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矩阵分析与应用(第2版) |
| 作者 | 张贤达 |
| 定价 | 89.00元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2338598 |
| 出版日期 | 2013-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2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28开 |
| 商品重量 | 1.362Kg |
| 内容简介 | |
| 《矩阵分析与应用(第2版)(精装)》系统、全面地介绍矩阵分析的主要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及一些典型应用。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矩阵代数基础、特殊矩阵、矩阵微分、梯度分析与*化、奇异值分析、矩阵方程求解、特征分析、子空间分析与跟踪、投影分析、张量分析。前3章为全书的基础,组成矩阵代数;后7章介绍矩阵分析的主体内容及典型应用。为了方便读者对数学理论的理解以及培养应用矩阵分析进行创新应用的能力,本书始终贯穿一条主线物理问题“数学化”,数学结果“物理化”。与版相比,本书的篇幅有明显的删改和压缩,大量补充了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矩阵分析新理论、新方法及新应用。 《矩阵分析与应用(第2版)(精装)》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重点立项项目,适合于需要矩阵知识比较多的理科和工科尤其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生物医学、生物信息)等各学科有关教师、研究生和科技人员教学、自学或进修之用。 |
| 作者简介 | |
| 张贤达,1969年毕业于原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82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原航空工业部304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员,1992年9月起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教学与科研。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教育部和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1999年评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特聘教授三年。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论著被sci他引1100余次,google学术搜索他引6700余次。 |
| 目录 | |
《矩阵分析与应用(第2版)(精装)》 .2.4带型矩阵与三角矩阵 |
| 编辑推荐 | |
本书作者在从事信号处理、神经计算、通信和模式识别的长期科学研究中,深刻体会到了矩阵分析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十余年的研究生教学中,对其中的不足和缺颇有体会。 本书用全新角度,提出从矩阵的梯度分析、奇异值分析、特征分析、子空间分析、投影分析出发,构筑论述了矩阵分析的一个新体系。 |
| 文摘 | |
| 序言 | |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数学思维”的强调。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教会我们如何计算,他更想让我们学会如何“思考”一个矩阵问题。在许多章节的末尾,他会设置一些“思考题”或者“历史沿革”的小节,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参与考试评分,却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它让你明白,很多看似现代的矩阵方法,其实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哲学思考在里面。这种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使得我在面对新的、未曾接触过的矩阵问题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够迅速地将其归类到已知的模型框架中去尝试求解。这本书培养的是一种举一反三的“内功”,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招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种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着清晰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视觉感受。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学术气息所折服。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出乎意料地好,厚实且触感细腻,即使用荧光笔做了大量的标记,也不会出现墨水洇透的尴尬情况,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教材来说简直太重要了。装帧结实耐用,即便是经常翻阅,书脊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可见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是下了真功夫的。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个精密的数学工具,准备好为你解开那些复杂的理论迷宫。初次翻阅目录时,那些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模块梳理,已经预示着这是一本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的著作,完全不是那种拼凑感的教材可以比拟的。
评分我平时工作涉及到一些金融建模,对矩阵的稳定性和计算效率非常敏感。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特别是关于矩阵分解和特征值问题数值稳定性的探讨,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及时雨”。它没有过多地停留在理论的完美性上,而是非常务实地讨论了在有限精度浮点运算环境下,不同算法的优缺点和实际表现。比如,作者对QR分解和LU分解在病态矩阵处理上的差异分析得入木三分,引用了大量的实例来佐证观点,这比单纯阅读一篇篇冷冰冰的工程报告要清晰易懂得多。这种兼顾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质的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数学课本,更像是一本顶尖工程师的经验总结录。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习题设置简直是“魔鬼级”的,但正因为如此,它才真正配得上“应用”二字。不同于很多教材中那些纯粹用来检验公式记忆的简单计算题,这里的习题往往需要你综合运用好几个章节的概念,甚至需要你跳出书本的既有框架,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创新性思考才能勉强解出来。我记得有一道关于奇异值分解(SVD)在数据降维中应用的题目,光是理解题目的背景设定就花了我大半天时间,更别提后期的矩阵操作了。不过,一旦你攻克了这样一道题,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让你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解决者”。如果有人只是想应付考试,这本书可能略显“过重”,但对于想要在数值计算或机器学习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些习题是最好的“实战演练场”。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啃完了前三章的基础概念部分,说实话,难度是相当不小的,但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也随之而来。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其老练,他不是那种一股脑把所有定义和定理堆在你面前的类型,而是非常注重“循序渐进”的引导。在介绍像线性空间这种抽象概念时,他总是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直观的几何类比,这极大地帮助我这种偏向直觉理解的学习者建立了最初的认知框架。我特别欣赏他在推导复杂公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每一步的跳跃都考虑到了读者的思维路径,很少出现那种“显然地”跳过关键步骤的情况。这使得我在跟随推导时,可以更专注于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而不是纠结于某一步代数变形是否正确。对于想真正掌握理论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张非常详尽的路线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