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碳化硅技术基本原理——生长、表征、器件和应用
作者: [日] 木本恒暢(Tsunenobu Kimoto)[美] 詹姆士 A. 库珀(Ja
市场价: 150.00
ISBN号: 9787111586807
版次: 1-1
出版日期:
页数: 499
字数: 649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原书作者简介
第1章 导论1
1.1 电子学的进展1
1.2 碳化硅的特性和简史3
1.2.1 早期历史3
1.2.2 SiC晶体生长的革新4
1.2.3 SiC功率器件的前景和展示5
1.3 本书提纲6 参考文献7
第2章 碳化硅的物理性质10
第3章 碳化硅晶体生长36
第4章 碳化硅外延生长70
第5章 碳化硅的缺陷及表征技术117
第6章 碳化硅器件工艺177
第7章 单极型和双极型功率二极管262
第8章 单极型功率开关器件286
第9章 双极型功率开关器件336
9.1 双极结型晶体管(BJT) 336
9.1.1 内部电流337
9.1.2 增益参数338
9.1.3 端电流340
9.1.4 电流-电压关系341
9.1.5 集电区中的大电流效应:饱和和准饱和343
9.1.6 基区中的大电流效应:Rittner效应347
9.1.7 集电区的大电流效应:二次击穿和基区扩散效应351
9.1.8 共发射极电流增益:温度特性353
9.1.9 共发射极电流增益:复合效应353
9.1.10 阻断电压355
9.2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356
9.2.1 电流-电压关系357
9.2.2 阻断电压367
9.2.3 开关特性368
9.2.4 器件参数的温度特性373
9.3 晶闸管375
9.3.1 正向导通模式377
9.3.2 正向阻断模式和触发381
9.3.3 开通过程386
9.3.4 dV/dt触发388
9.3.5 dI/dt的限制389
9.3.6 关断过程390
9.3.7 反向阻断模式397
参考文献397
第10章 功率器件的优化和比较398
第11章 碳化硅器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425
第12章 专用碳化硅器件及应用466
附录490
附录A 4H-SiC中的不完全杂质电离490
参考文献494
附录B 双曲函数的性质494
附录C 常见SiC多型体主要物理性质497
C.1 性质497
C.2 主要物理性质的温度和/或掺杂特性498
参考文献499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有关碳化硅材料、器件工艺、器件和应用方面的书籍,其主题包括碳化硅的物理特性、晶体和外延生长、电学和光学性能的表征、扩展缺陷和点缺陷,器件工艺、功率整流器和开关器件的设计理念,单/双极型器件的物理和特征、击穿现象、高频和高温器件,以及碳化硅器件的系统应用,涵盖了基本概念和新发展现状,并针对每个主题做深入的阐释,包括基本的物理特性、新的理解、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挑战。
老实说,市面上关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书籍不少,但大多要么过于偏重理论推导而脱离实际生产,要么就是浮于表面,对核心工艺的理解蜻蜓点水。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精准地把握住了“工程实践”与“基础科学”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在我看来,它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器件制造工艺”的细腻描绘。例如,在刻蚀步骤中,选择何种等离子体源,如何控制反应气体的配比以实现垂直度与均匀性的最佳平衡,书中都有详细的讨论,并且辅以实际的微观形貌对比图。这对于在晶圆厂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只能写一篇综述的“死知识”,而是能够立刻应用到下一轮工艺优化中的“活经验”。尤其是针对特定工艺步骤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部分,那种带着多年经验沉淀的“过来人”的忠告,比任何标准操作流程(SOP)都来得实在和有温度。
评分这本《碳化硅技术基本原理 生长 表征 器件和应用 碳化硅材料器件工艺器件应用书籍 碳化硅物理特性》的厚度足以让任何严肃的半导体工程师感到兴奋。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翻完了前几章,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来自“硅的未来”的详细蓝图。作者在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缺陷控制方面的论述,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每一个细节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衬底生长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平衡的描述,那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力,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耗费了无数实验员青春的晶圆缺陷控制难题。书里对不同生长方法(如升华法)的优缺点分析,那种带着实践经验的权衡取舍,远比那些只有理论公式堆砌的教材要实用得多。光是理解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温度梯度来减少位错密度,就足以让我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有足够的素材去优化我们实验室那台老旧的生长炉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为那些想在SiC领域深挖下去的人,铺设了一条坚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基础物理特性这一部分所展现出的广度与深度,它将宏观的能带结构与微观的化学键合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自洽且极具说服力的论述体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完美结合。它没有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描述上,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比如超宽禁带半导体(如AlGaN)与SiC的对比,以及在极端环境(如深空探测、核辐射环境)下的潜在优势。这种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把握,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限于当前,更具备了长期的参考意义。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书中提到的那些前沿概念,比如如何实现更高电压等级的器件设计,以及如何解决大尺寸晶圆制造中的均匀性挑战。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论点有力,很少出现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引入的空泛性讨论。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编纂的“行业白皮书”,为任何想在碳化硅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的研究人员或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读完此书,我对SiC技术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核心作用有了更深刻、更具建设性的认识。
评分初次接触碳化硅技术时,我总觉得它像是一座被浓雾笼罩的迷宫,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看似矛盾的实验现象。然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点亮了一盏清晰的指路明灯。它并没有一开始就将读者推向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器件结构图,而是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物理化学性质讲起。我特别喜欢它对“表征”这一环节的详尽论述,从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对界面结构的解析,到拉曼光谱对应力场的识别,每一个分析工具的使用背景、局限性以及如何解读其复杂信号,都被阐释得非常到位。这不仅仅是罗列技术,更像是在教导一种“科学思维”。读到关于功率器件的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设计台前,作者对沟道迁移率限制因素的分析,那种对工艺窗口的敏感性把握,让我对如何设计出高可靠性、低导通电阻的MOSFET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成功地架起了从基础物理到工程应用的桥梁,让那些原本看似孤立的知识点,在这个“SiC大家族”中找到了彼此的联系。
评分我是一个对材料科学背景要求较高的读者,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全面涵盖SiC从原子尺度到系统级应用的著作。这本书几乎填补了我的所有空白。它在介绍碳化硅的宽禁带特性时,那种对电子-空穴复合机制的深入探讨,远超出了本科教材的范畴。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对“应用”层面的覆盖也极为全面,从高频射频器件(RF Devices)到电动汽车中的主逆变器,作者似乎都在强调,不同的应用场景对材料和器件的性能指标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例如,在谈及高温工作环境下的可靠性时,书中对界面陷阱态密度(Dit)随温度变化的模型预测,以及如何通过钝化层设计来抑制其恶化,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也值得称赞,复杂的晶体结构图和器件剖面图都清晰易懂,这对于理解三维结构至关重要,大大降低了学习的认知负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