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书号:9787214012708
定价:35.00
作者/编者: (美)杜赞奇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本书先后荣获1989年度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及1990年度的“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
一反流行观点“国家政权的衰弱是发生革命的前提条件……”,提出“国家政权内卷化”概念,认为国家政权在某些方面的加强亦会导致自身的腐败和革命的发生,深刻地揭示了晚清民国时期现代化努力失败乃至崩溃的原因。
本书提出的“权力的文化网络”中文化与权力的研究比较接近后现代思想,在学术上意义重大。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揭示的意义在于:国家的政制体制由“赢利型经纪”过渡到“保护型经纪”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前路漫长艰难,然而,无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这个势头都不可逆转。*关键的是,“通过在政权与社会各部分、各阶层的上层分子建立一种互利的关系以使自身得到再生。”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是印裔美籍学者杜赞奇通过对资料: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所编《中国惯行调查报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查材料,以及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的研究,以个案的方式对华北六个村庄进行详尽的分析,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1900—1942年华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图景。作者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经纪”等概念,详细地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婚姻圈、经纪人、庙会组织、宗教、神话及象征性资源等)深入乡村社会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又是如何作出回应的。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早年就学于印度和美国,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
另有专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编者的话
中文版序
前言
*章 权力的文化网络
di二章 清末乡村社会中的经纪统治
di三章 华北地方政权的现代化建设
di四章 宗族与乡村政治结构
di五章 乡村社会中的宗教、权力及公务
di六章 乡村政权结构及其*
di七章 国家与乡村社会的重组
di八章 国家政权的现代化与地方领导
结论
后记 社会史研究方法浅议
引用书刊目录
这本【中法图】正版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美)杜赞奇 江苏人民出版社 的书,我之前听朋友推荐过,但一直没来得及细读。最近终于有时间翻开它,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仅仅关注宏观的国家层面,而是将目光深入到1900-1942年间华北的农村地区。作者杜赞奇用非常细致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文化”和“权力”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书中对于宗族、宗教、地方精英以及民间信仰的分析,都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不能脱离其基层社会的实际情况。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实则承载着深刻的历史信息。作者的学术功底可见一斑,参考文献的详实也让我对研究的严谨性充满信心。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需要读者一定的耐心和思考,但其带来的启发是巨大的,它重新构建了我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认知框架,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度和深度。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研究中的“微观史”和“社会史”领域情有独钟,因为它们能够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肌理,看到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普通人。这本【中法图】正版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美)杜赞奇 江苏人民出版社,正是这样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杜赞奇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我们带回到20世纪初叶的华北农村,深入探究文化、权力与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这本书最让我着迷之处,在于它对“国家”概念的理解并非局限于政府机构,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被构建和协商的过程。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农村社会,以及这些渗透是如何受到当地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以及地方精英的影响。他对于“文化”的界定也十分宽泛,涵盖了从宗教信仰到民间习俗,再到家庭伦理等方方面面。这些文化元素,并非与政治权力隔离,而是与权力紧密相连,成为塑造社会秩序和农民行为的重要力量。书中大量的案例和史实,都让我感受到作者研究的深入和严谨。他所描绘的华北农村,是一个充满活力、矛盾和变迁的社会,而非静止不变的传统图景。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认知,也让我对“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拿到这本【中法图】正版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美)杜赞奇 江苏人民出版社 的书,我首先被其扎实的学术基调所吸引。杜赞奇教授的研究,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华北农村这个重要的社会舞台,通过对文化与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中国农村面貌。这本书之所以让我觉得特别有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宏大叙事,深入到基层社会的微观层面。作者并没有仅仅满足于描述国家制度的建立或废除,而是关注这些制度如何被地方社会所理解、接纳、规避或改造。他对于农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信仰体系、他们如何与地方精英互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国家权力的运作,都有着非常细致的描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权力”概念的拓展性理解,它不仅仅是指国家机器的强制力,更包括了地方精英的威望、宗族组织的凝聚力、以及文化观念的引导作用。这些多元的权力形态,共同塑造了华北农村的社会现实。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富有逻辑,但同时又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情与理解,让我能够站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更加连贯和深入的认识。
评分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我一直有一种特别的偏好,那就是深入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与宏观历史进程之间的联系。这本【中法图】正版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美)杜赞奇 江苏人民出版社,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杜赞奇教授的研究,将我们带回到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个在历史洪流中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时代。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文化”和“权力”这两条主线是如何在基层社会交织在一起,并深刻影响着国家建设和农民生活的。作者对地方精英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作用的分析,让我眼前一亮。这些地方精英,无论是传统的乡绅,还是新兴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国家政策的落地、社会秩序的维持,乃至基层意识形态的塑造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农民的抗争与适应的描绘,也展现了底层人民的智慧与韧性。他们并非被动的承受者,而是在既有的文化和权力结构下,积极地寻找生存之道。这本书的史料运用非常丰富,引用的细节也充满了说服力,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中国农村历史的深厚情感和专业造诣。它提供了一个更加细致、更加立体的历史视角,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揭示社会肌理的作品。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中法图】正版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美)杜赞奇 江苏人民出版社 时,就被它的主题吸引了。杜赞奇教授的研究,是将目光聚焦在华北农村这一特定区域,从1900年到1942年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这三十多年的时间,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统治,以及抗日战争的爆发,无疑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讲述政治事件的更迭,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国家权力延伸和收缩的过程中,农村社会如何保持其韧性,又如何被重塑。我对书中关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权力互动的分析印象特别深刻。作者并非将国家描绘成一个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实体,而是强调了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实践中,如何受到地方文化、社会组织以及个体行为的影响。反之,国家政策的推行,又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的文化景观和权力格局。这种双向互动的视角,是我在其他许多同类书籍中鲜少看到的。这本书的语言严谨而不失可读性,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不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社会变迁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