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繼平編寫的《紙上性情——民國文人書法》分上下兩冊,是一本專寫民國時代的一批**學者大師的趣聞軼事,以文人書法的角度切入,將學術融於爐邊的閑聊之中,從書法的特點分析文人的多樣性情以及性格命運。
暫無
暫無
上冊
序
馬相伯:骨豐肉潤入妙通靈
王懿榮:好古成魔力*堅
瀋曾植:**天驕識鳳麟
林 紓:譯纔並世數嚴林
張 窖:古雅多情張寶寶
陳三立:來作神州袖手人
嚴 復:庾信文章老*成
陳 衍:三坊七巷多纔子
辜鴻銘:菊殘猶有傲霜枝
康有為:天地江河無不變
鄭孝胥:何當擲筆睨天際
吳稚暉:清奇靈動彆有天趣
羅振玉:甲骨書法**人
張元濟:故嚮書林努力來
蔡元培:亦舊亦新兼容並包
章太炎:其人在儒俠之間
梁啓超:*可惜一片江山
冒鶴亭:不狎魚龍狎海鷗
楊 度:屋小樓閑好著書
陳衡恪:何必低首求同群
經亨頤:萬古長鬆不改容
王國維:舊德醉心如美酒
劉季平:試言隸草我無三
黃炎培:做官作書何曾殊
於右任:小紅低唱我吹簫
陳獨秀:驟雨鏇風聲滿堂
譚延閭:臨十三行大有風神
弘 一:一輪圓月耀天心
章士釗:言論界裏有孤桐
馬叔平:不樸不華是謂真
魯 迅:無情未必真豪傑
葉恭綽:那知北海有傳人
馬寅初:隻留清白在人間
許壽裳:丹心浩氣終黃土
馬一浮:隱逸的“泰鬥”
瀋尹默:書法由來見性真
劉師培:腹中貯書一萬捲
謝無量:一片清機齣自然
周作人:前世齣傢今在傢
熊十力:寜拙毋巧白天真
馬敘倫:書如成俗虎成貓
蔣夢麟:承舊學不拒新潮
黃 侃:八部書外皆狗屁
夏丐尊:白馬湖畔有清風
下冊
柳亞子:詩人畢竟是英雄
瀋兼士:沉鬱雅緻古樸雋永
錢玄同:質樸厚重寬展舒和
嚴獨鶴:抱璞懷玉亦莊亦諧
陳寅恪:不采蒴花即自由
袁剋文:風流不作帝王子
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
鬍 適:但開風氣不為師
趙元任:迴頭方羨’老僧閑
郭沫若:以手寫口龍蛇亂走
顧頡剛:恨不能讀盡天下書
梁漱溟:傲骨一身不隨波
陸澹安:願作鴛鴦不羨仙
吳 宓:三洲人士共驚聞
容 庚:儒雅蘊藉含而不露
葉聖陶:有童心無稚筆
董作賓:用古文字作新篇章
錢 穆: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林語堂:半似狂生半腐儒
馮友蘭:哲學傢的韌性
傅斯年:上窮碧落下黃泉
茅 盾:書貴瘦硬方通神
王獻唐:商盤周鼎盡網羅
鬱達夫:生怕情多纍美人
徐誌摩:畢生行徑都是詩
張伯駒:名士學人布衣身
豐子愷:日月樓中日月長
硃自清:荷塘月色下的匆匆背影
鄭振鐸:一代纔華化電花
***:枉拋心力作英雄
老 捨:晚年逢盛世筆掃舊風流
潘光旦:不空不色喚人醒
聞一多:韆古文章未盡纔
俞平伯:隻因曾讀數行書
夏承燾:風流“山賊”是詩人
曹聚仁:曾聞濤聲驚永夜
魏建功:老友畢竟是書生
颱靜農:夢到梅花即是君
瀋從文:勝過锺王壓倒曾李
梁實鞦:賞心隻須兩三枝
高二適:惟望書傢噪一高
顧廷龍:筆筆平凡筆筆神
施蟄存:一生為學開“四窗”
傅 雷:一怒而安天下民
蘇淵雷:一泓鉢水驚風雨
錢錘書:*窮勝賞上山亭
主要參考書目
跋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對一本“書法選集”的預期。它更像是一部民國知識群像的側影錄,通過這些書法傢的筆跡,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思想的激蕩與交鋒。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文字梳理上展現齣的那種抽絲剝繭的能力,沒有堆砌空洞的贊美,而是將每個人的書寫風格與其人生際遇、思想內核緊密地聯係起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他們與曆史對話的聲音,那種風骨與氣節,即便隔著百年時光,依然能穿透紙背,直抵人心。其中對於某些大傢晚年心境的描摹,尤其令人動容,筆墨不再是單純的技法展示,而是生命最後的呐喊與沉思。這種由“技”入“道”的闡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閱讀價值,它不僅僅是供人臨摹的範本,更是供人參悟的哲學。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具一格,紙張的質感摸上去帶著一種沉澱瞭時光的溫潤感,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文人墨客的指尖溫度。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雅緻,那種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地烘托齣瞭內在內容的深邃與厚重。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穿越,讓人不禁聯想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知識分子們如何在筆墨間寄托傢國情懷與個人心緒。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把控,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審美的尊重與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書法的書籍,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捧在手裏就有一種說不齣的敬意與珍視。裝幀的用心程度,足以讓真正懂得欣賞的人一眼就能分辨齣來,它傳遞齣一種“慢”的藝術,與當下快餐式的閱讀體驗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光是欣賞這些細節,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套書,不如說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清單”。它不厭其煩地將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過光芒卻又常常被遺忘的個體,以他們最真實、最本我的形式——他們的筆墨——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我閤上書捲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字帖,而是一幅幅關於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麵貌的群像畫。他們或許在政治上有著不同的立場,在學術上有著不同的見解,但在麵對筆墨紙硯時,那種對“真”與“誠”的追求,卻有著驚人的一緻性。這種精神上的共鳴,是閱讀這本書最寶貴的收獲。它促使我們思考,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真正沉澱下來,寫齣屬於自己時代的“性情”。
評分說實話,我起初對民國時期的書法抱有一種“過渡期”的刻闆印象,覺得它可能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顯得有些遊移不定。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在繼承碑帖精髓的基礎上,融入個體對新思想、新生活的理解和錶達。那些看似隨性的點畫之間,蘊含著驚人的張力與生命力,既有魏晉的風流倜儻,又有宋人直抒胸臆的酣暢淋灕。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幾位不同流派大傢風格演變脈絡的梳理,那種跨越不同時期的作品對比,使得對他們藝術生涯的理解更為立體和全麵。對於想深入瞭解中國近現代書法史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它不僅展示瞭“寫瞭什麼”,更關鍵的是展示瞭“為什麼這樣寫”,這種深層解讀非常到位。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特質是其“可讀性”與“研究性”的完美平衡。對於普通愛好者,可以直接被那些遒勁或秀逸的字跡所吸引,感受到純粹的視覺愉悅;而對於專業研究者而言,那些細緻入微的考證和對時代背景的精準把握,提供瞭紮實的學術支撐。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精準捕捉到每一位文人書寫時那種難以言喻的“氣韻”。比如,對某位以文章聞名的學者,其筆法中流露齣的那種儒雅與內斂,與他在文章中展現的犀利形成瞭有趣的互文關係。這種將“人”與“筆”融為一體的敘事方式,讓枯燥的鑒賞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像是在聆聽一場跨越時空的個人獨白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