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边界 张维迎,林毅夫 著 经济理论经管、励志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籍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图片色

政府的边界 张维迎,林毅夫 著 经济理论经管、励志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籍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图片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府边界
  • 张维迎
  • 林毅夫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市场经济
  • 政府作用
  • 改革
  • 中国经济
  • 新华书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艺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3829
商品编码:27998674357
丛书名: 政府的边界

具体描述

政府的边界

作  者: 张维迎,林毅夫 著 定  价: 42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年03月01日 页  数: 301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13913829

内容简介

张维迎与林毅夫两位经济学家围绕中国产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多次辩论,此次辩论主题聚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话题之与交锋之激烈,引起了靠前几乎所有的主流经济学家与广泛关注。本书辑录了此次大辩论中两位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与其他重磅经济学家的相关文章,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去与未来。

编张维迎、林毅夫关于“产业政策”的讨论
林毅夫: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
张维迎:为什么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
张维迎:林毅夫在产业政策问题上的四个错误
林毅夫:回应张维迎指出的所谓四个错误
林毅夫:发展中应如何利用“后发优势”
张维迎:我为什么反对林毅夫?
林毅夫:产业政策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第二编经济学家看“产业政策”
詹姆斯·罗宾:产业政策和发展:政治经济学视角
·阿吉翁等:产业政策和竞争
吴敬琏: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
贾康:产业政策与供给侧改革
王小鲁:关于“十三五”期间产业政策转型的思考
赵坚:产业政策之争中的逻辑问题
韦森:政府在新兴产业的投资效率不如企业和市场
李稻葵:林毅夫和张维迎之争没抓住经济问题的根本
梁建章、黄文政:*好的产业政策是以“人”为本
冯兴元:竞争政策才是*好的产业政策
沈建光:产业政策大讨论:从“巨大中华”看产业政策之争......


















张维迎,林毅夫 著

张维迎,现任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2006)和院长(2006-2010)。2000年获得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8年,选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的“改革30年,经济30人”;2011年,因对双轨制价格改革的开创性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3年,获得网易财经“年度很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奖”。
林毅夫,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发展研究......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探讨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的综合性著作的简介,旨在深入分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和应对市场失灵方面的必要性与局限性。 --- 《市场之钥与治理之维: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与调适》 一部关于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国家角色的深度对话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如何平衡自由市场的高效率与社会公平的诉求,如何界定政府干预的边界与范围,是每一个现代国家面临的核心挑战。本书《市场之钥与治理之维: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与调适》汇集了多位深谙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学者的真知灼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及其治理之道。 第一部分:市场经济的基石与内在动力 本书开篇即深入剖析了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理。我们探讨了产权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清晰、可执行的产权是激励个人努力、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本书详述了价格机制如何作为“看不见的手”,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资源的自发性协调,展现了市场在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下的巨大潜力。 我们不仅回顾了古典经济学关于比较优势与专业化的经典论述,更将视野投向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前沿,特别是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我们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市场失灵的“角落”中,市场信号的扭曲如何影响交易效率,并引出了对合约设计与制度创新的需求。 第二部分:政府角色的重塑与边界的界定 尽管市场机制无比强大,但本书的另一核心议题在于政府的必要性与局限性。我们没有陷入“大政府”或“小政府”的简单口号之争,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审慎的、基于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 公共品的提供与外部性治理: 本书系统梳理了政府在提供国防、基础教育、环境治理等纯公共品方面的无可替代性。同时,我们运用环境经济学的模型,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税收、补贴、规制等工具,有效地“内部化”负外部性(如污染)并鼓励正外部性(如研发投入)。 反垄断与公平竞争的维护: 在一个追求效率的体系中,权力的集中是对市场活力的最大威胁。本书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市场势力——从自然垄断到卡特尔的形成机制,并探讨了有效的反垄断执法策略,旨在确保竞争的活力而非简单地追求所有权结构的平均化。 宏观稳定器的角色: 面对经济周期的波动,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至关重要。本书审视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熨平衰退、控制通胀中的作用,同时也警示了过度干预可能带来的挤出效应、债务风险及政策时滞问题。我们强调,有效的宏观治理要求政策制定者具备清晰的理论基础和审慎的实践智慧。 第三部分:制度变迁与转型经济的挑战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理论分析置于具体的制度变迁背景之下。我们特别关注了转型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市场)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1. 法治建设与合同的强制执行: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一个独立、高效的司法系统作为后盾。本书探讨了在制度建设初期,如何建立信任机制,降低交易成本。 2.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市场化改革往往伴随着短期内的不平等加剧。我们剖析了各种收入再分配工具(如累进税制、社会福利网)的有效性与政治可行性,探讨如何在激励效率与追求公平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3. 腐败的经济根源与治理: 腐败被视为一种制度性寻租行为,它扭曲了资源配置,侵蚀了政府的公信力。本书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分析了权力寻租的激励结构,并提出了深化改革、提高透明度以釜底抽薪的治理思路。 结语:面向未来的经济治理哲学 《市场之钥与治理之维》最终落脚于一种务实的经济治理哲学: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试错的动态过程。 政府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市场能力不断提升、社会需求持续演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被审视、被修正的“活边界”。 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经济体制的深层思考:如何设计出既能释放个体创造力,又能有效约束集体权力的制度框架?我们期望本书能成为政策制定者、经济学者、企业管理者以及所有关心国家经济命运的公民,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共同起点。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深入探究复杂问题的锐利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公共管理领域的实践者,我发现这本书中关于“公共物品供给”和“政府失灵”的章节,简直是我的案头宝典。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将政府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但这本书却非常巧妙地指出了政府干预的成本和潜在的负面效应。作者对“信息不对称”在政府决策链条中如何被放大和利用的分析,让我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许多效率低下的项目有了新的解释框架。我甚至在思考,我们部门过去推行的几项改革措施,是否在无意中跨越了“有效边界”,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这种能够立刻在实践中找到对应点的理论支撑,是这本书极其强大的地方。它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空谈,而是紧密联系着现实世界的运作规律。对于体制内的朋友,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因为它提供了一套去芜存菁、优化治理的底层逻辑,能让人从根本上理解“什么是真正必要的政府服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面的设计风格,那种简约又不失深邃的排版,让我想起了一些经典哲学著作的气质。初次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这通常是好书的标志之一。我一直很关注国内的经济思想动态,尤其是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平衡点上,这个领域的探讨往往能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相当扎实,从一些基础的经济学公理出发,逐步推导出作者对于政府职能边界的独特见解。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用清晰的逻辑链条来阐述复杂的经济现象,很少有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更多的是一种启发式的引导,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经济学著作,更像是一次对社会契约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哲学对话,非常适合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现象、渴望探究事物本质的读者。从书的整体氛围来看,它传递出一种理性的、批判性的精神,鼓励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用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我们周围的经济活动和制度安排。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新鲜的视角来审视“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体。不同于那些只谈市场万能论或者政府包办一切的极端观点,作者的论述显得异常的审慎和富有层次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历史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纵深感,他们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将理论模型嵌入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去检验其适用性。例如,书中对于某种特定历史时期资源错配问题的分析,细致入微,让我对过去的一些经济政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明白了某些看似简单的决策背后蕴含的巨大复杂性。这种对复杂性的接纳,恰恰体现了高水平经济学研究的标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能够基于一套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去判断政策的潜在影响。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决策能力和战略思维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教会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思考”才能得出更优的结论。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在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中算是相当有个人魅力的。它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论文的冷峻刻板,而是融入了作者们作为社会观察者的敏锐洞察力。读起来更像是和两位深刻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探讨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知识分子风范,既敢于直面争议,又保持了必要的克制和审慎,这一点在当前的环境下尤为可贵。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处对于“激励机制”的探讨,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经济原理具象化,比如对“寻租行为”的描述,简直入木三分,让人读后不禁哑然失笑,但也同时感到一丝寒意——这正是好的学术作品所应有的力量:既能启发思考,又能触及现实的痛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某种答案,更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精神和自我反思的欲望,这比任何既定的结论都要宝贵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译本质量也值得称赞,语言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翻译腔,这对于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微妙差异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在处理一些核心概念的翻译时,译者似乎做了大量的斟酌和权衡,力求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同时,使其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对于某些涉及制度经济学的描述,译者选择的词汇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晦涩。这让阅读体验保持了一种高度的连贯性,我几乎没有因为语言障碍而停下来查阅资料。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慢下来、仔细品味的著作。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是会成为一本在你书架上,时不时会让你想翻开重温的关键时刻的参考书。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且深刻的透镜,让你对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组织的基本原理产生全新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