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瑞典)林西莉 著;李之义 译 林西莉,瑞典名字是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教授、作家和摄影家。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学留学,此后曾数十次到中国访问。1971年起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坦白说,我买这本书时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对古代文字的研究领域一直感到有些遥远和高深莫测。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它没有强迫读者一开始就去啃那些晦涩的典籍解释,而是设置了许多“趣味小插曲”,比如某个字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寓意,或者某个字形是如何被简化或演变出来的民间故事。这些小故事就像是甜点一样,让我能够轻松地消化那些比较硬核的知识点。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探讨,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毛笔的特性如何塑形了中锋和侧锋的运用,以及竹简、丝帛和纸张对墨迹洇散效果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的考量,让整个汉字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漂浮在空中的符号。这本书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考据需求,也能让初学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建立起坚实的知识框架。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宣称“系统梳理”的书籍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大多数要么流于表面,要么就是故作高深,让人读起来昏昏欲睡。但是这本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在炉火旁跟你聊天一样,不端架子,却又句句珠玑。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误解”的澄清部分。比如,很多人对某些特定汉字(比如“毋”和“母”)的形体差异总是有困惑,这本书用极其生动的图例和简洁的语言,把那些历史上的书写习惯和审美取向都讲明白了。我感觉自己像是打通了某个认知上的壁垒,过去那些模糊的印象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而且,它对于现代应用场景的讨论也很有见地,并没有沉溺于古董般的炫耀,而是探讨了如何在保持古韵的基础上,让汉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路牌、看招牌的眼光都变了,不再是简单地识别信息,而是开始品味设计者在取舍间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从“使用”汉字升级到了“理解”汉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本身就是对汉字美学的一种极致体现。在内容上,它最成功的一点,是突破了单一时间轴的限制,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字体风格并置对比,这种“穿越式”的展示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比如,对比北魏的造像题刻和唐代的颜体楷书,那种气势和韵味的差异,仅仅通过高清的摹本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选材非常考究,每一张图片都像是精心挑选的文物样本。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它没有被传统“正统”的审美所束缚,而是大胆地收录了许多民间俗体字和异体字,并分析了它们存在的合理性。这让读者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标准”汉字,其实是历史长河中无数种可能被筛选和固化的结果。这种包容和开阔的视野,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选择与生命力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手写文字有着莫名的情结的人量身定做的。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翻开内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敬意。它不像现在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字体设计书,只是简单地堆砌各种艺术字样,而是真正地深入到了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的肌理之中。作者对汉字演变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极其清晰,从甲骨文的刻痕到篆书的圆润,再到隶书的蚕头燕尾,那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感非常强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偏旁部首”的那一章,作者没有把它写成枯燥的归纳,而是像侦探小说一样,一步步揭示了这些基本单元是如何像积木一样搭建起整个汉字系统的。举个例子,讲到“水”字旁和“三点水”的区别时,作者通过对比古籍的拓片,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书写工具和载体变化对字形的影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这个挑剔的读者都感到由衷的敬佩。这本书不仅仅是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我们文化基因的编年史,每一次阅读,都能从那些方块字中挖掘出新的信息和感动。
评分我很少用“醍醐灌顶”这个词,但对于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我确实有此感受。它对汉字结构美的分析,简直达到了哲学的高度。很多字形看起来对称和谐,我们习以为常,但很少深究其背后的平衡原理。这本书引入了空间几何的概念,将笔画的粗细、位置的疏密,转化为一种视觉上的力学平衡,读起来有一种解构一切又重塑一切的快感。我记得有一段专门分析了“人”这个字的结构,如何通过两个简单的撇捺,表达出一种动态的支撑和依存关系,那段文字写得极富诗意,读完后,再看“他”、“们”、“伴”这些字,立刻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文笔非常精炼,没有一句废话,却能把复杂的理论讲得像诗歌一样流畅。对于设计师或者对艺术理论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是教你怎么写得好看,而是告诉你“为什么”它看起来会好看,这种底层逻辑的梳理,远比技巧传授要宝贵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