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定价:39.80元
作者:汪兆骞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143437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民国大师们分化与交锋时期的历史真相
★《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入选《作家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作家叶辛、何建明、张抗抗、梁晓声、王跃文、余世存、岳南,文化学者叶廷芳、张颐武、孙郁、解玺璋、李建军倾情推荐!
★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央广、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晚报、、新浪等全国百余家媒体广泛报道。
1.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系作者汪兆骞继《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之后又一力作。作者凭借翔实的史实与依据,以清丽优美的文笔进行客观公正的讲述与剖析,写就了一部由大师集体演绎的1927年至1930年的文化断代史。
2.作者汪兆骞是文学界、出版界的老前辈,他的“朋友圈”全都是文学名家和文化精英,可以说是辐射了中国的当代文坛。汪老先生经手孵化的名作,大多让人如雷贯耳;汪兆骞做过嫁衣的作家尤其是文学大家,几乎占据了中国当代文坛的半壁江山。更可敬的是,汪兆骞是一位秉持道义与良知的知识分子型作家。可想而知,由汪兆骞以客观公正的史家视角讲述的民国时代的文坛,在剖析人物的性格与人格方面,自然是游刃有余,功力深厚。
3.《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主要讲述了蔡元培、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叶圣陶、柔石、胡适、沈从文、林语堂、郁达夫、梁实秋、包天笑、周瘦鹃、蒋光赤、胡也频等在文化战场上的分化与交锋。时中国政局发生巨变,国共两党合作分裂后的斗争也更加激烈和严酷。一众作家会聚上海,文化中心暂由北京转到上海。创造社、太阳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唯美颓废派,旗帜鲜明,纷争不休。八方豪杰,“封建余孽”“革命战士”“同路人”纷纷亮相,演绎出民国文化思想界的恩怨情仇。
4.历史人物在某一历史节点上的一些表现,往往非常复杂,它必然与时代宏观大背景息息相关,也与其性格和个人当时的微观处境紧密相连。《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实事求是地撰写历史,披露真相,还原历史,刻画大文知识分子在大环境中呈现出来的多种文化品格,彰显人性的光辉与卑微。内容提要
民国大师们分化与交锋时期的历史真相
★《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入选《作家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作家叶辛、何建明、张抗抗、梁晓声、王跃文、余世存、岳南,文化学者叶廷芳、张颐武、孙郁、解玺璋、李建军倾情推荐!
★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央广、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晚报、、新浪等全国百余家媒体广泛报道。
本书系民国清流大师们的集体传记系列之二。
本书沿袭《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的风格,承接*部的历史阶段(1917年至1927年),呈现出民国十六年至民国十九年(1927年至1930年)文化主战场的“战国”景观。
时值政局巨变,国共两党合作破裂,政治斗争激烈而严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举起大旗的文化主将们出现严重的分化,蔡元培、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叶圣陶、柔石、胡适、沈从文、林语堂、郁达夫、梁实秋、包天笑、周瘦鹃等纷纷来到上海,一时间,民国文化思想界风起云涌,各文化流派旗帜鲜明,针锋相对,演绎出文化界的交锋论战与恩怨情仇。
作者不囿于故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客观真实地反映文化中心转向上海的这一时期,民国大师们分化与交锋的历史真相。那些特立独行的民国文化大师,用自己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铸就了民国文化史上的又一段。
目录
章 民国十六年(1927) / 001
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先后来到被鲜血染红的上海
蔡元培偶陷人生歧路 / 005
被误读的“鸳鸯蝴蝶派”包天笑、周瘦鹃 / 011
西游东望十个月后,胡适回到上海/ 023
鲁迅与周建人都携情人同居景云里/ 031
第二章 民国十七年(1928) / 037
自由主义作家与国民党争自由,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联合与林语堂论争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激烈论争/ 041
被文学史遗忘的张静庐与《革命外史》/ 047
茅盾创作小说《蚀》 / 053
蔚为大观的武侠小说及侦探小说 / 058
“厌世家”叶圣陶长篇小说《倪焕之》,茅盾誉之“扛鼎”之作 / 064
戴望舒的《雨巷》,给五光十色的上海文坛带来别样风景 / 070
巴金部中篇《灭亡》,经叶圣陶之手刊发在《小说月报》上 / 074
沈从文评价施蛰存小说,是“一首清丽明畅的诗” / 079
林语堂与鲁迅时密时疏,不外乎精神胜利法之法门 / 085
私人语境中的鲁迅,“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 099
第三章 民国十八年(1929)/ 107
《新月》和胡适掀起人权运动是该年的主旋律
胡适、《新月》与悲壮风采的人权运动 / 111
林语堂与平社及胡适交好有年 / 121
到上海谋求发展的沈从文 / 128
留下斑驳多彩身影的田汉 / 137
张资平、叶灵凤、曾虚白、邵洵美与唯美颓废倾向的小说 / 144
传统保守的梁实秋与颓唐的郁达夫 / 155
徐志摩轻盈、潇洒的诗和复杂的感情世界 / 163
第四章 民国十九年(1930)/ 171
新月派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瞿秋白与鲁迅的友谊 / 175
蒋光赤想给中国革命留一个证据 / 183
“左联五烈士” / 189
冯雪峰是党联系鲁迅的桥梁 / 199
鲁迅与曹聚仁 / 210
鲁迅、伊罗生与《草鞋脚》 / 220
在左联和国民党的声讨中,胡适拂袖作别上海 / 229
丁玲是左联令人瞩望的作家 / 236
蔡元培是高遏行云的文化巨人 / 243作者介绍
汪兆骞
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轻与相重》,深受读者好评。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加上民国时期特有的字体和排版,瞬间就把人拉回那个动荡却又充满魅力的年代。我一直对民国史,特别是那个知识分子群体,有着浓厚的兴趣。感觉那个时代,好像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某种使命感,又充满了个人理想与时代洪流的碰撞。我特别好奇,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们,他们是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又如何为自己的学术和信念而奋斗的?他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朋友圈,他们的学术争鸣,甚至他们个人的情感纠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这本书的名字《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恰恰点出了这个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清流”这个词在那个时代有着怎样的具体含义,是否是对那些坚持独立精神和道德操守的知识分子的赞誉,还是另有深意?而“战国时代”的比喻,则让我联想到那个时期思想的活跃,学术的碰撞,以及个人在时代大潮中的挣扎与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民国,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在这种“战国”般的环境中,塑造自己的思想,影响当时的社会,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作为一个对民国时期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标题中的“清流”二字,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群在浊流之中依然保持着纯净和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脊梁。而“战国时代”的比喻,则让我联想到那个时期思想的活跃、学术的繁荣,以及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大师们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自己的学术理念,又是如何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我特别想了解,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是如何进行的,是否有过激烈的辩论,又是否有惺惺相惜的知音?这本书如果能展现出大师们在学术上的“战国”纷争,比如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又是如何通过思想的交锋来推动学术进步的,那将非常有价值。同时,我也期待能够看到大师们在个人生活方面的描写,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生活,甚至是他们的烦恼和困惑,这些细节都能让这个历史人物更加鲜活,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让我感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实的批判性。我一直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而民国时期,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特殊且重要的阶段。那个时期,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思想层出不穷,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特别好奇,“清流”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是如何被定义的,它是否代表着一种超越政治立场、坚持学术独立和人文关怀的精神?而“战国时代”的比喻,更是勾起了我对那个时期思想爆炸的想象。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师们,他们是如何在思想的百家争鸣中,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又是如何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影响时代进程的。我对他们之间的学术争论、思想碰撞,甚至可能存在的学术恩怨都充满好奇。我希望作者能够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大师们在“战国”般的学术环境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守护自己的学术理想,如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担当,那将是莫大的收获。
评分读完一本关于民国大师的书,总是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怅惘。感动于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能守护内心的光明和对真理的追求。怅惘于那个时代逝去,那些大师们所代表的文化和风骨,在当下的社会中是否还能找寻?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学术上有着卓越成就,同时又保持着清醒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如何看待国家命运,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立场?这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似乎正是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些大师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或许,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些细微的描写,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温度,理解他们选择的艰难。我对“战国时代”这个比喻很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描绘出一种激烈的学术辩论、思想交锋,甚至是学术派别之间的明争暗斗?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一幅非常生动且充满戏剧性的画面,能让我们看到思想是如何在这种碰撞中孕育、成长,并最终形成各自的学术体系。
评分我对民国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景仰。他们身上有一种难得的纯粹和执着,对学术的热爱,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那种特有的儒雅气质,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本书《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的名字,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清流”二字,让人联想到一股独立于世俗纷扰的纯净力量,而“战国时代”,则暗示了那个时期思想的激荡和学术的争鸣。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清流”群体的,他们是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和道德操守的?“战国时代”的比喻,又是否意味着作者会着重描写不同学术派别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大师们的宏观介绍,更希望能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他们如何与当时的时政进行互动。比如,他们是否会为了某个学术观点而争论不休?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开展研究?他们的个人生活又会受到怎样的时代影响?这些具体而微的描写,才能让我们真正地走进那个时代,理解那些大师们所经历的“战国”岁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