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1164-?),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出身绘画世家,曾祖马贲、祖马兴祖、伯马公显、父马世荣、兄马逵等皆为画院画家。马远擅山水、花鸟、人物,其花鸟承继家传,山水师法李唐,多画江浙山水,树木杂卉多用夹笔,山石则用“斧劈皴”带水墨晕染,用笔方硬严整,远近分明;构图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峦雄奇峭拔,风格独特,富有诗意。其花鸟作品善于在自然环境中描绘花乌的神情野趣。人物画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闲雅轩昂,神气盎然。
夏圭,生卒不详,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宁宗时画院待诏,赐金带。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画风与马远相近,但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因而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在题材上,夏圭更善于表现烟雪景及风雨气象,其点景人物亦简括生动,楼台等建筑物不用界尺,信手而成,取景剪裁极为精练。
马远和夏圭和称“马夏”一,都深受李唐影响,风格基本相似,章法布局别出新意,有“马一角”、 “夏半边”之称,在当时一度是压倒性的画派,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与李唐、刘松年并称“南宋四家”。文徵明评论认为马画“意深”而夏画“趣胜”。
作为一名热爱中国传统书画的爱好者,近期有幸接触到了一套名为《正版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马远,夏圭·临摹本原碑拓本热门工具书套装书画类教材中国名家经典画库国画山水画》的书籍,虽然这套书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马远、夏圭两位宋代山水画大师的精髓,并提供了临摹本原碑拓本,但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在此过程中,一些更为宏观的、对中国书画学习的感悟,这些感悟或许能为其他初学者提供一些启发。 在临摹学习古人画作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过于追求形似。总想着把大师的每一笔、每一墨都模仿得一模一样,结果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总觉得画出的东西“不对味”。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学习古人的艺术,不仅仅是学习他们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精神”。马远的山水,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山势的雄浑与水流的动态,寥寥几点,便能点出人物的渺小与自然的磅礴。夏圭的画,则更显恣意潇洒,线条的顿挫变化,墨色的浓淡干湿,都蕴含着画家内心的情感与胸襟。要真正学到他们的精髓,必须静下心来,去感受画面传递出的意境,去体会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再去尝试将自己的理解融入笔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而不是机械的复制。这种“神似”的追求,远比单纯的“形似”更为重要,也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深度与艺术的魅力。
评分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艺术时,很容易将其与“技巧”划等号。但中国画的学习,尤其是涉及到像马远、夏圭这样的大家,我越来越觉得,更重要的是“心法”。所谓的“心法”,是指画家在创作时所注入的情感、意境、哲学思想。马远的画,即使笔墨不多,却能感受到他笔下山水的壮阔与宁静;夏圭的画,恣意挥洒间,却能体会到他胸中的豪情与洒脱。临摹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模仿笔触和构图,更重要的是去揣摩他们是如何将这些“内在”的东西,通过“外在”的笔墨表现出来的。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感受画面中传达的情绪,去理解画家想要表达的意境。这是一种“意会”,而非简单的“言传”。只有真正领悟了这种“心法”,才能在自己的创作中,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和灵魂。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的学习,尤其是山水画,是一个循序渐进、由博返约的过程。初学者往往容易被各种各样的名家名作所吸引,想要一次性学遍所有风格,结果贪多嚼不烂,反而一无所获。我的经验是,初期可以不必拘泥于特定的画派或画家,而是先从最基础的笔墨训练入手。比如说,学习用笔,要练习提按顿挫,体会不同笔触所能表达出的力量感和线条质感;学习用墨,要掌握浓淡干湿的运用,了解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现层次和空间。当有了扎实的笔墨功底后,再去接触不同的名家作品,比如马远和夏圭,就会更容易理解他们为何能以看似简单的笔墨,却能营造出如此丰富的画面效果。这样的学习路径,更像是建造一座高楼,地基打得越牢固,楼才能盖得越高越稳。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追求华丽的外观,而忽略了建筑的根本,最终只会是空中楼阁。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国书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意象”的表达上。不同于西方写实的绘画方式,中国画更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而非“形体”。以山水画为例,画家并不是要完全写实地描绘一座山,而是要通过笔墨的勾勒、皴染,传达出这座山所具有的某种精神特质——可能是它的巍峨、它的秀丽、它的沧桑,甚至是它在画家心中的某种象征意义。马远的山水,常常以“残山剩水”著称,但正是这种“不全”,反而激发了观者的想象,让我们在有限的画面中,感受到无限的意境。夏圭的画,则更加奔放,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山峦的起伏、云水的动势。这种“意象”的追求,使得中国画具有了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它是一种更加含蓄、更加内敛、也更加引人深思的艺术表达方式。
评分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发现“留白”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想要把画面填满,生怕留有空白会显得空洞。然而,正是这些“空白”,在中国画中承载着重要的艺术意义。它们并非“无”,而是“有意”。马远的山水画,常常用大片的空白来表现云雾、水汽,或者遥远的天际,这种留白的处理,既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又引人遐想,让观者在视觉的留白处,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从而获得更丰富、更动人的艺术体验。夏圭的画作,虽然有时线条更为密集,但他的留白同样巧妙,常常用来突出主体,或者引导观者的视线。我从中领悟到,留白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它是一种“少即是多”的哲学,也是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学会欣赏和运用留白,是提升中国画艺术境界的关键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