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球城市--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
定价:92.00元
作者:周振华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43227828
字数:506000
页码:46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周振华教授学术生涯中的又一项重大研究成果,是其关于全球城市研究的一个延续和深化。“全球城市”区别于“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等概念,作者涉猎这一研究领域始于本世纪初,并于2008年出版了专著《崛起中的全球城市》(获中宣部“三个一百”奖),这种崛起中全球城市的研究视角,与现有全球城市主流的静态分析不同,更多是一种动态分析。本书则是更为深化、更具开拓性的研究,提供了深入的演化机理分析,深刻揭示了全球城市动态过程中包含的复杂、不确定和非均衡意义。
内容提要
相对于传统城市学,全球城市理论阐述了当代全球化的空间表达,从而是当今国际上一种比较新颖的学术思想。该理论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但西方学者主要研究已经生成或成熟的全球城市,以欧美全球城市为范例进行静态分析。本书则从动态演化的视角,即以全球城市生成、崛起、发展、趋向的动态演化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演化本体论、演化生态环境、演化物种论、演化动力学、演化模式与形态及空间等理论和方法,对全球城市内涵进行了系统化,建构了全球城市演化理论框架。并在这一基本框架下对“上海2050”全球城市演化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以全球城市演化原理指导和支撑“上海2050”全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周振华,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曾任上海市人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跨世纪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宏观经济、城市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出版《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理论框架及中国模式研究》《上海迈向全球城市》《服务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大变局之趋势》《全球城市: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等专著20余部,其中2部专著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主编《中国经济分析》系列、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等。在《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研究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0余项。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度沉浸式的历史与未来穿梭。作者的笔触在描述历史脉络时,展现出一种近乎精准的编年史家的冷静与客观,将全球主要城市的兴衰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但这种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不同时代社会结构、资源禀赋和技术突破之间的因果链条。特别是当叙事转向对未来城市形态的展望时,那种笔锋的转变尤为引人注目。它没有流于空泛的科技想象,而是将“演化”的核心理念贯彻到底,预设了多种可能的路径,每条路径都基于当前的社会张力与潜在的技术奇点进行严谨的推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韧性城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他们将城市比作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有机体,这种类比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使得原本枯燥的规划参数变得生动起来。读完这部分,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关于“智慧城市”的口号,意识到真正的未来城市,其核心竞争力或许并不在于堆砌多少高科技硬件,而在于其内在的自我调节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兼具了学术的严谨性和科普的易读性,这在同类题材中是相当难得的平衡。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很少会因为晦涩的术语而感到气馁。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高深的理论模型,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有效的转译。比如,书中对不同尺度下城市空间形态的描述,就大量借鉴了艺术设计和人类行为学的观察,使得抽象的“尺度效应”具象化为我们日常可见的街角、社区和交通枢纽。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记忆”的保存与更新的讨论,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它不仅仅是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关于人类共同体精神的传承。那种对城市文脉的尊重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张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引发了我对我们自身城市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是否过度牺牲了历史沉淀的深刻反思。这种思考的深度,绝非一般的城市导览类书籍所能企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将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与抽象的演化曲线巧妙结合的视觉语言,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好奇心勾起来了。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不只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专业书籍,更像是一部跨越时空、探讨人类未来栖居模式的哲学思考录。尤其是在开篇部分,作者对“城市”这个概念的解构和重塑,就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叙事野心。他们似乎在试图告诉我们,城市并非是静态的地理实体,而是一系列复杂系统相互作用、不断迭代的动态过程。这种将演化生物学的视角嫁接到城市研究上的尝试,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引用的那些关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理论,虽然在初期阅读时需要集中精力去理解,但一旦进入状态,你会发现它们为理解城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人口流动乃至技术革命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它不像传统的城市研究那样,仅仅停留在功能分区或美学批判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底层逻辑,探讨驱动城市形态变迁的根本动力。这种理论上的深度,无疑提升了全书的厚重感和思想价值,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停下来反思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本质。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持久的印象,是一种“预见性焦虑”与“建设性希望”并存的复杂情绪。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当前城市发展模式中潜藏的结构性风险,从资源分配的不均等到环境承载力的极限,都进行了冷静的剖析。这种毫不回避现实问题的勇气,让全书的基调显得十分扎实可信。然而,它并没有止步于批判,而是通过对全球范围内成功应对挑战的城市的案例分析,构建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动态优化的未来蓝图。这种蓝图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调整的“过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变得更加敏锐,不仅仅看到了一栋栋建筑,更能想象到支撑这些建筑运转的复杂网络,以及这些网络在未来可能如何演变。它成功地将我对未来城市的好奇心,转化成了一种更具行动力的、基于理解的参与意愿。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是我认为其价值所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似乎摆脱了传统规划学科内部的自我循环,大胆引入了跨学科的视角。我尤其注意到其中关于“涌现现象”在城市系统中的体现的分析,这部分内容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作者不是简单地描述城市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而是试图从底层规则出发,解释这些宏观现象是如何“涌现”出来的,这提供了一种强大的解释工具。例如,他们对交通拥堵和非正式经济活动的分析,不再是简单地归咎于管理不善,而是将其视为系统在资源约束下自我组织的必然结果。这种从微观互动推导出宏观形态的逻辑链条,为我们理解那些看似混乱实则有序的城市动态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这种强调系统内部驱动力的论述,让人对任何自上而下的干预措施都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强调了尊重城市自身的“生命力”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