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建构世界共同体:全球化与共同善
:25.00元
作者:哈佛燕京学社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534373626
字数:250000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96年以来,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高峰论坛已成为当代世界一个经常性的思想中心,它密切关注着世界发展的方向,在一个经济常常成为宰制性力量的社会中,顽强地抵抗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人心和人道的腐蚀和颠覆。它把“大同理想”带回现代社会,为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基本的方向。本书围绕民主、一种人文主义的政治文化和一种以满足广泛意义上的人类需要为导向的经济等目标展开,力求在自利与团结、经济与伦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凸现一个全球人类共同体的愿景。
目录
导论
上部 哥本哈根论坛的发现
章 全球民主诸面向
民主、真理、秩序和承诺
放任主义与原教旨主义
平等原则的衰微
降低全球性威胁的严重性
梳理和丰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竞争
控制并理顺金融流通
发展共享价值
全球民主共同体或全球民主社会
第二章 经济服务于人类各种需要和志向
经济参与:诺言与不明确性
经济正义:退化的明证
经济道德:规范的弱化
经济适度:社会货币化的堕落
第三章 一种人文主义的政治文化
给“软”价值以力量
为稳定留余地
接受不同类型的现代性
协调地方性与普世性
加强团结
克已奉公
呼唤理想和乌托邦
权衡社会进步与社会退步
第四章 列入全球化日程的诸种社会力量
新世界资本主义精英
全球范围的媒体
新理想主义与世界无产阶级
世界公民
公务员
社会运动与非组织
第五章 促进共同善的诸种制度
制度多样性是民主的条件
善用现存制度
培育传统的社会化制度
树立明确而大的目标
促成人性而高效的国家
使各种区域性组织成为建构全球共同体的方阵
管理全球经济
强化联合国系统
下部 学术论坛
附件 论坛参与代表与资讯
译者后记
编者手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排版和注释的严谨程度上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具有严肃学术传统的力作。全书的引用格式统一规范,注释详尽,甚至很多地方的脚注都提供了深入的补充论证或作者的个人思考,这对于希望进一步钻研特定议题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概念转换时表现得极为谨慎,他似乎对语言的边界和概念的异化有着深刻的体察,力求在引入外来理论框架时,首先对其进行本土化的审视和调整。书中涉及的案例分析极其丰富,从发达国家的内部矛盾到新兴经济体的治理挑战,再到全球公共卫生和环境治理的困境,都提供了扎实的实证支撑。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停留在高屋建瓴的哲学思辨,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航员,不仅指出了风暴的来临,也为我们绘制了穿越风暴的详细航线图,指导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清醒、坚守原则,并最终驶向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历史感”,它不像是纯粹的学术论文,更像是一部由一位深谙世事、但又怀抱理想主义的观察者撰写的宏大叙事。作者对全球化历史进程的梳理,展现了极高的跨学科视野。他没有将全球化视为一个单一的、线性的发展轨迹,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文明演变和权力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特别是在论述区域冲突和文化摩擦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深入剖析了历史遗留问题、经济结构固化以及身份政治的复杂互动。读到关于“边界的消融与重塑”那几个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座高塔之上,俯瞰着全球地缘政治的棋局,那些原本看似孤立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都串联成一张巨大的、充满张力的网。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敢于直面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回避的矛盾,比如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永恒张力,以及在追求“普世价值”时,地方特殊性如何被边缘化。这种坦诚的姿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到震撼,又有所慰藉,因为它承认了世界的复杂性,而非试图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解决问题。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背景知识,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去跟随作者构建的复杂概念体系。它很少使用那种轻易能抓住眼球的口号式语言,而是专注于对核心概念进行细致入微的解构和重构。比如,作者对“主权”概念在数字时代和跨国资本流动面前的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的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传统意义上固化的国家主权,正在向一种流动的、基于契约和责任的“功能性主权”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是治理真空,而填补这个真空的,正是作者所期待的“共同体”的努力。这本书的语言结构非常精巧,充满了嵌套式的从句和复杂的逻辑连接,这使得它在表达精准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对于那些希望快速获得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显得有些“慢热”,但对于那些热衷于智力探险,喜欢跟随思想的细密脉络层层深入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政治实体和经济规律,用全新的框架去理解我们共同身处的这个时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为引人注目,封面选用了深沉的蓝灰色调,配以抽象的、交织在一起的线条图案,隐约给人一种复杂网络和相互联系的感觉。初翻阅目录,便能察觉到作者在理论建构上的雄心壮志。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对当前国际关系现状的简单描述,而是试图深入挖掘支撑全球化进程的底层逻辑和伦理基础。我尤其欣赏它对“公共性”的重新定义,作者似乎在探讨,在日益碎片化和利益至上的国际环境中,如何重新凝聚起一种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对人类整体福祉的共同承诺。书中的引言部分,用了一段非常精辟的话语来概括其核心关切:即人类文明的未来,不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而取决于我们构建共享价值体系的深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尖锐问题:全球化的红利分配不均,是否正在从根本上削弱人类共同体的可能性?这种反思,让人不禁联想到过去几个世纪中,人类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但行文并不晦涩,反而有一种引导人深入思考的节奏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强烈的伦理关怀,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批判,更指向了一种积极的、可操作的未来愿景。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技术和经济的进步,如果缺乏坚实的道德罗盘指引,最终只会加剧人类的分裂和对立。他花了大量篇幅来论述“责任的全球化”,这是一种超越了传统国际法中“不干涉”原则的伦理要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他者”问题时的细腻手法,他反对那种居高临下的、自上而下的“施舍式”援助,而是提倡建立一种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承认基础上的“伙伴关系”。这种对人性的深切关注,使得这本书的理论厚度之下,蕴含着一种温暖而坚定的理想主义色彩。读完全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严肃对话,它没有提供廉价的乌托邦承诺,但却清晰地描绘出一条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抵达的,更为公正和可持续的道路。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终于看到了灯塔的微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