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正版书籍,包含(新书、二手旧书),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地球生命的历程
定价:118.00元
作者:【英】理查德·穆迪(Richard Moody)【俄】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154118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的地球是如此美丽和迷人,这里不仅有壮丽的地貌景观,更有奇妙的生物世界,这里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我们在一些百科全书中已初步领略了其中的一些奇妙片段,但我们心中的疑问也会更多。地球何以适合生命繁衍?如此庞大的生物世界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化为今天的模样?关于生命的起源与发展,是臆测还是有严谨的科学证据?地球上曾经生活过哪些动物?地球的面貌经历过哪些沧桑巨变?在这本书中,4位当今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将为我们系统介绍这段漫长的历史,书中简洁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生动的插图将为我们逐一揭开这些谜团?请让我们打开这本书,一同穿越亿万年的时空,浏览地球及生命演化的故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作序推荐。
内容提要
地球的起源、生命的出现、恐龙时代、人类的祖先以及冰河时代……我们这颗星球有着太多的谜团等待着去揭示。本书基于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精美的景观复原图、照片及图表,生动地展现了地球、地球景观及生命形式长达46亿年的演化历史,为你开启一段美妙而又令人难忘的探索之旅。
目录
作者介绍
理查德·穆迪: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教授,在该大学讲授古生物学和地层学30年,独立及合作出版专著22部。25年来,他一直作为顾问受聘于石油公司,同时于1998~2000年担任英国地质家协会主席。安德烈·茹拉夫列夫: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被授予俄罗斯荣誉科学博士。茹拉夫列夫的足迹遍及西伯利亚、蒙古、澳大利亚和伊朗,他系统收集了这些地区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化石。目前,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古生态学。杜戈尔·迪克逊:科普作家,其作品家喻户晓。迪克逊拥有地质学硕士学位,在广大读者心目中也是一位恐龙研究方面的知名人士。他出版了20多部有关恐龙的著作,其中不乏青少年喜爱的读物。伊恩詹金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系古脊椎动物与比较解剖学家,曾在南非和北美洲采集标本,并曾于1999年参与英国广播公司《与恐龙同行》的录制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时间尺度”的线性认知。我们习惯于用人类短暂的历史来衡量一切,但在书中,作者引导我们跳出了这个局限,进入到亿万年的宏大背景中去审视生命。他清晰地阐述了生命起源的多个关键“瓶颈”时期,比如从无机物到有机分子,再到自我复制系统的质变。其中关于RNA世界假说的探讨尤其引人入胜,作者没有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一样,权衡了各种主流理论的优势与不足,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智慧。生命并非命中注定,每一个物种的繁衍都建立在无数次幸运的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之上,但一旦某个机制被建立起来,它又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性”推动着复杂性的增加。这种对概率和确定性边界的精妙把握,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深度,让人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关于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
评分老实说,作为一名业余的自然爱好者,我阅读过不少关于演化论和生命起源的科普作品,但这一本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显得尤为老道。它没有一味地追求信息量的最大化,而是懂得在关键的转折点上设置“慢镜头”,给予读者充分消化的时间。比如,在描述真核细胞的内共生事件时,作者没有急于进入下一个章节,而是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那个“吞噬与共存”的戏剧性过程——线粒体和叶绿体如何从被捕获的细菌,一步步演变为细胞不可或缺的“发动机”。这种叙事手法,将原本教科书上寥寥几句话带过的重大事件,重塑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史诗。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站在了那个古老的海洋边缘,目睹了这些微小的战争与联盟的诞生。这种细节的丰富性和场景的代入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让人很难中途停下。它成功地做到了让科学变得“好看”,让复杂的系统在读者的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生动的视觉模型,而不是一堆难以捉摸的术语。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跨界知识的融合”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我注意到,他在阐述早期地球环境时,穿插了大量的地球化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知识点,这使得对生命起源的讨论不再局限于生物学本身,而是被放置在一个更宏大的物理宇宙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例如,他对早期大气成分变化如何影响有机分子合成的分析,就不得不提及火山活动和太阳辐射的强度,这些内容的处理非常得当,既没有偏离主线,又极大地丰富了讨论的维度。这种多学科的交叉引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这种“追根溯源”的写作方式极其对胃口——它不满足于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为什么会这样”,甚至“在另一种条件下会怎样”。这使得全书的论述逻辑链条无比坚固,仿佛一座精密的知识建筑,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坚实的科学依据,给人以极大的信服力。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对于生命如何在地球上“扎根并扩张”的描绘,充满了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作者并没有将重点停留在已知的演化历史中,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极端环境生物学,并由此引申出对地外生命探索的思考。他将地球生命的韧性和适应性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些在深海热液口、南极冰层下依然蓬勃生长的微生物,仿佛是宇宙中生命不屈精神的微缩体现。这种对“生命力”的歌颂,让整本书的基调从冷静的科学分析,升华为一种充满力量的生命赞歌。阅读到最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仅仅在学习知识,而是在接受一种关于“生存”的深刻哲学教育。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科学主题,转化成了一场关于我们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极富感染力的个人探索之旅。它确实是近年来我读过的,关于生命起源主题中最具洞察力和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与点缀其中的星辰光点,仿佛在诉说着宇宙的浩渺和生命的起源本身就是一场宏大叙事。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厚重感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赞叹,他能将极其复杂的生物演化过程,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科普书籍的枯燥感,更像是跟随一位睿智的向导,穿越时空隧道,亲历那些决定性的瞬间。比如,他对早期细胞膜形成过程的描述,不是冰冷的化学公式堆砌,而是描绘了一场在原始汤中进行的、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化学舞蹈”。那种将科学的严谨与文学的优美完美融合的笔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止一次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精准的措辞。这本书的排版也很用心,关键概念的插图清晰且富有启发性,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帮助理解抽象概念的视觉锚点。可以说,光是阅读体验本身,就已经超越了我对一本科学普及读物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生命奇迹的深沉致敬,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对我们自身存在根源的好奇与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