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辨证脉学心得(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精)》所论述的专病,包括高血压、发热、肝风、咳嗽、头痛、不寐、汗症、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本书以“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学术思想贯彻其中,尤其突出三点:1、精审病机:SHOU分虚实,精细探讨,必以规矩;二、平脉辨证:以脉解舌,以脉解症;三、给邪出路:热则发之,寒则散之;其中,本书在论述治疗常见专病的过程中,尤其突出TI现了“以脉诊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的具体方*,“平脉辨证,以脉解舌,以脉解症”,脉诊占全部诊断的比重高达50-90%。尤其对1些疑难久治不愈的病人,常能另辟蹊径,取得较好疗效。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教育者、研究者、中医医学生阅读。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了解到它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的神奇之处后,更是着迷。这本书我读了有一阵子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脉象的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描述,而是深入到脉象背后所反映的生理病理变化。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各种脉象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在不同疾病阶段的表现。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洪脉”的阐述,就非常细致。它不仅仅说洪脉是“来盛去盛”,还结合了临床上常见的热证,解释了为何阳热亢盛会导致脉搏充盈而洪大。更棒的是,作者还对比了不同程度的洪脉,比如“实大”和“虚大”,并阐述了它们在病情性质上的差异。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让我对脉象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是什么”,而是能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以及“有什么意义”。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脉学史的研究,虽然篇幅不长,但却为我们展现了脉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这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这种体验是非常独特的。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中医脉学一直感到“看得懂,但用不上”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良药。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脉象形态入手,比如“沉迟”和“浮数”等,然后通过大量生动的临床案例,将这些抽象的脉象形象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数脉”时,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数脉主热”,而是进一步区分了“数脉”的快慢程度,以及它可能出现的不同病机。比如,他提到数脉如果非常急促,可能提示的是热入营血,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他还结合了一个失眠的病例,病人的脉象数而有力,作者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心火亢盛,扰动神明所致,然后据此开出了清心泻火的方剂。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的处理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诊室,亲眼看到医生如何通过脉象来诊断病情,又如何根据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这种学习体验,远比单纯阅读教科书来得深刻和有效,我感觉自己对如何运用脉学来辅助临床,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信心。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读物,我最近刚翻完,虽然它的书名里提到了“脉学”,但吸引我的倒不是那些艰深的理论,而是作者那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书里用了大量的病例来解释脉象,这点我特别喜欢。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中医理论,尤其是像脉学这样抽象的知识,总是觉得难以捉摸,脱离实际。但这本书不一样,它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把脉象和疾病的联系讲得明明白白。比如,书中提到一个病人,脉象濡细,患者自述体倦乏力,胃口不佳,作者就循循善诱地解释为什么濡细脉会出现在这样的病人身上,以及如何根据这个脉象来调整方药。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学习方式,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这个初学者也仿佛窥见了脉学的一角天地。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举例时,并没有回避那些看似复杂的病情,反而能从中提炼出脉象的核心特点,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脉象来抓住病机的关键。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看”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再仅仅是死记硬背那些脉象的描述,而是能够将其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这对我将来在实践中应用脉学知识,无疑有着巨大的启发作用。
评分说实话,当初是被这本书的装帧吸引,封面设计得很古朴典雅,但当我真正翻开阅读后,才发现内容更是引人入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细腻,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娓娓道来,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讲得生动有趣。特别是它对“浮脉”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提到,浮脉主表证,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详细地分析了浮脉在风寒、风热、痰饮等不同病证中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通过脉象的兼夹来进一步辨别病因。他举了一个风寒感冒的例子,病人脉浮而紧,作者就解释了这种脉象是如何反映了卫阳被寒邪所遏,津液不宣。然后又接着讲,如果脉浮而数,则可能是风热证,因为热邪侵袭,津液被耗伤,脉搏自然就快了。这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在理解上感到非常清晰,也更能体会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听一位老师傅讲课,他不仅告诉你“怎么做”,还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教学模式,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方法。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医学的精髓在于其“道”的层面,也就是那些不易用言语完全表达的经验和体会。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作者多年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书中有很多关于“寸口脉法”的讨论,作者对不同部位脉象的细微变化,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不同脏腑功能状态,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些年轻人脉象弦滑,常常以为是肝胆湿热,但作者提醒要注意区分,有些弦脉可能是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致,而滑脉也可能只是因为思虑过度,痰湿内生。他强调,辨证不能仅仅依靠一个脉象,而要结合整体情况,甚至包括病人的神色、舌象等等,进行综合分析。这种“不拘泥于一法,不流于一象”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去观察、去体会,才能真正领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中医,更像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与生命对话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