讓我對現代科技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明白瞭,在看不見的領域,也存在著激烈且持續的博弈。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接受瞭一次關於“信息安全”的深度培訓。雖然書名提到瞭“雷達”,但它所探討的核心問題,其實是如何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可用性”。書中對於各種“虛假信息”的傳播和“真實信息”的保護,進行瞭非常詳細的闡述。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信源識彆”和“信號溯源”的章節。它不光是教你怎麼去“屏蔽”掉不想要的信息,更是教你如何去“追溯”這些信息的來源,以及它們是如何被製造齣來的。作者用大量案例說明,在現代戰場上,誰掌握瞭信息的主動權,誰就能占據優勢。書中對“電子對抗”的描繪,讓我聯想到瞭古代戰場上的“聲東擊西”、“虛實結閤”等計策,隻是現代的手段更加高明和復雜。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一些關於“低截獲概率”的設計理念,這讓我看到瞭技術是如何朝著“隱蔽”和“高效”的方嚮發展的。它讓我明白瞭,在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所麵對的挑戰,不僅僅是來自物理層麵的攻擊,更多的是來自信息層麵的“迷惑”和“乾擾”。這本書讓我對科技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套書雖然書名裏提到瞭“雷達”,但我拿到手翻瞭翻,感覺它更像是在講述一場在信息時代的“隱形戰爭”。書裏描繪的場景,不是我們在科幻電影裏看到的飛機坦剋大戰,而是發生在看不見的電磁頻譜上的較量。作者用一種近乎偵探小說的筆法,層層剝開瞭雷達係統如何被“濛蔽”的原理。從最基礎的信號欺騙,到更復雜的動態乾擾,再到能夠模仿真實信號以假亂真的技術,每一章都像是在解開一個謎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裏不光講瞭“怎麼做”,還深入探討瞭“為什麼這樣做”以及“這樣做有什麼局限性”。比如,它會詳細分析某種乾擾方式在特定雷達類型上效果最佳的原因,或者在乾擾過程中可能暴露自身位置的風險。這種深度分析,讓讀者不僅僅是學習技術,更是理解瞭技術背後的邏輯和博弈。而且,作者在介紹這些高深技術的同時,並沒有使用過於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穿插瞭大量的實際案例和比喻,比如將雷達比作“一隻愛看遠方的眼睛”,而乾擾則像是在這隻眼睛前麵晃動的“晃眼球”。這種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讓即便對雷達原理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逐漸領略到其中精妙之處。它讓我重新認識到,在現代軍事和民用領域,信息優勢是多麼的關鍵,而如何保護自己的信息不被竊取和乾擾,又是多麼的復雜和重要。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書名聽起來很技術化,但讀起來卻充滿瞭故事感。作者沒有直接上來就講枯燥的公式和理論,而是先勾勒齣各種復雜的電磁環境,以及雷達係統在這種環境中遇到的挑戰。然後,他纔循序漸進地引入各種“應對”技術。我尤其喜歡書裏對“雷達信號特徵分析”的深入講解。它就像是在教你如何“聽懂”雷達的語言,識彆齣它的“聲音”是真實的還是僞裝的。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分析信號的頻率、相位、幅度等信息,來判斷其真實性,並針對性地進行乾擾或抗乾擾。作者還用瞭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將雷達信號比作一個人說話的聲音,而乾擾就像是故意用變聲器去模仿,或者製造刺耳的噪音。這種講解方式,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中,就掌握瞭許多專業知識。而且,書中還涉及到瞭如何利用“非綫性”原理來乾擾雷達,這對我來說是全新的概念,也讓我看到瞭技術創新的無限可能。它讓我不再覺得雷達隻是一個冰冷的技術裝置,而是充滿瞭智慧和博弈的領域。
評分我一直以為“雷達”是個很古老的技術,直到我讀瞭這本書。它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雷達本身,更多的是關於在現代通信和傳感技術中,如何讓信號變得“聰明”起來。書中大量的篇幅都在探討如何讓雷達係統在復雜多變的電磁環境中保持“清醒”,不被外界的“噪音”所迷惑。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自適應”和“智能”抗乾擾的章節。它不再是簡單的“以毒攻毒”,而是通過分析乾擾的特徵,動態地調整自身的工作模式,甚至可以“學習”乾擾的規律,從而達到最好的抗乾擾效果。我讀到一處,作者將這種智能抗乾擾比作一個經驗豐富的偵探,能夠通過現場的蛛絲馬跡,推斷齣罪犯的作案手法,然後針對性地布下陷阱。這種比喻非常生動,讓我對書中的技術有瞭更直觀的理解。此外,書中還涉及到瞭不少關於“信號融閤”的討論,就是如何利用多個不同類型的傳感器,相互印證,從而提高整體的抗乾擾能力。這本書讓我明白,在技術發展的浪潮中,任何單一的技術都可能被突破,隻有不斷融閤和創新,纔能保持技術的領先地位。它讓我看到瞭科技的魅力,以及在信息時代,“看不見”的戰鬥是如何進行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