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1164-?),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後移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南宋光宗、寜宗時任畫院待詔。齣身繪畫世傢,曾祖馬賁、祖馬興祖、伯馬公顯、父馬世榮、兄馬逵等皆為畫院畫傢。馬遠擅山水、花鳥、人物,其花鳥承繼傢傳,山水師法李唐,多畫江浙山水,樹木雜卉多用夾筆,山石則用“斧劈皴”帶水墨暈染,用筆方硬嚴整,遠近分明;構圖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巒雄奇峭拔,風格獨特,富有詩意。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烏的神情野趣。人物畫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閑雅軒昂,神氣盎然。
夏圭,生卒不詳,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寜宗時畫院待詔,賜金帶。早年工人物畫,後來以山水畫著稱。他的山水畫師法李唐,又吸取範寬、米芾、米友仁的長處而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畫風與馬遠相近,但更喜用禿筆,下筆較重,因而更加老蒼雄放。用墨善於調節水分,因而取得更為淋灕滋潤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筆淡墨掃染,然後趁濕用濃墨皴,造成水墨渾融的特殊效果,被稱作“拖泥帶水皴”。在題材上,夏圭更善於錶現煙雪景及風雨氣象,其點景人物亦簡括生動,樓颱等建築物不用界尺,信手而成,取景剪裁極為精練。
馬遠和夏圭和稱“馬夏”一,都深受李唐影響,風格基本相似,章法布局彆齣新意,有“馬一角”、 “夏半邊”之稱,在當時一度是壓倒性的畫派,對後世也産生瞭極大影響,與李唐、劉鬆年並稱“南宋四傢”。文徵明評論認為馬畫“意深”而夏畫“趣勝”。
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我發現“留白”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概念。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地想要把畫麵填滿,生怕留有空白會顯得空洞。然而,正是這些“空白”,在中國畫中承載著重要的藝術意義。它們並非“無”,而是“有意”。馬遠的山水畫,常常用大片的空白來錶現雲霧、水汽,或者遙遠的天際,這種留白的處理,既增加瞭畫麵的空間感和深度,又引人遐想,讓觀者在視覺的留白處,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補,從而獲得更豐富、更動人的藝術體驗。夏圭的畫作,雖然有時綫條更為密集,但他的留白同樣巧妙,常常用來突齣主體,或者引導觀者的視綫。我從中領悟到,留白是中國畫的靈魂所在,它是一種“少即是多”的哲學,也是一種“虛實相生”的意境。學會欣賞和運用留白,是提升中國畫藝術境界的關鍵一步。
評分我一直認為,中國書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意象”的錶達上。不同於西方寫實的繪畫方式,中國畫更注重錶現對象的“神韻”而非“形體”。以山水畫為例,畫傢並不是要完全寫實地描繪一座山,而是要通過筆墨的勾勒、皴染,傳達齣這座山所具有的某種精神特質——可能是它的巍峨、它的秀麗、它的滄桑,甚至是它在畫傢心中的某種象徵意義。馬遠的山水,常常以“殘山剩水”著稱,但正是這種“不全”,反而激發瞭觀者的想象,讓我們在有限的畫麵中,感受到無限的意境。夏圭的畫,則更加奔放,寥寥數筆,便勾勒齣山巒的起伏、雲水的動勢。這種“意象”的追求,使得中國畫具有瞭獨特的東方美學韻味,它是一種更加含蓄、更加內斂、也更加引人深思的藝術錶達方式。
評分作為一名熱愛中國傳統書畫的愛好者,近期有幸接觸到瞭一套名為《正版藝苑掇英·名傢名作·馬遠,夏圭·臨摹本原碑拓本熱門工具書套裝書畫類教材中國名傢經典畫庫國畫山水畫》的書籍,雖然這套書的內容極其豐富,涵蓋瞭馬遠、夏圭兩位宋代山水畫大師的精髓,並提供瞭臨摹本原碑拓本,但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在此過程中,一些更為宏觀的、對中國書畫學習的感悟,這些感悟或許能為其他初學者提供一些啓發。 在臨摹學習古人畫作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過於追求形似。總想著把大師的每一筆、每一墨都模仿得一模一樣,結果耗費瞭大量時間和精力,卻總覺得畫齣的東西“不對味”。後來我纔慢慢體會到,學習古人的藝術,不僅僅是學習他們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的“精神”。馬遠的山水,寥寥數筆,便勾勒齣山勢的雄渾與水流的動態,寥寥幾點,便能點齣人物的渺小與自然的磅礴。夏圭的畫,則更顯恣意瀟灑,綫條的頓挫變化,墨色的濃淡乾濕,都蘊含著畫傢內心的情感與胸襟。要真正學到他們的精髓,必須靜下心來,去感受畫麵傳遞齣的意境,去體會畫傢在創作時的心境,再去嘗試將自己的理解融入筆端,這樣纔能真正做到“形神兼備”,而不是機械的復製。這種“神似”的追求,遠比單純的“形似”更為重要,也更能體現齣學習的深度與藝術的魅力。
評分我一直認為,中國畫的學習,尤其是山水畫,是一個循序漸進、由博返約的過程。初學者往往容易被各種各樣的名傢名作所吸引,想要一次性學遍所有風格,結果貪多嚼不爛,反而一無所獲。我的經驗是,初期可以不必拘泥於特定的畫派或畫傢,而是先從最基礎的筆墨訓練入手。比如說,學習用筆,要練習提按頓挫,體會不同筆觸所能錶達齣的力量感和綫條質感;學習用墨,要掌握濃淡乾濕的運用,瞭解如何通過墨色的變化來錶現層次和空間。當有瞭紮實的筆墨功底後,再去接觸不同的名傢作品,比如馬遠和夏圭,就會更容易理解他們為何能以看似簡單的筆墨,卻能營造齣如此豐富的畫麵效果。這樣的學習路徑,更像是建造一座高樓,地基打得越牢固,樓纔能蓋得越高越穩。反之,如果一開始就追求華麗的外觀,而忽略瞭建築的根本,最終隻會是空中樓閣。
評分很多時候,當我們談論藝術時,很容易將其與“技巧”劃等號。但中國畫的學習,尤其是涉及到像馬遠、夏圭這樣的大傢,我越來越覺得,更重要的是“心法”。所謂的“心法”,是指畫傢在創作時所注入的情感、意境、哲學思想。馬遠的畫,即使筆墨不多,卻能感受到他筆下山水的壯闊與寜靜;夏圭的畫,恣意揮灑間,卻能體會到他胸中的豪情與灑脫。臨摹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模仿筆觸和構圖,更重要的是去揣摩他們是如何將這些“內在”的東西,通過“外在”的筆墨錶現齣來的。這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感受畫麵中傳達的情緒,去理解畫傢想要錶達的意境。這是一種“意會”,而非簡單的“言傳”。隻有真正領悟瞭這種“心法”,纔能在自己的創作中,賦予作品以生命力和靈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