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植物蚧虫

中国园林植物蚧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忠 著,李忠 编
图书标签:
  • 园林植物
  • 蚧虫
  • 害虫防治
  • 昆虫学
  • 植物病理
  • 园艺
  • 农业
  • 生物防治
  • 中国园林
  • 植物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向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6484443
商品编码:28011133420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李忠主编的《中国园林植物蚧虫(精)》是以我国园林蚧虫研究成果为主,并包含少量林业、果树及各类经济作物蚧虫研究成果的结晶。全书主要分五部分。**部分概论,介绍蚧虫的进化系统与分类概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天敌、防治方*、蚧虫及其天敌采集和标本制作方*、蚧虫研究方*。*二部分各论,编入我国380种常见蚧虫,分别介绍各种蚧虫的中名、学名、寄主、地理分布(国内外)、为害状、形态特征、生活史与习性、天敌及防治方*。为了帮助识别蚧虫,书中附蚧虫生态彩色照片及彩绘图 400余幅,蚧虫形态及分类特征素描图约500幅,图文并茂。第三部分附录:1.《中国园林植物蚧虫名录》,记载13科238属1000种蚧虫的中名、学名、寄主、分布(国内外);2.《中国园林植物蚧虫天敌名录》,记载12目41科273种天敌及其彩图。第四部分索引:1.蚧虫中文名索引;2.蚧虫拉丁学名索引。第五部分:参考文献(国内外)。

目录
zong论   1、蚧虫进化系统与分类概述   二、蚧虫的形态特征   三、蚧虫的生物学特性   四、蚧虫的天敌   五、蚧虫的防治   六、蚧虫的研究方*   七、蚧虫的采集和标本制作方*   八、蚧虫天敌——寄生蜂的采集饲育、保存及标本制作 蚧虫zong科雌成虫分科检索表 蚧虫雌成虫分属检索表 各论   1、旌蚧科     1.寡毛旌蚧     2.菊旌蚧   二、珠蚧科     1.樟子松干蚧    2.嗨松干蚧     3.马尾松干蚧     4.黑松干蚧     5.神农松干蚧     6.中华松干蚧     7.云南松干蚧     8.松梢松干蚧     9.野菊新珠蚧     10.乌黑新珠蚧     11.波斯胭珠蚧     12.甘草胭珠蚧     13.乌苏里胭珠蚧   三、绵蚧科     1.日本履绵蚧     2.埃及吹绵蚧     3.澳洲吹绵蚧     4.黄毛吹绵蚧     5.印度密绵蚧     6.黑毛鞋绵蚧   四、粉蚧科     1.多孔配粉蚧     2.白尾安粉蚧     3.九龙安粉蚧     4.巨竹安粉蚧     5.远东安粉蚧     6.蓍草黑粉蚧     7.内蒙黑粉蚧     8.鹤虱黑粉蚧     9.莉竹扁粉蚧     10.球坚扁粉蚧     11.蒙古隹粉蚧     12.鸦葱巧粉蚧     13.远东盘粉蚧     14.日本盘粉蚧 …… 蚧虫天敌彩色图版 附录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山野寻芳:中国西南岩生植物的生态适应与多样性研究》 作者: 王建华、李明德 编著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定价: 188.00元 --- 内容简介 《山野寻芳:中国西南岩生植物的生态适应与多样性研究》是一部集植物学、生态学、地质学与保护生物学交叉研究的深度专著。本书聚焦于中国西南地区(涵盖云南、四川、贵州、西藏东南部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高山峡谷及岩壁环境中所生存的植物群落。该区域不仅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岩生植被也以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和高度的特有性而著称于世。 本书的撰写历经作者团队十余年的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与长期定位观测,旨在系统梳理和阐释岩生植物在极端生境中的生存机制、物种形成历史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功能贡献。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不仅为植物分类学家、生态学家提供了详尽的物种数据和生态模型,也为地质学家、园林规划师及自然保护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第一部分:西南岩生生态系统的地理与地质基础 (约300字) 本部分首先对中国西南岩生生态系统的地理区划、气候特征及主要的岩石类型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重点分析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驱动因素,如石灰岩、白云岩的化学特性对土壤(或称“岩屑层”)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水分胁迫、营养盐稀缺和极端温差等环境压力。我们详细探讨了这些非均质的基质如何塑造了本地植被的初始格局。图谱部分辅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地质剖面图,直观展示了不同岩溶形态(如峰丛、洼地、天坑)下的微气候梯度。此外,本章还涉及了岩石风化速率与植物定植初期生物结皮形成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岩生植物的分类学与系统发育(约450字)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详尽收录了在西南岩壁及裂隙环境中发现的代表性植物类群。不同于传统植被区划,本书采用了基于生态位和系统发育的分类框架。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类群: 1. 特有型(Endemic Specialists): 详细描述了在孤立喀斯特山体上特有分布的物种,如某些高山罂粟属(Papaver spp.)的岩生变型和特有的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岩生灌木。通过分子系统学(ITS, matK 序列分析)的结果,探究了这些特有种的亲缘关系和地理隔离历史。 2. 极端适应者(Stress Tolerators): 对一系列具有明显水分和矿物质获取机制的植物进行了深入剖析。例如,对一些附生在裸露岩石上的蕨类(如裸蕨科)和苔藓植物,研究了它们在干旱期如何利用气孔调节和快速生理反应来维持生命活动。针对典型的“裂缝植物”(Chasmophytes),详细记录了其根系穿透岩石的能力以及在低氮、低磷环境下的养分吸收策略。 3. 共存与竞争(Coexistence): 探讨了不同营养级植物在有限基质上的共存模式。通过形态计量学分析,对比了深根性木本植物与浅根性草本植物在有限土壤厚度内的资源分配差异。每一物种的描述均包含形态特征、生境特征、地理分布图以及关键识别特征,力求达到教科书级别的详实度。 第三部分:生理生态适应机制的解析(约400字)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运用生理生态学手段,揭示了岩生植物抵抗极端环境的生物学策略。 1. 水分利用效率(WUE): 重点研究了西南高海拔岩壁植物中C3、C4以及CAM光合作用的分布格局。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δ¹³C),量化了不同物种在模拟干旱和高光照条件下的水碳平衡。例如,分析了某些景天科(Crassulaceae)植物在低海拔岩洞口附近表现出的高效CAM代谢。 2. 矿物质获取与耐受性: 岩石基质往往富含某些重金属或盐分,却缺乏必需的大量元素。本章展示了植物如何通过分泌有机酸溶解矿物,或与特定的土壤微生物(如丛枝菌根真菌)形成互惠关系来获取磷、钾。针对部分植物对高钙环境的耐受性,我们分析了其细胞壁结构和离子螯合机制。 3. 光胁迫与温度响应: 西南地区常伴随强烈的紫外辐射和剧烈的昼夜温差。研究了植物体内光保护色素(如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调控网络,以及它们在低温胁迫下对光合系统的保护作用。 第四部分:岩生群落的动态演替与保护前景(约350字)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个体和物种提升到群落和区域保护层面。 1. 演替模型: 基于长期监测样地的监测数据,建立了岩石裸露面到成熟灌丛的群落演替动力学模型。讨论了先锋物种(如地衣、苔藓)的生物结皮作用对促进后续高等植物定植的定量贡献。 2. 区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评估了西南岩生植被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以及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热点中的关键作用。特别关注了其在防止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过程中的生态修复潜力。 3. 保护策略与可持续利用: 鉴于许多岩生植物的分布范围极其狭窄,本书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建议。讨论了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评估,为建立“异地保护”(Ex-situ conservation)和“原地保护”(In-situ conservation)的优先名录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还探讨了对具有药用价值或园林观赏潜力的岩生植物的审慎可持续利用模式,强调在不损害其野外种群的前提下,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 本书特色: 数据驱动: 汇集了超过2000个有效居群的生态生理数据。 图文并茂: 包含400余幅高清实地照片,系统性地展现了岩生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存环境。 前沿方法: 结合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微气候监测设备,提供了对传统植物地理学研究的突破性见解。 《山野寻芳》不仅是岩生植物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更是对地球上生命韧性与环境适应能力的一次深刻致敬。它揭示了那些在“万丈绝壁”中生长的生命,如何以其独特的智慧,描绘出最顽强、最绚丽的生态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园林艺术的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种类及其病虫害防治深感兴趣。虽然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园林植物蚧虫》似乎直接指向了某个特定领域,但我对它所能带来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枯燥的图谱和技术说明,更能融入中国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将蚧虫的研究置于整个园林生态系统中来考察。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园林(如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在植物选择和病虫害管理上是否存在差异?是否会提及古代园林学家对于蚧虫的观察和认识,以及他们采用的传统防治方法?我设想,书中或许会通过丰富的园林实例,图文并茂地展示不同蚧虫对园林植物(如松、柏、柳、桃、李、梅、竹等)造成的具体危害,并能详细介绍其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防治策略。我更期待的是,本书能兼顾学术性和实用性,既能满足植物保护专业人士的需求,也能让普通园林爱好者在养护过程中受益匪浅,从而更好地守护我们珍贵的园林遗产。

评分

作为一个刚刚开始接触植物学研究的学生,我对于《中国园林植物蚧虫》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学习的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帮助我理解蚧虫在植物体内的生活机制,例如它们如何吸取植物汁液、如何繁殖后代、以及它们与植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中国境内主要的蚧虫种类,并根据它们的分类学地位、分布区域以及危害程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如果书中能提供清晰的解剖图,或者微观照片,展示蚧虫的口器、足等结构,那将非常有助益于我的形态学学习。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蚧虫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如气候、湿度、温度、土壤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园林生境。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或者实地调查的案例分析,那将极大地提高我的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为我未来的学术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从一个城市园林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一本专业而全面的《中国园林植物蚧虫》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我们的工作涉及到城市绿化、公园维护以及古树名木的保护,而蚧虫作为一类普遍且危害严重的植物病虫害,其防治效果直接关系到城市景观的整体品质和生态安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实可靠的蚧虫种类鉴定信息,包括高清的图片、清晰的形态特征描述,甚至可能涉及分子生物学层面的鉴别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期望它能深入分析各类蚧虫的传播途径、为害特点,以及对不同园林树种(尤其是南方北方代表性的乔灌木)的敏感性。在防治方法方面,我希望书中能涵盖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到化学防治的多种手段,并能针对不同蚧虫的发生季节和危害阶段,给出最佳的防治时机和用药建议。此外,如果书中还能探讨长效的、生态友好的综合治理方案,以及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那将是对我们实践工作极大的指导和促进,帮助我们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园林管理目标。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拓展我知识边界的书籍。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国园林植物蚧虫》这本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涵盖了大量我尚未了解的微观世界。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揭示隐藏在中国美丽园林深处的生命秘密。我希望书中能描绘出那些微小却又至关重要的生物——蚧虫——它们奇特的形态,它们如何依附在植物枝叶上,它们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园林景致。我期待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蚧虫与植物之间演化出的“恩怨情仇”,以及它们在中国园林中扮演的角色。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蚧虫研究的科学史故事,或者介绍一些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那会让我觉得更加有趣和充满人文关怀,也更能激发我对自然界多样性的敬畏之情。

评分

我是一名曾经参与过园林植物种植和养护工作的退休老园丁,我深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所以,《中国园林植物蚧虫》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老朋友的回归,一本我多年来一直期待能够得到的实用指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非常具体地,甚至详细到每一个虫种,告诉我们它们长什么样子,藏在哪里,什么时候最活跃,以及最关键的——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把它们赶走,而且是尽量不伤害我们心爱的花草树木。我希望它能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家庭园林防治方法,比如利用一些天然的材料制作驱虫剂,或者通过改变浇水、修剪的方式来预防。我更希望书中能有一些“看图说话”的部分,能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一眼就能识别出常见的蚧虫,然后对照书中的方法,立即动手解决问题。对我而言,一本好的园林书籍,不仅要写得专业,更要写得接地气,能真正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让我们的花园更健康、更美丽,这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