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应用 |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 | 出版时间:2018-02-01 |
| 作者:曹菲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21.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60647555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现代雷达已成为目标探测和**制导领域中使用*广泛、地位*重要的装备之一, 在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中, 雷达系统面临各种干扰和抗干扰问题。本书在对雷达弹载有源干扰和抗干扰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弹载有源干扰技术, 介绍了弹载干扰组网技术, 提出了一种约束化子空间跟踪算法和基于子空间正交投影与*大化载噪比的联合波束形成算法。 本书注重结构的完整性和内容的系统性,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对新概念、新理论、新算法的介绍, 突出了仿真实验, 内容的可操作性强。 本书可供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 也可供部队院校的相关学院作为教学参考书使用。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 1.1.1 现代雷达系统 2 1.1.2 雷达对抗技术 2 1.1.3 雷达弹载干扰系统 3 1.1.4 问题提出 3 1.2 相关领域发展概况与研究现状 4 1.2.1 雷达干扰技术的发展概况 6 1.2.2 弹载有源干扰技术的研究现状 6 1.3 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8 1.4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8 第2章 雷达弹载有源干扰理论 10 2.1 引言 10 2.2 雷达有源干扰概述 10 2.2.1 干扰分类 10 2.2.2 干扰设备基本组成 12 2.2.3 作战对象 12 2.2.4 基本方法 13 2.2.5 干扰条件 13 2.3 雷达弹载干扰方程 14 2.4 压制式干扰技术 15 2.4.1 射频噪声干扰 15 2.4.2 噪声调幅干扰 16 2.4.3 噪声调频干扰 16 2.4.4 噪声调相干扰 16 2.5 欺骗式干扰 16 2.6 本章小结 17 第3章 干扰机的构成 18 3.1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 18 3.1.1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 18 3.1.2 干扰机的主要性能 20 3.2 干扰机的有效干扰空间 22 3.2.1 干扰方程 22 3.2.2 干扰机的时间计算 24 3.3 干扰机的收发隔离 26 3.4 射频信号存储技术 28 3.4.1 模拟储频技术(ARFM) 29 3.4.2 数字储频技术(DRFM) 30 3.5 载频移频技术 33 第4章 基于DRFM的弹载干扰机系统研究 35 4.1 引言 35 4.2 DRFM概况 35 4.2.1 DRFM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 35 4.2.2 DRFM的实现结构与数学建模 36 4.2.3 DRFM的储频技术 37 4.2.4 主要性能指标 38 4.3 基于DRFM的弹载组网干扰系统 39 4.3.1 弹载干扰机组网干扰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9 4.3.2 组网干扰关键技术 40 4.4 弹载组网干扰效果分析 40 4.4.1 干扰频率分集雷达 40 4.4.2 干扰射频掩护雷达 41 4.4.3 干扰频率捷变雷达 41 4.4.4 干扰组网雷达 41 4.5 本章小结 41 第5章 基于DRFM的弹载多点源交叉眼干扰 42 5.1 引言 42 5.2 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定向原理 42 5.3 单脉冲雷达弹载干扰概述 44 5.3.1 闪烁干扰 44 5.3.2 相干干扰 44 5.3.3 交叉眼干扰 45 5.4 弹载多点源相干干扰数学建模 45 5.4.1 假设场景 45 5.4.2 数学建模 46 5.4.3 存在交叉眼干扰时雷达导引头角跟踪误差分析 47 5.5 存在多点源交叉眼干扰时的角度误差仿真计算 48 5.6 本章小结 49 第6章 基于DRFM的雷达弹载有源干扰技术研究 50 6.1 引言 50 6.2 基于噪声卷积调制的弹载干扰 样式研究 50 6.2.1 噪声卷积调制干扰原理 50 6.2.2 噪声卷积调制对线性调频信号的 干扰分析 51 6.2.3 仿真分析 52 6.3 基于间歇采样转发的弹载干扰 样式研究 54 6.3.1 间歇采样转发干扰数学建模 54 6.3.2 间歇采样转发对线性调频信号 的干扰 55 6.3.3 仿真分析 57 6.4 基于噪声卷积调制的弹载间歇采样转发 干扰研究 58 6.4.1 基于噪声卷积调制的间歇采样转发 干扰数学建模 58 6.4.2 对线性调频信号的干扰研究 59 6.4.3 干扰效果分析 61 6.4.4 仿真分析 63 6.5 本章小结 64 第7章 雷达系统及其抗干扰技术 65 7.1 干扰源分析 66 7.1.1 雷达杂波 66 7.1.2 射频干扰 66 7.2 脉冲压缩雷达 69 7.2.1 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 69 7.2.2 脉冲压缩雷达信号 71 7.3 相位编码 72 7.3.1 M序列码 72 7.3.2 相位编码的实现 74 7.4 自适应波束形成 75 7.4.1 数字阵列雷达 75 7.4.2 均匀线性阵列模型 77 7.4.3 数字阵列信号模型 78 7.5 本章小结 79 第8章 自适应天线抗干扰性能研究 80 8.1 适用于雷达抗干扰的自适应波束 形成准则 80 8.1.1 MMSE准则 80 8.1.2 LCMV准则 81 8.1.3 MSNR准则 82 8.2 子空间正交投影 83 8.2.1 算法原理 83 8.2.2 干扰子空间维数估计 86 8.2.3 子空间跟踪算法 87 8.2.4 约束化的子空间跟踪算法 89 8.3 抗干扰性能仿真 90 8.3.1 约束化的子空间跟踪算法的 抗干扰性能 90 8.3.2 干信比与零陷深度的关系 95 8.4 本章小结 96 第9章 一种联合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97 9.1 雷达接收机 97 9.1.1 数字接收机的工作原理 97 9.1.2
这套书虽然书名里提到了“雷达”,但我拿到手翻了翻,感觉它更像是在讲述一场在信息时代的“隐形战争”。书里描绘的场景,不是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飞机坦克大战,而是发生在看不见的电磁频谱上的较量。作者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笔法,层层剥开了雷达系统如何被“蒙蔽”的原理。从最基础的信号欺骗,到更复杂的动态干扰,再到能够模仿真实信号以假乱真的技术,每一章都像是在解开一个谜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不光讲了“怎么做”,还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局限性”。比如,它会详细分析某种干扰方式在特定雷达类型上效果最佳的原因,或者在干扰过程中可能暴露自身位置的风险。这种深度分析,让读者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更是理解了技术背后的逻辑和博弈。而且,作者在介绍这些高深技术的同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比喻,比如将雷达比作“一只爱看远方的眼睛”,而干扰则像是在这只眼睛前面晃动的“晃眼球”。这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让即便对雷达原理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逐渐领略到其中精妙之处。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在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信息优势是多么的关键,而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不被窃取和干扰,又是多么的复杂和重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关于“信息安全”的深度培训。虽然书名提到了“雷达”,但它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如何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用性”。书中对于各种“虚假信息”的传播和“真实信息”的保护,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信源识别”和“信号溯源”的章节。它不光是教你怎么去“屏蔽”掉不想要的信息,更是教你如何去“追溯”这些信息的来源,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作者用大量案例说明,在现代战场上,谁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谁就能占据优势。书中对“电子对抗”的描绘,让我联想到了古代战场上的“声东击西”、“虚实结合”等计策,只是现代的手段更加高明和复杂。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低截获概率”的设计理念,这让我看到了技术是如何朝着“隐蔽”和“高效”的方向发展的。它让我明白了,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来自物理层面的攻击,更多的是来自信息层面的“迷惑”和“干扰”。这本书让我对科技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作者通过非常巧妙的叙述方式,让我得以窥见现代雷达技术背后隐藏的惊人智慧。其中,我最着迷的是关于“信号隐身”和“信号反制”的部分。它不再是简单的物理遮蔽,而是通过改变信号本身的特性,让它变得难以被探测,或者让探测者接收到错误的信息。书里花了大量篇幅去解析各种“欺骗”信号的设计思路,以及这些信号是如何巧妙地绕过传统探测手段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列举了一些历史案例,说明在过去的冲突中,一方是如何通过微小的信号调整,就让对方的雷达系统“失明”,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种叙事方式,让枯燥的技术原理变得引人入胜,充满了戏剧性。而且,书中还探讨了“主动”和“被动”抗干扰策略的优劣,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哪种策略更具优势。它让我意识到,在信息战的领域,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微小的技术革新,都可能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这本书让我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在看不见的领域,也存在着激烈且持续的博弈。
评分我一直以为“雷达”是个很古老的技术,直到我读了这本书。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雷达本身,更多的是关于在现代通信和传感技术中,如何让信号变得“聪明”起来。书中大量的篇幅都在探讨如何让雷达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中保持“清醒”,不被外界的“噪音”所迷惑。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自适应”和“智能”抗干扰的章节。它不再是简单的“以毒攻毒”,而是通过分析干扰的特征,动态地调整自身的工作模式,甚至可以“学习”干扰的规律,从而达到最好的抗干扰效果。我读到一处,作者将这种智能抗干扰比作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能够通过现场的蛛丝马迹,推断出罪犯的作案手法,然后针对性地布下陷阱。这种比喻非常生动,让我对书中的技术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不少关于“信号融合”的讨论,就是如何利用多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相互印证,从而提高整体的抗干扰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任何单一的技术都可能被突破,只有不断融合和创新,才能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它让我看到了科技的魅力,以及在信息时代,“看不见”的战斗是如何进行的。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书名听起来很技术化,但读起来却充满了故事感。作者没有直接上来就讲枯燥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先勾勒出各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以及雷达系统在这种环境中遇到的挑战。然后,他才循序渐进地引入各种“应对”技术。我尤其喜欢书里对“雷达信号特征分析”的深入讲解。它就像是在教你如何“听懂”雷达的语言,识别出它的“声音”是真实的还是伪装的。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分析信号的频率、相位、幅度等信息,来判断其真实性,并针对性地进行干扰或抗干扰。作者还用了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雷达信号比作一个人说话的声音,而干扰就像是故意用变声器去模仿,或者制造刺耳的噪音。这种讲解方式,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就掌握了许多专业知识。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如何利用“非线性”原理来干扰雷达,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也让我看到了技术创新的无限可能。它让我不再觉得雷达只是一个冰冷的技术装置,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博弈的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