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清华学报?独立精神丛书”首部作品,本书收录了朱剑编审十年来主要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的多篇文章,分为上编“学术研究 谁人评说”和下编“学术期刊 何以定位”。近年来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热议的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各方面的问题,这些文章不仅多有涉及,而且作者独到的眼光与见解,及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建构设想,可谓独树一帜。
【目录】
上篇:变革中的学术期刊
1.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
2.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
——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
3.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
——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4.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体制与学术传播秩序
——以媒体更迭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转型为中心(《澳门理工学报》)
5.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6.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
——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7.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
——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仲伟民、朱剑)
8.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
——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
下篇:彷徨中的学术评价
1.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
——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热潮的冷思考
2.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
——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
3.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
——从“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排行榜谈起
4.量化指标:学术期刊不能承受之轻
——评《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5.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
——“三大核心”研制者观点述评
6.摒弃排行榜:走向科学评价的第一步(《编辑之友》)
7.颠倒关系的再颠倒
——学术期刊编排规范与“评价权力”关系辨析
8.大数据之于学术评价:机遇抑或陷阱?
——兼论学术评价的“分裂”(《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阅读体验的流畅度,这本书做到了令人赞叹的平衡。作者在构建论述体系时,展现了极高的驾驭复杂议题的能力,行文如行云流水,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即使是涉及到一些高度抽象的学术概念,作者也能用一种极其克制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其阐释得通透易懂。我个人尤其欣赏他处理转折和过渡部分的方式,它们不是生硬的“然而”或“因此”,而是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论点导向下一个论点,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辩论,层层递进,步步紧逼。这使得即使是对某一特定领域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度思考,而不是在晦涩的术语中迷失方向。这种对读者心智路径的体贴,在很多同类著作中是难以寻觅的,它体现了一种深厚的学术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思考足够有力,无需故作高深来维护其权威性。
评分从宏观上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法论视角”。它并非提供了一份标准答案集,而是像发放了一套精密的思考工具箱,教会我们如何去拆解和审视那些看似固化、不容置疑的评价标准。作者在探讨特定案例时,总是能够巧妙地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察维度,这些维度可以被迅速地应用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去。我感觉这不像是在读一本单纯的学术专著,更像是在参加一场由一位大师主持的、关于“如何看待世界运作规律”的工作坊。这种对思维模式的重塑,是长效的价值所在。它培养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洞察力与判断力的精进,这对于任何身处信息爆炸时代、需要不断做出复杂决策的人来说,都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风格,完全契合了“独立精神丛书”这个名字所蕴含的厚重感。特别是扉页和章节标题的处理,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都透露出一种对学术严肃性的尊重,但又巧妙地避免了传统社科类书籍那种刻板的教条感。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地和油墨的气味,都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需要慢下来、仔细研读的年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愿意珍藏。这种注重细节的出版态度,本身就预示着内容的不凡,它在无声中向读者宣告: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囫囵吞枣的读物,它要求你投入时间,去品味它所承载的思辨力量。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学术出版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用心是极其难得的,它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也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既有评价体系的有力反思上。它没有简单地对现有格局进行批判或赞美,而是像一个高明的解剖师,将“评价”这件事情本身,拆解成了无数细小的构成要素进行审视。读到某些段落时,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作者挑战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结论,而是我们赖以形成结论的那些底层假设和权力结构。这种由表及里的穿透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看周围事物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仿佛卸下了过去多年被植入的某种认知滤镜。这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智力锻炼,它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视为“真理”的陈旧框架。对于渴望思想深度的读者而言,这种被挑战和激活的感觉,远比吸收新知识本身来得更为珍贵和令人振奋。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那种不动声色、却又坚定不移的“独立”姿态。在当下的语境中,许多论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取悦特定群体或迎合主流声音的倾向,然而,通读全书,我感受不到任何刻意的迎合或矫饰。作者的论证始终基于严谨的证据和深刻的自我反思,他似乎只对真理的探索本身负责,对于外界的掌声或嘘声都抱持着一种泰然自若的态度。这种学术上的“洁癖”和对内在一致性的执着,在充斥着快速反馈和短期效应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纯粹的治学精神,这份精神力量,比书中的任何一个具体论点都更具感染力,它激励着每一个读者,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要坚守住自己思想的内在核心与正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