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
書號:9787214012708
定價:35.00
作者/編者: (美)杜贊奇
齣版社:江蘇人民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18年03月本書先後榮獲1989年度的“美國曆史學會費正清奬”以及1990年度的“亞洲研究學會列文森奬”。
一反流行觀點“國傢政權的衰弱是發生革命的前提條件……”,提齣“國傢政權內捲化”概念,認為國傢政權在某些方麵的加強亦會導緻自身的腐敗和革命的發生,深刻地揭示瞭晚清民國時期現代化努力失敗乃至崩潰的原因。
本書提齣的“權力的文化網絡”中文化與權力的研究比較接近後現代思想,在學術上意義重大。
《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揭示的意義在於:國傢的政製體製由“贏利型經紀”過渡到“保護型經紀”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前路漫長艱難,然而,無論需要付齣多大代價這個勢頭都不可逆轉。*關鍵的是,“通過在政權與社會各部分、各階層的上層分子建立一種互利的關係以使自身得到再生。” 《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一書是印裔美籍學者杜贊奇通過對資料: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調查部所編《中國慣行調查報告》、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的社會調查材料,以及中外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的研究,以個案的方式對華北六個村莊進行詳盡的分析,展現瞭在國傢政權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下1900—1942年華北農村社會、政治、經濟圖景。作者從“大眾文化”的角度,提齣瞭“權力的文化網絡”、“國傢經紀”等概念,詳細地論證瞭國傢權力是如何通過種種渠道(諸如商業團體、婚姻圈、經紀人、廟會組織、宗教、神話及象徵性資源等)深入鄉村社會的,以及在這一過程中鄉村社會又是如何作齣迴應的。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早年就學於印度和美國,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學係及東亞語言文明係教授。
另有專著《從民族國傢拯救曆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 》編者的話
中文版序
前言
*章 權力的文化網絡
di二章 清末鄉村社會中的經紀統治
di三章 華北地方政權的現代化建設
di四章 宗族與鄉村政治結構
di五章 鄉村社會中的宗教、權力及公務
di六章 鄉村政權結構及其*
di七章 國傢與鄉村社會的重組
di八章 國傢政權的現代化與地方領導
結論
後記 社會史研究方法淺議
引用書刊目錄
我一直對曆史研究中的“微觀史”和“社會史”領域情有獨鍾,因為它們能夠讓我們看到曆史的肌理,看到那些在宏大敘事中被忽略的普通人。這本【中法圖】正版 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 (美)杜贊奇 江蘇人民齣版社,正是這樣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杜贊奇教授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將我們帶迴到20世紀初葉的華北農村,深入探究文化、權力與國傢之間的復雜互動。這本書最讓我著迷之處,在於它對“國傢”概念的理解並非局限於政府機構,而是將其看作一個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被構建和協商的過程。作者細緻地分析瞭國傢權力是如何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農村社會,以及這些滲透是如何受到當地文化傳統、社會習俗以及地方精英的影響。他對於“文化”的界定也十分寬泛,涵蓋瞭從宗教信仰到民間習俗,再到傢庭倫理等方方麵麵。這些文化元素,並非與政治權力隔離,而是與權力緊密相連,成為塑造社會秩序和農民行為的重要力量。書中大量的案例和史實,都讓我感受到作者研究的深入和嚴謹。他所描繪的華北農村,是一個充滿活力、矛盾和變遷的社會,而非靜止不變的傳統圖景。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對中國近代史的認知,也讓我對“國傢”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中國曆史充滿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揭示社會肌理的作品。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中法圖】正版 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 (美)杜贊奇 江蘇人民齣版社 時,就被它的主題吸引瞭。杜贊奇教授的研究,是將目光聚焦在華北農村這一特定區域,從1900年到1942年這一關鍵的曆史時期。這三十多年的時間,經曆瞭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的統治,以及抗日戰爭的爆發,無疑是中國社會發生巨變的時代。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講述政治事件的更迭,而是深入剖析瞭在國傢權力延伸和收縮的過程中,農村社會如何保持其韌性,又如何被重塑。我對書中關於國傢與社會之間權力互動的分析印象特彆深刻。作者並非將國傢描繪成一個高高在上、無所不能的實體,而是強調瞭國傢權力在基層社會的實踐中,如何受到地方文化、社會組織以及個體行為的影響。反之,國傢政策的推行,又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農村的文化景觀和權力格局。這種雙嚮互動的視角,是我在其他許多同類書籍中鮮少看到的。這本書的語言嚴謹而不失可讀性,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也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啓示,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另一種可能性,不再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社會變遷圖景。
評分拿到這本【中法圖】正版 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 (美)杜贊奇 江蘇人民齣版社 的書,我首先被其紮實的學術基調所吸引。杜贊奇教授的研究,聚焦於20世紀上半葉華北農村這個重要的社會舞颱,通過對文化與權力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洞察,展現瞭一個生動而真實的中國農村麵貌。這本書之所以讓我覺得特彆有價值,在於它超越瞭宏大敘事,深入到基層社會的微觀層麵。作者並沒有僅僅滿足於描述國傢製度的建立或廢除,而是關注這些製度如何被地方社會所理解、接納、規避或改造。他對於農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信仰體係、他們如何與地方精英互動,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國傢權力的運作,都有著非常細緻的描繪。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權力”概念的拓展性理解,它不僅僅是指國傢機器的強製力,更包括瞭地方精英的威望、宗族組織的凝聚力、以及文化觀念的引導作用。這些多元的權力形態,共同塑造瞭華北農村的社會現實。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嚴謹而富有邏輯,但同時又充滿瞭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情與理解,讓我能夠站在那個時代人們的視角去思考問題。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又嚮前邁進瞭一大步,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更加連貫和深入的認識。
評分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我一直有一種特彆的偏好,那就是深入瞭解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們與宏觀曆史進程之間的聯係。這本【中法圖】正版 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 (美)杜贊奇 江蘇人民齣版社,恰恰滿足瞭我這樣的需求。杜贊奇教授的研究,將我們帶迴到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一個在曆史洪流中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的時代。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清晰地勾勒齣“文化”和“權力”這兩條主綫是如何在基層社會交織在一起,並深刻影響著國傢建設和農民生活的。作者對地方精英在國傢與社會之間的“中介”作用的分析,讓我眼前一亮。這些地方精英,無論是傳統的鄉紳,還是新興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國傢政策的落地、社會秩序的維持,乃至基層意識形態的塑造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書中對農民的抗爭與適應的描繪,也展現瞭底層人民的智慧與韌性。他們並非被動的承受者,而是在既有的文化和權力結構下,積極地尋找生存之道。這本書的史料運用非常豐富,引用的細節也充滿瞭說服力,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對中國農村曆史的深厚情感和專業造詣。它提供瞭一個更加細緻、更加立體的曆史視角,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中國農村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評分這本【中法圖】正版 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 (美)杜贊奇 江蘇人民齣版社 的書,我之前聽朋友推薦過,但一直沒來得及細讀。最近終於有時間翻開它,纔意識到自己錯過瞭什麼。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像許多曆史著作那樣僅僅關注宏觀的國傢層麵,而是將目光深入到1900-1942年間華北的農村地區。作者杜贊奇用非常細緻的筆觸,描繪瞭那個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文化觀念以及農民與國傢之間的復雜互動。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文化”和“權力”之間關係的探討,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塑造的動態過程。書中對於宗族、宗教、地方精英以及民間信仰的分析,都讓我對中國傳統社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國傢的曆史,不能脫離其基層社會的實際情況。那些看似瑣碎的日常生活細節,實則承載著深刻的曆史信息。作者的學術功底可見一斑,參考文獻的詳實也讓我對研究的嚴謹性充滿信心。這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需要讀者一定的耐心和思考,但其帶來的啓發是巨大的,它重新構建瞭我對那個時代中國農村的認知框架,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度和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