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精誠——孫思邈傳(平)

大醫精誠——孫思邈傳(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先明 著
圖書標籤:
  • 孫思邈
  • 醫學史
  • 中醫
  • 傳記
  • 古代醫學
  • 大醫精誠
  • 醫學傢
  • 曆史人物
  • 平民
  • 醫學倫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黃金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78338
商品編碼:2809645148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大醫精誠——孫思邈傳(平)

定價:39.0元

作者:羅先明

齣版社:作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06378338

字數:358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傳作者從“孫思邈是人不是神”這一基本觀點齣發,努力還原先賢真實麵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誕之說,亦剔除“信史”中誇張之辭。隻將孫思邈兩部巨著視作記傳**手資料,透過字裏行間,探尋著者行蹤。再剔齣書裏透露的點滴行蹤,反復甄彆,形成縝密一部傳記。


內容提要


  孫思邈,是京兆東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孫傢塬)人,齣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瞭102歲(也有說他活瞭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曆史上的醫學傢和藥物學傢。曆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信史所載孫思邈事跡雖少,各種奇傳卻多。本傳作者從“孫思邈是人不是神”這一基本觀點齣發,努力還原先賢真實麵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誕之說,亦剔除“信史”中誇張之辭。隻將孫思邈兩部巨著視作記傳手資料,透過字裏行間,探尋著者行蹤。再剔齣書裏透露的點滴行蹤,反復甄彆,形成縝密完整的一部傳記

目錄


作者介紹


羅先明,男,1950年生。湖南洞口人。中員。1973年開始發錶作品。2008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本案拒絕旁聽》、《大醫孫思邈》,報告文學《來自西藏監獄的報告》、《開國案》,63集電視劇文學劇本《遠東大抗戰》,長篇紀實文學《遠東戰爭風雲》(四捲本;原名《遠東大戰紀事》),學術專著《中國預防犯罪通鑒》等。

 

文摘


   古今不少醫藥大師,年少時並非立誌學醫。如被稱為“醫聖”的東漢張仲景,據其在《傷寒論》“序”中言:“餘宗族素多,嚮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立誌學醫。
  孫思邈年少時亦無意學醫。
  現存孫思邈有關史料,無其父親或祖上從醫記載。民間口頭傳說及某些民間文學讀本所載故事,皆無史實依據。母親姓氏,刻於其父母閤葬墓碑,謂為“雷氏”。距孫塬村數十裏處,確有雷姓一族,其族人亦稱係孫思邈舅傢。據聞,以前每到“清明”,還有雷姓後人來孫塬村祭祖,緬懷孕育瞭韆古大醫的母親。
  令人費解的是,今日孫塬村,卻沒有孫氏族人。筆者訪問當地村民,解釋是孫思邈那時給皇上治病,風險極大,為保子孫安全,乃囑改換姓氏。當地既無孫氏一族,自無傳統族譜,方誌更無孫氏傢族演變記載。故孫思貌之父真名亦無可考,也無法確知生平事跡。
  孫母雷氏一族,據現存藥王山三方古碑推測,當年或為望族。
  碑一:“夫濛文慶造像碑”。此碑於北魏神龜二年(公元519年)刻石,為佛教四麵造像,高102厘米,寬42厘米,
  厚30厘米,1934年於耀州齣土。該碑係濛文慶為亡父、亡妹、七世父母、因緣眷屬所造。為首供養人落款是:“夫濛文慶,母雷□□”,其他供養人除濛姓人氏外,還有“清信士雷豐”等。
  其二:“雷明香造像碑”。此碑於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刻石,高96厘米、寬40厘米、厚19厘米,齣土時間不詳。該碑係命婦雷明香為亡夫所造。碑文顯示,其亡夫係正一品高官,其兄雷□標為正二品,從弟雷顯慶為正四品。可見雷明香傢族之隆盛。
  其三:“雷香妙造碑”。此碑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刻石,高100厘米、寬42厘米、厚20厘米,1927年於耀州齣土。建造該碑者雷香妙,亦係顯貴命婦,亡夫即為柱國參軍。單看碑上的雷香妙本人乘車齣行圖,即可窺知雷氏傢族顯赫之一斑。(注1 )
  不敢說上述雷姓豪族即為孫思邈舅傢,但孫思邈舅傢與上述大戶必有某種聯係,因那是講究姓氏與血緣關係時代。如此便可設想,孫思邈舅傢或為知書達理之士。母親雷氏則受過文化薰陶,心地十分善良。由此推論,若以門當戶對為婚姻基礎,孫傢則不會一貧如洗,孫父本人更不至於目不識丁。孫思邈談及兒時傢境狀況,用瞭“傢産”二字。不過孫塬村位於關中北部黃土殘塬地帶,村民們住屋多用黃土夯牆,還有人全賴窯洞遮風擋雨,加之土地貧脊,灌溉乏水,交通閉塞,可謂窮鄉僻壤。故孫思邈兒時生活條件,亦談不上如何富足。
  孫思邈在這種環境中成長,每日以學為業。孫塬村現存那一棵蒼老古槐,見證過孫思邈幼時身影。他著一身青衫,穿一雙麻鞋,或坐在樹下邊讀邊想,或與小夥伴你追我趕,有時則比賽爬樹。他上的是村裏私塾,卻不以私塾先生所教功課為滿足,放學後繼續在傢挑燈苦讀。
  母親對兒子總是寬容的,當發現兒子有些事做得不妥,則注意及時誘導。一迴見兒子捧著一隻肉乎乎的雛鳥,忙道:“娃,小鳥也有爸媽。你想它離開瞭爸媽,還能長大嗎?小鳥媽媽見不到孩子,能不傷心嗎?”
  “娘,是我不好。”孫思邈聽瞭,忙小心將雛鳥用布衫兜著,再爬上大槐樹,將它放迴小窩,且將窩裏的雜草撫平。
  “娃,這就對瞭。往後,可不得傷害任何鳥兒。”
  “娘,我懂瞭。不犯,。”年幼的孫思邈連連點頭。
  母親雷氏就這樣通過點滴之事,嚮兒子傳輸大愛之心。
  孫公與其他父親一樣,急切望子成龍。而任何聖人賢哲,孩童時代都會貪玩,孫思邈亦不例外。他在《韆金翼方·序》中自稱:“餘幼智衊聞”,即非天纔。《舊唐書·孫思邈傳》卻載,孫思邈“七歲就學,日誦韆餘言”,雖不無誇張成份,仍可見學業優異。能做到這一點,自與嚴父督促有關。得益於嚴父慈母育導,孫思邈奮發用功,埋頭苦讀。這幼時的苦讀,也為他往後學習打下瞭深厚基礎。這樣至於“弱冠”,已經“善談莊、老及百傢之說,兼好釋典”瞭。
  讀書不是目的,隻是成纔手段。兒子長大後如何發展?孫公頗具長遠眼光,早有宏大計劃:讓兒子走讀書人正統之路,早入仕途,光宗耀祖。
  此說非為臆斷。舊、新《唐書》中,皆記孫思邈拜見西魏重臣獨孤信之事。獨孤信本名如願,因屢立戰功,被太師宇文泰賜名為信。其時,獨孤信為西魏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衛國公,可謂權勢顯赫。而孫思邈不僅見到瞭他,且獲得高度贊賞。獨孤信曰:“此聖童也。”(注2)
  此事發生在西魏恭帝二年或三年(公元555年或556年),孫思邈約摸十四五歲,已然纔智拔萃。
  孫思邈身為貧傢弟子,何以要見朝中重臣?此事涉及彼時舉薦製度。原來在科舉製度形成之前,古代文人欲入仕途,全賴朝臣或其他名士推薦。昔漢武帝就下過“求賢詔”,要求朝臣舉薦“茂纔”。自漢魏朝始,實行“九品中正製”,即將各階層弟子分為九等,由不同層級的“中正”官舉薦。此製度實行之初,效果倘可,後卻專為門閥世族所用。至於北魏,一方麵“九品中正製”繼續推行,一方麵延續權勢舉薦製度。孫思邈學問雖高,傢世卻卑,故未能進入地方“中正”推舉視野。如欲入仕途,則務必由權貴推舉。
  孫思邈因何人引薦,於何種場閤與獨孤信見麵,古無確切記載。或賴於舅傢雷氏某名士強力引薦,或於京郊某處與獨孤信意外相逢。一個未及弱冠的少年,要拜見聲名顯赫的柱國大將軍,談何容易?故這場載入史籍的會見,顯係孫父煞費苦心的結果。為瞭這一會見,孫公必下瞭相當決心,費瞭相當力氣。
  孫公刻意安排這一場會見,其意不言自明,望兒得到提攜。而孫思邈本人,無疑也有入仕之意。正如他後來坦承的那樣:“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注3)

  ……

序言


  一    盛德茂功  凡人被尊崇為“神”
  中國醫藥,深深根植於華夏本土,炎黃子孫,世世代代賴其佑護。沒有中國醫藥的持續發展,便沒有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為使中醫藥寶庫愈益充盈,一批批探索者滿懷大愛仁義之心,咬定懸壺濟世之誌,嘗遍百草,驗方證術,防治並重,造福百姓。且不錶傳說中的伏羲氏、神農氏人等,自《黃帝內經》所載之雷公、岐伯以降,即有留下真名實姓者扁鵲、張仲景、華佗、葛洪等名魁聖賢,以及隋唐大醫孫思邈。
  孫思邈,《舊唐書》載:“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誦韆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傢之說,兼好釋典……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撰《韆金方》三十捲行於代。”
  《新唐書》亦載:“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通百傢說,善言、莊周……於陰陽、推步、醫藥無不善……永淳初卒,年百餘歲。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去牲牢。” 古之華原府,即今之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辭海》(1979年版)載:“孫思邈,唐醫學傢。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較深研究,並博學經史百傢學術,兼通佛典……著《韆金要方》、《韆金翼方》。其書首列婦女、幼兒疾病,並倡立髒病、腑病分類,具有新的係統性,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辭源》(1979年版)亦載:“孫思邈,唐華原人。鑽研諸子百傢,兼通佛典,精於醫藥……著有《韆金方》、《韆金翼方》二書。新、舊《唐書》有傳 。”
  做為古代名醫,孫思邈與雷公、岐伯、扁鵲、華佗、葛洪、張仲景等有相同之處,即姓名事跡皆錄於史。與上述名醫不同處在於:雷公、岐伯諸人雖史籍有載,其人生軌跡卻幾無所考,若有也是穿鑿附會,因而其存在往往遭受質疑。例如被尊稱為醫聖的《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因其生平事跡不確,便有學者懷疑,《傷寒論》真正作者究竟為誰。曾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確否撰創該著?孫思邈則不然,今之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孫塬鎮孫塬村,確為孫氏齣生之所,其祖屋遺址猶在。距其不遠處有一古槐,年輪在1400年以上,高15米,圍4.5米,雖曆經滄桑,卻枝挺葉茂,見證過孫思邈讀私塾的少年時代。離祖屋遺址約韆餘米處,有孫思邈本人墳塋。其墓高4米,基座直徑約6米,由青磚砌成圓堆形。據當地人說,該墳塋由本村一韆戶人傢獻磚堆砌,凝聚著眾鄉親對孫思邈的無限深情。惜年代久遠,原墓碑不存。目前所見的墓碑,立於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碑高1.4米,寬0.65米,厚0.18米,上書:“唐代敕封妙應真人聖神之先塋碑”。
  孫思邈墳塋左上方,是其父母閤葬墳塋,也是圓堆形狀,青磚砌成。此墓雖非孫思邈本人所立,卻韆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尊重。墓碑前麵,總有人雙手閤十,低首默立,追思這一對養育齣蒼生大醫的平凡夫婦。
  低首孫氏墳前,誰也不會懷疑他做為凡人的真實存在。
  令人深思者,關於孫思邈還另有一說,即孫思邈並非世間之人,而是仙界之“神”。先是,成書於公元833年~863年間的《酉陽雜俎》捲二“玉格”有記:“孫思邈嘗隱終南山,與宣律和尚相接,每來往,互參宗旨。時大旱,西域僧請於昆明池結壇祈雨,詔有司備香燈,凡七日,縮水數尺。忽有老人夜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龍也。無雨久,匪由弟子。鬍僧利弟子腦,將為藥,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護。’宣公辭曰:‘貧道持律而已,可求孫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孫謂曰:‘我知昆明龍宮有仙方三韆首,爾傳與予,予將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許妄傳,今急矣,固無所吝。’有頃,捧方而至。孫曰:‘爾第還,無慮鬍僧也。’自是池水忽漲,數日溢岸,鬍僧羞恚而死。孫復著《韆金方》三韆捲,每捲入一方,人不得曉。及卒後,時有人見之。
  “玄宗幸蜀,夢思邈乞武都雄黃,乃命中使賫十斤,送於峨眉頂上。中使上山未半,見一人幅巾被褐,須鬢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夾侍立屏風側,手指大盤石臼:‘可緻藥於此。上有青錄上皇帝。’使視石上硃書百餘字,遂錄之。隨寫隨滅,寫畢,上復無字矣。須臾,白氣漫起,因忽不見。”
  此即神話作傢筆下的孫思邈。
  成書於公元941年~945年間的《舊唐書》,謹慎呼應上述說法,稱孫思邈去世之後,“經月餘,顔貌不改。舉屍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
  成書於公元978年的《太平廣記》,秉承《酉陽雜俎》之旨,將“孫仙人”之說發揮到。請看:
  “開元中,復有人見隱於終南山,與宣律師相接,每來往,參請宗旨。”而此時,孫思邈已辭世近300年。書中除再述孫思邈以法術為昆明池龍王解危、與玄宗見麵外,還附一傳奇:“鹹通末,山下民傢有兒十餘歲,不食葷血,父母以其好善,使於白水。僧院為童子曰:有遊客稱孫處士周遊院中。訖,袖中齣湯末以授童子,曰:‘為我如茶法煎來。’處士呷少許,以餘湯與之,覺湯極美,願賜一碗。處士曰:‘此湯為汝而來耳。’即以末方寸匕,更令煎吃。因與同侶話之齣門,處士已去矣。童子亦乘空而飛,眾方驚異。顧視煎湯銚子,已成金矣。其後亦時有人見思邈者。”
  還有其他許多關於孫思邈成仙描寫,恕不一一引述。
  關於孫思邈“由人而神”的故事,民間亦有另一種佐證方式,即為他建造瞭一座座廟宇殿堂,裏麵供奉著他的塑像並神位。每座塑像前輕煙繚繞,人們虔誠地跪拜默頌。位於陝西銅川耀州區藥王山的“藥王殿”,即為其中之一。此地距孫塬村約10華裏,原名五颱山,為孫思邈晚年采藥、種藥與隱居之所。後人為紀念這位賢哲,改五颱山為藥王山,並於山上建造此殿。藥王殿規模宏偉,肅穆莊嚴,內供孫思邈彩色塑像,麵慈目善,栩栩如生,一龍一虎,相為拱衛。此殿初建於何年,史書未載。山上另有一立於北宋崇寜三年(公元1104年)的石碑,額題“五颱山靜應廟記”,載有孫真人受祀之事。以此推算,孫思邈受百姓祭奠,迄今已逾韆年。在孫思邈塑像前虔誠燒香磕頭者,四時不絕。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相傳為孫思邈誕辰之日,亦為藥王山廟會之時。為紀念藥王爺的誕辰,四方百姓蜂擁而來,於殿前焚香跪拜,願藥王菩薩顯靈,保傢人歲歲平安。孫思邈就這樣由人而神。
  關於孫思邈顯靈故事,立於藥王山《唐太宗賜真人頌碑》之跋見其詳。該碑初刻於金世宗完顔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重刻於元憲宗定哥六年(公元1256年),高2.04米,寬0.7米,厚0.25米。碑之正文,相傳為唐太宗所賜,雲:“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閤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頌碑附跋如下——
  癸卯歲,郡人駱誌全禮山主李公,入道山君。忽以數力抬□而來,告曰:“不幸雙目暴爾失明,又反胃,飲食不納,苦楚不禁,唯自盡可免。”濟道止之曰:“人之疾病,必以藥餌救料,又有祈請之事。況真人醫術冠絕唐代,所留方論,後人用之,無不獲救。今遺像在堂,若誠心祈之,豈無不驗!”誌全敬受教,置水一鉢於真人前,銘心緻禱。以水煮粥,食之,不反吐粥,食漸進。不兩旬,疾平。誌全愈加誠敬。一日,臥北窗下,告之道伴曰:“我見窗欞上白四指許,所見日加。”一月後,眼復明。一方驚嘆。(注1)
  藥王山另一《重修孫真人廟洞之記》石碑,刻於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碑文先述五颱山方位及孫思邈生平,再敘一傳奇故事:欽差鎮守陝西太監廖鸞之侄、錦衣韆戶廖愷“偶爾得疾,飲藥弗痊”。一日,忽見一老者來醫其疾,自雲五颱山洞中孫真人。“及退,纔知為夢。”數日後,病竟愈。廖韆戶戚然動心,乃將其事告之於伯。伯喜之,即捐銀五十兩,遣百戶鬍盛詣耀州,以整飾孫真人祀廟,逐使廟貌煥然一新。(注2)
  尊奉孫思邈為神、特為建造殿堂廟宇者,何止陝西銅川耀州藥王山一地?長城內外,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凡孫思邈足跡至處,都有這類殿廟,且各處香火興盛。全國現存究竟多少?曆史上曾經毀棄的又有多少?難實計數。現僅列一處:
  湖南省漣源市龍山藥王殿,據傳始建於唐,即孫思邈去世後不數十年。此地距陝西華原孫思邈故裏約三韆華裏,卻有許多關於孫思邈在龍山采藥、行醫、修行、著書故事。人們為紀念這位先賢,特於群山之巔建此殿宇。殿宇規模宏大,有山門、殿堂、僧房、客房等,占地韆餘平米。殿宇外牆以條石、方石砌成,堅固耐久。山門外有一大青石,傳說為孫思邈晾曬醫書之用,故名“曬書石”。這裏傳說,藥王爺生日為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於是每逢該日,方圓數百裏民眾雲集而來,給藥王爺進香祝壽,求保佑傢人安康。
  除民間和文人將孫思邈神化外,朝廷高統治者亦賜其“真人”尊號。唐太宗李世民是否對孫思邈有過拜賜,或許尚證,另一名皇帝宋徽宗趙佶敕封孫思邈為“真人”,卻是韆真萬確。關於此事,現存於藥王山“感德軍五颱山靜應廟額敕並加號妙應真人告詞”碑足以為證。
  該碑於北宋崇寜三年(公元1104年)刻石,碑文記述兩事,一記皇上親賜廟額,即額敕“靜應廟”,二記朝廷加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原由。文曰:
  “敕耀州華原縣五颱孫真人。山川勝境,仙聖所居,其盛德茂功,顯聞於世者,朕必秩而祀之。惟真人生於有唐,見謂隱逸,應物之跡,具載史官,廟食華原,時乃鄉縣。祈禳休貺,美利在民,肆加褒崇,特建榮號,尚其歆懌,永福此邦,可特封妙應真人。”(注3)
  “藥王”在各地民間傳說中,雖然指不專一,但絕大多數藥王廟裏,所塑皆孫思邈坐像。標誌之一,即藥王坐像身旁的一龍一虎,蓋因傳說孫氏曾為龍王、老虎治病。孫思邈,實實在在的凡夫俗子,卻被世代尊崇為“神”。個中寓意,不言自明。縱覽中外曆史,由人而“神”者可有幾人?

 


  二    養生有道  壽高一百四十一歲

  孫思邈另一不同尋常之處,即壽高141歲。關於此事,一些人持懷疑態度。導緻這一疑問者,乃《舊唐書·孫思邈傳》中,隻確認孫氏辭世之年——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未標明孫氏齣生之歲。《新唐書·孫思邈傳》中,亦隻言孫氏 “永淳初卒,年百餘歲”,同樣未注明誕辰之歲。
  《舊唐書·孫思邈傳》中,為何未能確認孫思邈誕辰之日?原是該文中有一段模糊記載,引發諸多岐義。記述者為初唐“文壇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時間為公元673年(癸酉之歲)。
  盧照鄰文曰:“思邈自雲: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此即疑問源由。原來“開皇辛酉歲生”和“至今年九十三矣”兩說看似確切,卻不能聚焦於同一年份。開皇為楊堅年號,始於公元581年,止於公元601年。這20年內,有“辛醜”而無“辛酉”。而按“至今年九十三”(虛歲)推斷,即孫思邈誕生之年,恰與“開皇辛醜”相符,這就是公元581年。
  不過,盧照鄰當時就懷疑“至今年九十三”說法,認為孫思邈是在“打啞謎”。故他隨即又道:(經本人)“詢之鄉裏,鹹雲數百歲人。話周、齊間事,曆曆如眼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可知孫思邈當年與盧照鄰相見時,早已超過百歲。
  因之另有學者認為,那“開皇辛酉”並非楊堅開皇一朝,而是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因那年剛好是“辛酉”年,楊堅也在這一年降生。此則可以釋為:孫思邈所雲“開皇”,即代指隋文帝楊堅(正如史傢以“貞觀”代指唐太宗李世民一樣)。所謂“開皇辛酉歲生”,意即“於隋文帝誕辰的‘辛酉’年降生”。
  此即孫思邈齣生“兩說”源由。古人不欲妄判,乃將疑團存留。
  該疑問延至清代,卻由《四庫全書》總編修紀曉嵐輕易“解答”。紀氏認為:照鄰乃思邈弟子,記其師言,必無妄語。於是紀曉嵐斷言:盧照鄰所記“開皇辛酉”乃“開皇辛醜”之誤,孫思邈就生於“開皇辛醜”之年,壽高101歲。至於孫思邈“生於後周,隱居不仕之說,為史誤審矣”!
  有瞭紀曉嵐這武斷一說,某些後學者便依樣畫葫蘆。彆的不錶,那《辭海》“孫思邈”詞條的編撰人,即為依樣畫葫蘆者之一,斷然標注:“孫思邈(581——682)”(注4)。同樣的《辭源》則較謹慎,在“孫思邈”詞條下標注:“孫思邈(公元581年?——682年)”。(注5)
  為考證孫思邈齣生之年,當代學者乾祖望在《孫思邈評傳》闢一章,綜閤諸傢之說進行比較,結論是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注6)即堅持盧氏“開皇辛酉歲生”之說。
  本傳記作者亦認為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支持這一結論者,有如下五條證據:
  其一,《舊唐書·孫思邈傳》雲:孫思邈年少之時,有人將他推薦給洛州總管,“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嘆曰……”一個“見”字,證明兩人有過交往。而據史載,獨孤信於公元557年遭人陷害,被迫自殺。若孫思邈生於公元581年,兩人怎得相“見”?
  其二,《舊唐書·孫思邈傳》亦雲:“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徵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赴)。”史載,周宣帝在位,自公元578年6月至公元580年5月。若孫思邈生於581年,即與周宣帝風馬牛不相及。又“隋文帝輔政”之說,專指周宣帝自稱天元帝(太上皇)這短暫一段,時為公元579年2月至公元580年5 月,隨即損壽早逝。此期錶麵“當國”者,為周天元帝七歲幼子周靜帝,實際主政者,即太師楊堅。周天元帝一死,周靜帝便成為的傀儡皇帝。公元581年2月,周靜帝被廢,楊堅自己稱帝。若孫思邈生於581年,亦談何楊堅在輔政時期“徵為國子博士”?
  其三,孫思邈在《韆金要方··堅積聚第五》中自述:餘“治蛟龍病。開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令服寒食餳三鬥,大驗。”按,孫思邈記載此事,時間具體到年、月和日,說明印像極深,非親身經曆不可。這就說明,孫思邈此時已經成年,從醫經驗非常豐富。而開皇六年為公元586年。若他齣生於公元581年,則該年纔剛5歲,顯然不閤情理。唯其齣生於公元541年,已是45歲年紀,纔能從事救死扶傷的醫療臨床。
  其四,據《舊唐書·孫思邈傳》記載:“及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不由大發感慨:“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按,李世民於26歲登基,為公元626年。若孫思邈生於公元581年,即屆年45歲而已,李世民用得著“嗟其容色甚少”?唯其生於公元541年,已是85歲高齡,卻因凸顯年輕,纔讓李世民驚羨不已。李世民從來相信有羨門、廣成等長生不老神仙存在,乃覺孫思邈堪可類比。
  其五,據孫思邈在《韆金翼方·針灸上·取孔穴法》中自雲:“吾十有八而誌學於醫,今年過百歲,研綜經方,推究孔穴。” 據考證,孫思邈於公元652年完成《韆金要方》,其後又用瞭近30年時間,完成《韆金翼方》。他若生於公元581年,即公元652年纔71歲,自稱“今年過百歲”還得再等30年。而30年後是公元682年,孫思邈於該年仙逝,哪還有時間寫作《韆金翼方》呢?唯其生於公元541年,完成《韆金要方》時已滿111歲,纔有資格自稱“今年過百歲”,也纔有時間開始第二部著作的構思和寫作,並一邊寫作,一邊繼續“研綜經方,推究孔穴”。
  關於孫思邈生平事跡,古籍錄之不詳。究其原因,一是醫傢往昔地位甚微,長期歸入方伎者類,士大夫恥與醫者為伍。二是與他晚年所處時代有關。那時已由皇後武則天當國,皇帝李治主動退居其後。而孫思邈曾開罪於武皇後,難免遭受打壓。孫思邈一生波瀾壯闊,除在民間長期行醫、救助蕓蕓眾生外,還侍奉過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等多個皇帝,並有楊堅之獨孤氏皇後、李世民之長孫氏皇後、李治之武則天皇後等受其侍奉。他顫顫兢兢,如履薄冰,數度險遭不測,卻憑其誠摯品格與智慧,一次次化險為夷。
  信史所載孫思邈事跡雖少,各種奇傳卻多。本傳作者從“孫思邈是人不是神”這一基本觀點齣發,努力還原先賢真實麵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誕之說,亦剔除“信史”中誇張之辭。隻將孫思邈兩部巨著視作記傳手資料,透過字裏行間,探尋著者行蹤。再剔齣書裏透露的點滴行蹤,反復甄彆,形成相對縝密的整體,便是麵前這一部傳記。其中難免有謬誤之處,敬希讀者不吝賜教。

  
  後 記
  “你怎會想到寫孫思邈?”常有朋友問。的確,我一非醫者,二非陝西人,怎會研究這位韆古大醫?
  其實我齣生之刻即與中醫藥結緣。太奶奶在山村農傢木屋裏為我接生,用的是古傳之術。我在小學階段小恙不斷,慈母常以農傢土方替我去寒解錶,既省藥資,見效又速。母親劉燕玉之技,承繼於我那一生務農、略識藥草的外祖父劉孝亮。後離開山村求學就業,纔與中醫漸行漸遠。
  1990年我始練氣功,自習中醫,頗獲淺益,從此不歇。乃知中醫藥為中國道教文化之精華,中華民族賴以繁衍生息之命根。2005年,我齣版《遠東戰爭風雲》(原名《遠東大戰紀事》),考慮新的寫作計劃。夫人湯延涓提齣研究孫思邈的命題,並提供她采訪大醫故裏的資料。我欣然應命。經對孫思邈兩部巨著反復研讀,去各地遺址現場考察,揭秘探幽,剝繭抽絲,比對前人,去僞存真,曆經數年寒暑,終成一傢之言:孫思邈“德、功、言、壽”皆俱,實乃韆古一人。孫思邈不僅屬於中華,而且屬於整個人類。
  感謝國學大傢何西來。他是陝西人,對孫思邈早有關注,對我擬定這一選題大加贊許。且曰:“唯有你能把握好這位藥王爺,因為你寫過《遠東戰爭風雲》。”何先生重病之際,兩番逐字審讀本傳文稿,提齣極為精準的批評意見。令人痛惜者,何先生竟於2014年12月8日仙逝。祝願何先生在天之靈與孫思邈相交相知,多有切磋。何建明、黃賓堂、那耘、原文竹等為促成本書齣版,皆齣大力,一並緻謝。
  今年是孫思邈辭世1333周年。我囿於淺薄學識,且考察足跡有限,故本傳難免疏漏多多。願更多研究者奉獻智慧,共同開掘孫思邈寶貴遺産,使之造福於中華民族,造福於整個人類。

  作者
  2015年1月22日

 


《杏林擷芳錄:古代名醫群像與醫學遺産》 內容提要: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角,遴選瞭中國古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傑齣醫學傢,以群像描繪的方式,深入剖析瞭他們的生平事跡、學術思想、臨床實踐及其對後世醫學發展的深遠影響。全書旨在梳理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脈絡,展現古代醫者“仁心仁術”的精神風貌,探究其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與演變,並對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與人文關懷進行細緻解讀。 第一編:先秦與兩漢——奠基與初成 本篇聚焦於中國醫學體係的雛形與早期發展。從上古巫醫的過渡,到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的初步形成,展現瞭醫學如何從神秘主義走嚮經驗總結的艱難曆程。重點詳述瞭張仲景的貢獻,以其《傷寒雜病論》為核心,係統闡述瞭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分析瞭六經辨證的邏輯嚴密性,以及他如何通過對大量臨床案例的歸納,構建瞭一個嚴謹的溫病學說框架。同時,對華佗在外科手術、麻醉技術(如“麻沸散”的考證與應用)方麵的開創性工作進行瞭詳細的文獻梳理與曆史評價。此外,本篇還將探討《黃帝內經》作為理論基石的地位,分析其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學說與髒腑經絡理論是如何為後世中醫確立瞭宇宙觀和生命觀。 第二編:魏晉南北朝與隋唐——融閤與規範 此階段是中國醫學從分散走嚮整閤的關鍵時期。在戰亂與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醫學思想展現齣多元化的趨勢。本篇將重點分析皇甫謐在醫學文獻整理方麵的巨大功績,尤其是他對曆代醫籍的批判性繼承與《針灸甲乙經》的編纂,標誌著針灸學成為一門獨立的、係統的學科。隨後,筆鋒轉嚮唐代,探討孫思邈(此處僅提及對中醫典籍的整理與“大醫精誠”精神的提齣,不深入其個人傳記)在醫學倫理規範上的重大貢獻,分析其所倡導的醫德標準對後世醫者的約束與引領作用。同時,對唐代太醫署的建立與醫學教育製度的初步形成進行考察,說明國傢力量如何介入醫學的標準化與規範化進程。 第三編:宋元時期——學術爭鳴與實用主義的崛起 宋代是學術思想空前活躍的時代,醫學領域也齣現瞭明顯的流派之爭與臨床實踐的深化。本篇將詳述劉完素、張從正、李杲、硃丹溪“四大醫傢”的學術主張。重點剖析劉完素的“寒涼派”對溫病學說的早期啓發,張從正“攻下派”對實證醫學的推動,李杲“脾胃派”對後天之本的強調,以及硃丹溪“滋陰派”對“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觀點的提齣,這些爭鳴極大地豐富瞭辨證論治的內涵,使其更具針對性。此外,還將介紹宋代政府對藥材的炮製與標準的製定,以及活字印刷術對醫學普及的促進作用。 第四編:明清時期——集大成與新探索 明代標誌著傳統醫學體係的集大成。《金元四大傢》的理論經過整閤,形成瞭新的學術規範。本篇將深入探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分析其不僅是一部藥物學巨著,更是一部博物學和哲學著作,展現瞭其嚴謹的考據精神和跨學科的視野。同時,對王肯堂、薛己等在臨床經驗和方劑學方麵的貢獻進行梳理。清代則在溫病學方麵取得瞭突破性進展,葉天士、吳鞠通等人創立的衛氣營血辨證體係和溫病三焦辨證法,是對張仲景六經辨證理論的有效補充,特彆針對流行性疾病的診療提供瞭新的思路。本篇還將討論這一時期外科、骨傷科以及中西醫交匯的早期萌芽現象。 第五編:醫學的哲學內涵與人文精神 全書的收尾部分,將超越具體的醫案和方劑,從更宏觀的層麵探討古代醫學的文化屬性。分析中醫理論體係中如何融入瞭儒傢的倫理道德、道傢的自然無為、佛傢的慈悲濟世思想。重點論述古代醫傢對“治未病”的重視,這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中預防優先的哲學觀。探討醫者如何通過對自然的體悟,來理解人體的生理與病理,以及如何將“精誠”二字(指醫者的專注、正直與大德)融入到其職業操守之中,使得醫學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途徑。本書旨在展示古代醫學作為一種獨特的知識體係和人文精神,其至今仍具有的深刻價值。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對中國傳統文化、醫學史、哲學史以及古代人物傳記感興趣的廣大學者、學生及普通讀者。它不僅是一部醫學史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古代知識分子如何以仁愛之心踐行專業精神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見此書,便被其散發齣的溫潤氣質所吸引。它沒有喧賓奪主的設計,而是以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方式,將書名“大醫精誠——孫思邈傳(平)”妥帖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字體的選擇,排版的疏密,都恰到好處,營造齣一種舒適的閱讀環境。我喜歡這種不張揚但卻充滿力量的錶達方式,它讓我想起那些默默奉獻的偉大人物,他們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真理,去服務大眾。這本書的整體觀感,給我一種安心和期待。它仿佛在告訴我,裏麵承載著一段值得被認真對待的生命曆程,一段充滿智慧與感悟的醫學傳奇。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認識一位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醫者,去感受他所代錶的醫道精神,去領略那份“精誠”的醫者之心。

評分

這本《大醫精誠——孫思邈傳(平)》的裝幀風格,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書籍那樣追求華麗或前衛,而是選擇瞭一種返璞歸真的方式,用最真誠的態度來呈現內容。紙張的質感非常好,翻閱時指尖傳來的觸感很舒服,而且文字印刷清晰,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書名“大醫精誠”的設計,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溫婉,恰如其分地錶達瞭其主題。封麵上的插畫或圖案,也顯得十分考究,似乎都在訴說著關於一位偉大醫者的故事。我個人比較偏愛這種有厚重感和文化沉澱的書籍,它們能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滋養。這本書的外部呈現,已經成功地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評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封麵時,一股濃厚的曆史氣息便撲麵而來。那是一種古樸而又不失莊重的設計,仿佛是曆經歲月洗禮的古籍,散發著智慧的光芒。書名“大醫精誠”幾個字,寫得蒼勁有力,傳遞齣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瞭解古代醫學巨匠的書籍,而這本書無疑給瞭我這樣的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我有機會去感受那位偉大的醫者所承載的醫道精神。我期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被書中的故事所感染,被其中蘊含的智慧所啓迪,從而對醫學,對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古樸典雅的裝幀,采用的紙張質感溫潤,散發著淡淡的墨香,讓人瞬間就沉浸在一種寜靜而又充滿智慧的氛圍中。書名“大醫精誠”四個字,書法蒼勁有力,如同醫者堅定的信念,又如藥石的堅韌。翻開書頁,字跡清晰,排版疏朗,閱讀體驗十分舒適。我尤其喜歡它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書頁的邊緣處理,以及封麵封底的內頁設計,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讀者的關懷。作為一名對中醫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讓我深入瞭解中醫精髓,同時又能感受到曆史溫度的書籍。這本書的整體呈現,無疑已經超越瞭我的期待,仿佛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去感受它所承載的豐富內涵。

評分

剛拿到這本書,我便被它營造的氛圍所吸引。那是一種穿越時空的靜謐,仿佛能聽到古老藥廬中藥杵搗藥的聲音,聞到草藥的清香,感受到一位智者深邃的目光。書中的文字,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但僅僅是扉頁上的幾行字,便已能感受到其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世界,去瞭解那些關於醫術、關於人生、關於智慧的深刻故事。我想象著,在翻閱的過程中,自己會如同置身於古代的書院,與先賢對話,感受他們對生命的敬畏,對醫道的執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能夠窺見一個遙遠而又充滿魅力的時代,去學習那些超越時空的寶貴品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