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傅春,唐安来,吴登飞 9787210100447

乡村振兴: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傅春,唐安来,吴登飞 97872101004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春,唐安来,吴登飞 著
图书标签:
  • 乡村振兴
  • 美丽乡村建设
  • 江西
  • 区域发展
  • 城乡规划
  • 农业发展
  • 社会发展
  • 政策研究
  • 案例分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100447
商品编码:280342699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乡村振兴: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定价:45.00元

作者:傅春,唐安来,吴登飞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2101004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介绍了可资借鉴的外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模式,着重结合江西省乡村的现实基础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振兴江西乡村的政策建议。完整地回答了江西美丽乡村应该如何建设的现实问题。

内容提要


在分析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发展基础、新时期江西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和种种挑战,并总结外乡村建设的经典理论以及阐释外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的基础之上,提出江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要重视规划统筹与试点示范相结合、绿色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相结合、投入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引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四结合路径与模式。

目录


章 美丽乡村建设与 “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关系
节 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发展思路
第三节 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的历程与实践
第四节 江西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五节 江西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六节 江西美丽乡村建设与幸福江西的关系

n

第二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节 城乡统筹理论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理论
第三节 国外生态村建设理论
第四节 乡村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理论
第五节 其他理论
第六节 新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n

第三章 江西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基础、机遇与挑战
节 江西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第三节 江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 江西建设美丽乡村的竞争力与提升
第五节 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与模式

n

第四章 外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模式与启示
节 美国的“乡村发展计划”
第二节 德国的休闲农庄
第三节 日本的“一村一品”
第四节 西欧保护“乡村风貌”的乡村建设
第五节 贵州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第六节 浙江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
第七节 美丽乡村的“江苏模式”
第八节 外模式的经验与借鉴

n

第五章 美丽乡村建设要重视规划统筹与试点示范相结合
节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建设标准的必要性
第二节 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要素分析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与布局
第四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指标
第五节 试点示范的作用
第六节、江西美丽乡村规划试点建设的建议

n

第六章 美丽乡村建设要重视绿色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相结合
节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产业的支持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案例与经验
第三节 江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建议
第四节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文化传承与保护
第五节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实践
第六节 各地挖掘乡村文化发展乡村产业的经验与案例
第七节 处理好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关系的建议

n

第七章 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投入与社会资本相结合
节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主导
第二节 搭建美丽乡村建设融资平台的案例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多渠道社会资本的融入
第四节 PPP模式建设美丽乡村案例分析
第四节PPP应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n

第八章 美丽乡村建设要重视引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节 公众参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节公众参美丽乡村建设的外经验
第三节美丽乡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主要障碍
第四节 推进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n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傅春,女,博士(后)、教授。1999年武汉大学工学博士毕业,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站博士后,2003年获批博士生指导博导资格,200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2011年获批江西省二级教授。曾为荷兰Delft理工大学、Delft水利研究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一直从事流域特别是鄱阳湖流域开发利用与保护有关的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研究,主持过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9部,主编《中部竞争力报告》6部等。

文摘


序言



书籍简介: 《科技赋能: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区域产业转型与升级》 作者: 王建国,李明,张晓红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 9787509667890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度剖析了数字经济浪潮下,传统区域产业面临的深刻变革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竞争格局正在被重塑。本书旨在为地方政府决策者、产业园区管理者以及企业经营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以期实现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数字经济重塑区域产业格局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数字经济的核心内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重点阐述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5G网络、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趋势分析,更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渗透到传统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各个环节,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 数字鸿沟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分析了不同区域在吸收和应用数字技术方面的差距,并提出了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普惠性数字化的策略建议。 数据要素的价值挖掘: 详细论述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潜力。如何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流通机制,激活区域内沉睡的数据资源,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平台经济与生态构建: 探讨了区域性数字平台在整合供应链、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培育和扶持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部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实践部分,聚焦于指导具体产业如何有效实施数字化转型,实现“凤凰涅槃”。我们摒弃了空泛的口号,转向具体的工具、方法和阶段性目标。 智能制造的“小步快跑”策略: 针对中小型制造企业,提出了分阶段、低成本导入智能制造的实施路径。内容涵盖了设备联网(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分析、柔性生产线的构建等关键步骤。强调了“以用促建”的原则,避免盲目追求高端自动化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数字农业的精准化与高效化: 探讨了物联网、遥感技术和农业大数据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精准灌溉、智能植保、农产品溯源体系的构建流程,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平台连接农户与终端市场。 服务业的体验式升级: 关注文旅、金融、医疗等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分析了如何利用VR/AR技术提升文旅体验,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金融服务的透明度,以及如何通过远程医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第三部分:区域创新生态与政策保障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健全的制度环境和活跃的创新生态。本部分聚焦于政府在引导和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政策工具箱。 构建协同创新的“铁三角”: 强调政府、高校院所和企业三方之间紧密合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研发平台、推行“揭榜挂帅”等机制,以解决产业转型中的共性技术难题。 人才的引育与留用机制: 深入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书提出了多层次的人才引育策略,包括设立“数字人才特区”、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以确保区域具备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本。 监管与风险防范: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安全、算法偏见、平台垄断等新风险也随之产生。本章详细探讨了如何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框架,既能鼓励创新,又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对区域数据跨境流动和安全合规提出了前瞻性思考。 产业集群的数字化重塑: 研究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优化传统产业集群的协作网络,提升集群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强调了通过建立共享数据中台、统一供应链协同系统,实现集群内部效率的最大化。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结合了国内外多个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新兴区域)的转型案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路线图”。 2. 聚焦“可操作性”: 针对性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提供了量身定制的转型策略,避免了“一刀切”的模式。 3. 前瞻性视角: 关注了Web3.0、元宇宙等下一代技术对区域产业的潜在影响,为未来规划预留了空间。 适用读者: 经济管理部门公务员、地方产业规划师、高新技术园区管理者、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负责人、相关专业高校师生及研究人员。 --- 作者简介(摘要): 王建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 李明,数字经济领域资深专家,曾参与多项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规划项目。 张晓红,企业管理与战略咨询顾问,拥有丰富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战经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非常有兴趣,特别是“乡村振兴”和“江西美丽乡村建设”这两个关键词。我一直对中国的乡村发展很关注,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域文化的江西。这本书的副标题“路径与模式”更是吸引了我,因为我希望能了解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论,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愿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江西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是如何克服困难,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的。是不是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有没有提到一些创新性的举措,比如如何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或者如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来带动农民增收?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保护好绿水青山,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本书的作者阵容也让我感到期待,几位作者的名字都颇具学术背景,希望他们能够带来深刻的洞察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的宏大画卷,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模式。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宏大叙事的学术著作,毕竟“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然而,书名中“江西”的地域限定,以及“路径与模式”的副标题,让我对其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而是能够真正深入到江西的山山水水,去挖掘那些鲜活的乡村发展案例。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设方案,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江西都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又或者,在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回流乡村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思考,例如如何将乡村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乡村发展新范式的窗口,尤其是通过江西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仿佛是一本关于“如何将乡村变得更美”的实用指南,又似乎是一次对江西乡村发展模式的深度剖析。我一直对“美丽乡村”的概念充满好奇,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善,更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富足和文化上的传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描绘出江西美丽乡村的真实图景,不仅仅是漂亮的建筑和整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以及乡村的社会生态。书名中的“路径与模式”吸引了我,这意味着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会探讨背后的逻辑和方法。我希望能够了解到,江西是如何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有没有一些创新的理念和实践,能够被其他地区借鉴。例如,在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江西的做法是怎样的?在如何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让村民真正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作者们有没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视角。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关于“江西”的乡村,更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思考。书名中的“美丽乡村建设”固然重要,但更深层次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目标。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路径与模式”的探讨,这使得这本书摆脱了理论的空泛,而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它让我看到了江西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是如何将国家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是如何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中探索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我注意到书中可能会涉及到如何通过产业升级来赋能乡村,比如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甚至是数字乡村建设等,这些都是非常前沿和重要的议题。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对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所阐述,毕竟,一个成功的乡村,离不开有效的治理和有活力的社区。这本书就像一本指南,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乡村发展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和丰富的案例,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对于理解“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的知识空白。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地方的乡村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尤其是像江西这样拥有丰富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的省份。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路径与模式”,这让我非常好奇,到底江西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是否有一些打破常规的创新举措?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路径,比如在产业发展方面,是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发展出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推广?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江西乡村的文化底蕴,比如如何让古老的村落焕发新的生机,如何让乡村的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我也想知道,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是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理解和学习江西乡村发展模式的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