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理查德·泰勒作品,解讀如何做齣有關健康、財富與幸福的佳決策
書名:助推
定價:59.00元
作者:理查德塞勒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3
頁碼:358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4918
什麼事情我們做起來既耗時又費心?是做齣大大小小的決策。但是,我們往往深陷難以計數的偏見和非理性中,做齣荒謬的判斷。通過本書,你將瞭解什麼是助推,以及助推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智慧,做齣更明智的決策。這本書凝聚瞭塞勒和桑斯坦的研究成果,塞勒也不愧諾奬的肯定——“通過探究有限理性、社會偏好以及自我控製的缺失,他演示齣這些人類特性如何係統性地影響瞭個人決定以及市場結果”。
《助推》是一本關於行為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塞勒在這本書中,指齣政府需要用行為經濟學方麵的知識對政策進行優化設計,製作更便民的公共政策的工具,引導人們在教育、投資、衛生及環境保護等領域做齣讓人們更健康、更富有、更快樂的決策,對社會乃至全球都有助益的選擇。同時,該書關於助推的理論對全球的養老製度起到瞭深遠且積極的影響。
推薦序一/ III
推薦序二/ XIII
引 言 / 001
部分 社會人和經濟人 / 019
第1章 偏差和謬誤如何欺騙我們的眼睛? / 021
第2章 如何抵製誘惑? / 046
第3章 如何控製社會對我們的影響? / 062
第4章 我們何時需要助推? / 086
第5章 如何優化選擇體係? / 096
第二部分 錢 / 121
第6章 “明天儲蓄更多”計劃 / 123
第7章 幼稚的投資 / 140第8 章 信用市場 / 157
第9 章 社會保障私有化 / 172
第三部分 醫療健康 / 185
第10 章 “處方藥” / 187
第11 章 如何促進器官捐獻? / 206
第12 章 如何拯救我們的星球? / 215
第四部分 自由選擇 / 231
第13 章 我們該如何為孩子挑選學校? / 233
第14 章 如何現有醫療體係? / 242
第15 章 婚姻有沒有可能私人化? / 250
第五部分 支持還是反對? / 263
第16 章 歡迎來到助推的世界! / 265
第17 章 誰會反對助推? / 273
第18 章 助推:真正的第三條道路 / 291
後 記 / 295
緻 謝 / 301
注 釋 / 303
參考文獻 / 311
(美國)理查德·塞勒(Richard H.Thaler),生於1945 年,1974 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目前在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執教,任金融和行為科學及行為決策研究主任。此外,他還在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主持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工作。塞勒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社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學科。他被公認為行為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的先驅。
2015年,理查德·塞勒當選美國經濟學學會主席。
2017 年,因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理查德·塞勒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奬。
其主要著作還有《贏傢的詛咒》和《“錯誤”的行為》。
(美國)卡斯·桑斯坦(Cass R.Sunstein)曾任職於美國司法部、美國國會司法委員會和馬薩諸塞州法院。桑斯坦的研究領域包括政策管理、憲法、環境法、經濟法、行為經濟學等。他的各項研究成果已成為包括美國情報局在內的各類公共機構和企業的研究對象。著有《為什麼助推》《簡化》等。
行為經濟學的熱潮即將以席捲之勢來臨……丹·艾瑞裏所著的《怪誕行為學》和這本書的齣版充分顯露瞭它的熱度……這一次,經濟學傢們不再隻是關注理論本身,而是將新的智慧用於改進普通人的生活質量,幫助人們更多地做齣更好的選擇。
——《商業周刊》
後記
寫於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
如何用助推避免金融危機的噩夢再次發生?
本書第1版完稿於2007年夏,並於2008年2月齣版。本版寫於2008年夏,而本後記寫於2008年11月末,正值多事之鞦。美國剛剛選舉巴拉剋·奧巴馬為總統。奧巴馬睿智過人,幾乎全世界都在慶賀他當選美國總統。然而,承載著人們對他的殷切期待,奧巴馬總統將與其他國傢領導人一道麵對艱巨的挑戰。
我們的世界正麵臨經濟大蕭條以來嚴重的金融危機。可以說,很少有決策者或經濟學傢能夠預見這場危機的到來。在美國,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也承認,他沒有事先預見到這場危機的到來,在危機到來時隻有“目瞪口呆”。我們不禁要問,對人類自身行為的正確理解能否幫助我們解釋目前發生的一切,助推能否幫助我們避免此類噩夢再度發生?
總而言之,這場危機的根源可以從次級抵押貸款投資中找到答案。所謂次級抵押貸款,指的是嚮那些沒有資格享受市場利率的人發放的貸款。美國房價的激增態勢在2004 年便緩緩趨嚮停頓。2008 年年初,許多藉款者便齣現瞭違約行為,並麵臨抵押品贖迴權的喪失。結果,次級抵押貸款投資便成瞭一場災難。投資公司和抵押貸款公司的失敗引發瞭美國信貸市場流動性的嚴重降低並逐漸波及世界。反過來,流動性的降低使得股價大跌,造成瞭一係列其他形式的經濟危害(包括許多商業失敗),並使得全世界各國政府意識到,采取救市措施已迫在眉睫。
盡管這場危機令經濟界措手不及,但有些行為經濟學傢(以羅伯特·席勒為首)卻早已預見到這場危機。其實,有眼光的觀察傢們很早就發現,房地産價格存在泡沫,因為在1997—2006 年年間房價的增長幅度與曆史發展趨勢嚴重不相符。美國處於一種投機泡沫中,這一泡沫終注定要破滅。本書中所探討的社會人的三個特性能夠幫助我們解釋2008 年發生的這一切。這三個特性就是有限的理性、缺乏自我控製以及從眾效應。
有限的理性
我們已經強調,當情況變得復雜時,人們便會齣現錯誤。這使我們看到瞭金融危機中本應引起我們注意的一麵:在過去20 年時間裏,金融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復雜。不久前,多數的抵押貸款還僅僅是30 年期固定利率,人們也隻在乎能夠以低的月供還款。但是,目前的抵押貸款卻形式多樣,即便是這方麵的專傢,對不同形式的貸款也難以權衡齣利弊。還款初期較低的月供可能會誤導人們,從而使他們終不得不麵對高額的還款總額和高風險。
造成次級抵押貸款災難的關鍵原因是大量的藉款人並不理解他們的貸款條件。即便有人竭力要去讀懂這些條款,他們也會發現自己頭暈目眩,但抵押貸款經紀人卻一再嚮他們保證這一交易“穩賺不賠”。然而,相對於提供的投資者,藉款者的復雜程度就不值一提瞭。不久之前,抵押貸款全部由發放貸款的銀行所控製。而現在,這些抵押貸款被打包成撲朔迷離的産品,也就是所謂的證券化的抵押貸款,這是一種新型的、晦澀的衍生産品,比如記賬違約交換和流動性認沽期權(liquidity puts)等。
讀者很可能不知道什麼是流動性認沽期權,這很正常,因為即便是花旗銀行的高管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因此,公司終隻能遭受巨大損失,被迫接受數以韆億的納稅人的錢以自救。
實際上,花旗銀行的失敗從2007 年起就初露端倪瞭,這本應為華爾街及其他國際機構敲響警鍾,然而它們卻沒有看到這一點。公平地講,許多世界大的金融公司(不管現在是深陷睏境還是已經破産)的高層並沒有看到他們所發行或交易的復雜的新型證券存在著風險。
缺乏自我控製
經濟人不存在自我控製方麵的問題,因此經濟人的詞典中並沒有“誘惑”一詞。然而,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誘惑”的問題。每當有甜點送上門時,他們便立刻會忍不住多吃一點兒,終隻能落得一身肥肉。目前的危機就是由這種看上去難以抗拒的抵押貸款再融資(而不是償付抵押貸款)的誘惑而引起的。
不久前,購房人在獲得傳統抵押貸款後,隻會一門心思地在退休之前將其還清。當時,即便再融資能夠帶來好處,很多人也不會去關注它,原因是人們並不喜歡它。
然而,後來便齣現瞭抵押貸款經紀人,這些人使再融資變得輕而易舉。進入21 世紀,隨著利率的降低、房價的飆升、較低的誘惑利率以及積極活躍的抵押貸款經紀人的齣現,再融資(和第二抵押貸款)看上去就像是伊甸園裏的蘋果那樣誘人。然而,一旦房價下跌、利率上升,好日子便宣告結束瞭。
從眾效應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相信房地産價格會永遠上升?從曆史數據來看,房地産價格在1997—2004 年迅速飆升。在這段時間裏,許多人都認為,房價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漲,這成瞭他們堅定不移的信仰。但是很明顯,這一信仰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1960—1997 年房價是相對穩定的,從1997 年纔開始飆升。
正如席勒所指齣的,對房地産泡沫好的解釋與對20 世紀90 年代末的股市泡沫的解釋如齣一轍:在兩種情況下,人們都是被一種社會風傳的論調所影響。這會使人們産生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在他們購置房産和抵押貸款選擇方麵産生明顯的負麵結果。
2005 年,席勒和卡爾·卡斯對聖弗朗西斯科的購房者進行瞭調查。很多人都認為,在未來10 年時間內,房價每年會增長9 !另外,有1/3 的人認為,這一數字要遠遠超過9。他們的這一沒有根據的樂觀觀點來自兩個方麵:近幾年房價的明顯提高以及來自其他人的富有感染力的樂觀情緒。
當然,公眾的這些知識不僅來自道聽途說和他們所看到的瘋狂銷售,媒體也扮演瞭重要的角色。20 世紀90 年代末和21 世紀初,媒體大量報道說,目前房價正在快速上升(的確如此),並且價格將繼續不斷上揚(錯誤)。後,如果專傢也認可瞭這一“共識”,那麼即便是看上去再有風險甚至可能會使許多人麵臨災難的交易,也會令人難以拒絕。
認為閤理應對經濟危機便完全意味著要通過助推來解決的想法是愚蠢的。由於金融公司對全球經濟所造成影響的代價巨大,並且由於許多脆弱的工人和房屋擁有者麵臨著風險,加強監督和直接監管便成為當務之急。然而,對於未來,類似於助推的措施同樣應該成為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彆是掌權者需要采取措施幫助人們閤理麵對復雜的食物供給、抵擋誘惑,並且避免被社會影響所誤導。
關於復雜事物的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是追求簡單,比如隻允許標準的30 年固定利率抵押貸款。但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拒絕復雜性便意味著扼殺創新。更好的方法是提高透明度和公開度。掌權者可以通過嚮所有相關方施壓的方法降低未來失敗的可能,從而使得人們對復雜産品的風險有更清醒的認識。
讓我們來迴憶一下本書中提齣的RECAP。對於抵押貸款,現有的公開資料應當附帶可機讀資料,這能夠使得第三方網站解讀並消化這些條款的詳細細節。對投資銀行業務和對衝基金來講,強製性的透明度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即便執行官意識不到公司所麵臨的風險,投資者也將對問題進行分析。
政府和市場應當全力閤作,共同抵製誘惑。我們希望藉款者存下一些積蓄,從而更具備買房的資格。具備良知的貸款者可以使用助推幫助人們擺脫再融資的睏擾,比如建議對再融資條款進行簡化。如果有可能的話,私人和公共機構也可以盡力引入一種舊的社會風尚,即盡早歸還抵押貸款,而不是越晚越好,甚至等到人們退休以後。
對於避免從眾效應可能帶來的破壞性,信息的通暢也是一個重要的做法。即便你認識的所有人都說某傢飯店的菜有多麼美味,你已有的認知也可能會阻止你去那裏吃飯,因為你對那裏的菜並不感興趣。(同理,如果2003 年所有人都告訴你應當去購置房産,你也有可能拒絕,因為你看過相關的統計數字。)決策者應當在幫助消費者看到各類投資中存在的風險方麵狠下功夫。法學伊麗莎白·瓦倫認為,美國應當設立一個金融産品委員會,其目標之一便應當是通過建立大型統計數據庫和及時發布風險和趨勢信息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很難說目前美國或其他國傢的政府是否應當創立一種新的官僚係統,但是現在的政府機構應當全力地盡到信息公開的義務。我們可以參考一下超市中食品的營養標簽。實際上,大多數人並不去看這些標簽,但總有人會去看,這些標簽的存在便足以使得市場更好地運轉下去。
為瞭嚮有限的理性、誘惑和從眾效應發起挑戰,我們甚至可以考慮啓用簡單易行的默認條件來控製抵押貸款及其他一些金融工具,除非消費者明確錶明其傾嚮於選擇其他的選項。我們推薦的方法應當是自願和針對個人的。至少,對多數藉款人來講,一個“好的慣例”標準的齣颱會達到下麵的效果:對於情況像你一樣的人來講,這就是我們所推薦的方案。對於那些想偏離默認做法並且甘願冒更大風險的人來講,我們也應當給他們提供相關的信息,並提醒他們慎重決策。我們也可以考慮使用一種類似於助推的乾預方式,比如建立一套默認條件係統。相比那些強製措施和禁令,這種乾預效果要好得多。
貪婪與腐敗助長瞭這次危機,且人性的固有弱點起到瞭關鍵的作用。如果隻是一味地譴責人性的貪婪和腐敗,而不去進行自我反思並理解有限的理性、缺乏自我控製和從眾效應所帶來的潛在危害,那麼我們將永遠無法避免未來再次齣現危機。
| ||||||||||||||||||||||||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日常選擇的書,充滿瞭驚喜和啓發。作者將深奧的經濟學理論,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和實驗,變得觸手可及。特彆是在“決策錯誤”的分析上,我感到豁然開朗。書中可能詳細闡述瞭各種“認知偏差”,例如“錨定效應”、“確認偏差”等,以及它們如何在不經意間誤導我們的判斷。我曾經因為固守舊有的觀念,而錯失瞭很多機會,現在我意識到,這可能是由於我的“選擇架構”讓我更傾嚮於尋找支持我現有想法的信息,而忽略瞭反麵的證據。這本書讓我開始警惕那些看似無傷大雅的“助推”,它們可能是隱藏的陷阱,讓我們一步步走嚮並不理想的結果。我希望書中能提供更多的“反助推”策略,幫助我們識彆並規避那些讓我們做齣錯誤決策的因素,從而成為更清醒、更有智慧的決策者。這本書不僅讓我思考如何“被助推”,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如何“不被錯誤地助推”。
評分《助推》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幸福”的理解有瞭一個質的飛躍。我一直以為幸福是一種純粹的主觀感受,難以捕捉和量化,但作者卻將其與行為經濟學緊密聯係起來,揭示瞭許多影響我們幸福感的“隱形力量”。書中可能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助推”來培養積極心態,比如,鼓勵人們去記錄感恩的事情,或者設計一種能方便人們與親友互動的社交平颱。對於“幸福”這一概念,我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纔能真正實現持久的快樂。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種科學的方法論。它讓我明白,我們對於幸福的感知,同樣受到選擇架構的影響。例如,在一個便利的社會中,如何鼓勵人們去投入時間參與社區活動,或者去幫助他人?這些“助推”策略,雖然看似簡單,卻可能對我們的幸福感産生深遠的影響。我開始期待書中能提供更多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有利於個人和社會整體幸福感的“選擇環境”的建議。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所謂的“理性”決策,在很多時候是如此脆弱和容易受到環境影響。作者通過生動有趣的案例,將“助推”這一概念解釋得通俗易懂。它不是強製,也不是說教,而是通過改變選擇的呈現方式,溫和地引導人們走嚮更好的結果。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於“健康”決策的探討。比如,在自助餐廳裏,如何擺放食物的位置,纔能讓人們不自覺地選擇蔬菜沙拉而不是炸雞?在超市裏,又有哪些“助推”手段,能鼓勵消費者購買更健康的零食?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卻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一生的健康狀況。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不那麼健康的習慣,其實是被某種“反嚮助推”所塑造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完全由自己掌控,而是身處在一個由他人(或者社會)設計的“選擇架構”中。理解瞭這個架構,我們就能更好地識彆其中的陷阱,並主動去構建更有利於自己的“助推”環境。它讓我對未來的健康管理充滿信心,因為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而這種改變,並不需要付齣巨大的痛苦或犧牲,隻需要一點點策略和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新版 助推 理查德泰勒 塞勒 2017諾貝爾經濟學奬》已經足夠吸引人,但作為一名對行為經濟學和決策科學感興趣的讀者,我最期待的是它能深入探討“助推”理論在健康、財富和幸福決策中的實際應用。我很好奇,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巧妙地設計選擇架構,引導人們做齣更健康、更明智的財務規劃,以及提升整體幸福感。比如,在健康領域,是否能通過一些小小的“助推”,讓人們更傾嚮於選擇健康的食物,或者更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在財富管理方麵,它會揭示哪些“助推”策略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儲蓄,做齣更理性的投資決策,避免衝動消費?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這本書又會為我們提供哪些基於行為科學的見解,讓我們能更有意識地去培養積極心態,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或者更有效地管理壓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大量鮮活的案例和詳實的實驗數據,來佐證這些理論的有效性,並且指導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社會政策層麵,去實踐這些“助推”理念,最終實現個人和社會整體的福祉提升。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提供 actionable insights,讓普通讀者也能從中受益,成為自己生活中的“助推者”。
評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非理性”的窗口,讓我明白,我們大腦的決策過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受製於許多“認知偏差”。作者以諾貝爾奬得主的身份,用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幽默的筆調,剖析瞭人們在財富決策中常見的誤區。我尤其對其在“財富”方麵的“助推”應用感到興趣盎然。比如,如何設計一個能自動儲蓄的係統,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積纍財富?或者,在麵對投資選擇時,如何避免“損失厭惡”的情緒影響,做齣更長遠的規劃?書中可能提到的“默認選項”的力量,以及“社會規範”如何影響我們的消費行為,都讓我深思。我曾經因為一時的衝動消費而後悔不已,現在我意識到,這並非完全是我的意誌薄弱,而是我可能身處一個不利於理性財務決策的環境中。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周圍的“選擇架構”,並思考如何從中“抽身”或者“改造”,以實現更健康的財務未來。它讓我不再感到無助,而是看到瞭通過調整環境來影響自己決策的希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