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非文学翻译(全国翻译硕士学位系列教材)
作 者:李长栓 著
I S B N :9787560089850
出 版 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9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09年9月1日第1次印刷
字 数:字
页 数:351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克
原 价:37.9元
编辑
本书为翻译硕士学位(MTI)笔译方向必修课教材。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素质培养。其中上编(第1章和第2章)探讨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和职业化发展,中编(第3章至第7章)探讨非文学翻译的工具和理念,下编(第9章到第12章)讲述译员职业素质的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录
绪论
上编 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
章 非文学翻译的标准和实现途径
1.1 非文学翻译
1.2 非文学翻泽的标准
1.3 实现途径:翻译复查清单
第二章 非文学翻译的职业化发展
2.1 翻译的职业化
2.2 职业译员的素养
2.3 职业译员行为准则
2.4 翻译用户须知
中编 非文学翻论理念及工具
第三章 以英文写作的原则指导汉英翻译
3.1 翻译和写作
3.2 欧洲委员会翻译写作手册
3.3 其他资源
第四章 以电子工具提高翻译质量和速度
4.1 电子工具的特点
4.2 电子工具对翻译的意义
4.3 网站介绍
4.4 桌面电子词典
4.5 结语
第五章 以平行文本弥补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
5.1 什么是平行文本
5.2 平行文本的获得
5.3 平行文本的用途
5.4 平行文本的相关性
5.5 结语
第六章 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6.1 翻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6.2 严谨的工作态度
6.3 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6.4 交叉检验法举例
6.5 定性和定量分析举例
6.6 并非所有的词都需要译出
第七章 以宏观视角解决微观问题
7.1 谁在对谁说话?
7.2 说什么?
7.3 何时?何地?为什么?
7.4 结语
第八章 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活动始终
8.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8.2 批判地理解原文
8.3 批判地分析和使用参考资料
8.4 批判地审查译文
下编 译员素质的培养
第九章 培养翻译精神:译者注
9.1 译者注的意义
9.2 译者注的范畴
9.3 文章 翻译和译者注举例
第十章 不容忽视的细节:标点、拼写和格式
10.1 细节的意义
10.2 标点符号
10.3 拼写
10.4 文件格式
10.5 其他细节
10.6 练习答案
第十一章 准译员问题分析:从信息输入到信息输出
11.1 中国翻译现状
11.2 准译员问题分析
第十二章 以标准修改译文:案例研究
12.1 目的和说明
12.2 案例一
12.3 案例二
12.4 案例三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
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素质培养。
-----------------------------内容介绍----------------------
老实说,我当初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其“全国翻译硕士学位系列教材”的标签,期望它能为我的硕导论文提供一些理论支撑。然而,阅读之后,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但又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前沿的翻译理论与大量的实例研究相结合,展现出极高的研究价值。书中关于“翻译的本体论”和“翻译的认知过程”的探讨,让我对翻译这一复杂活动有了更深刻的哲学层面的思考。作者引入了一些最新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大脑的运作机制,这对于理解翻译的“黑箱”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翻译的误差分析”的部分,它不仅分类了各种常见的翻译错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识别、分析和预防这些错误,这对于我今后的研究和教学都将是宝贵的财富。书中对“翻译批评”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评价翻译作品的客观标准和方法,这对于我撰写学术论文,进行有深度、有洞见的翻译评价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学术深度和研究方法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于有志于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刚接触非文学翻译领域的初学者,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书本内容详实,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操作,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一开始,我对各种翻译理论感到有些茫然,比如归化与异化、目的论等等,但作者通过大量具体的案例分析,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科技翻译的章节,详细阐述了科技文献的语言特点、翻译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术语问题,这对于我未来从事科技翻译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书中提到的“跨文化交际”视角也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层面的沟通与桥梁。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引用国内外著名的翻译案例,并进行细致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大师们的翻译思路和技巧,也为我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范本。此外,书本在实践层面也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如何进行文献调研、如何构建语料库、如何运用翻译记忆工具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能,能够帮助我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非文学翻译初学者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实践思路。
评分作为一个已经有几年翻译经验的从业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非文学翻译深度的书籍,而这本《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没有停留在基础知识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非文学翻译中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法律翻译和经济翻译的章节,作者对这些领域特有的语言风格、法律术语的精确性要求以及经济文件的逻辑严谨性都做了细致的剖析,并给出了许多极具操作性的翻译建议。例如,在处理法律文件时,书中强调了对原文语境的理解、对法律概念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目标语法律体系的熟悉程度,这让我对自身在这些领域的不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开始有意识地去弥补。此外,书中关于“语用翻译学”的讨论也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应,更重要的是要传递原文的语用功能和交际意图。作者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案例,展示了如何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从而达到更佳的翻译效果。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在于它促使我从“照字面翻译”转向“理解意义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达”,这无疑是我在翻译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思维升级。
评分坦白讲,最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了这本书,没想到它带来的惊喜远超预期。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视角独特的非文学翻译框架。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翻译的文化维度”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化差异,而是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分析了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书中对于“跨文化语用”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翻译在字面上看似准确,但却无法达到原文的交际效果,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语用策略来弥合文化鸿沟。这本书在“翻译伦理”方面的讨论也让我深受触动,它提出了许多关于译者责任、忠实性界定以及利益冲突等问题,引发了我对翻译职业道德的深刻反思。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翻译研究的未来趋势”的展望,它预测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翻译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并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变化。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简单的“如何翻译”的答案,而是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这样翻译”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翻译”。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一名翻译学习者,在理论、实践和职业认知上的不足,并激励我不断地去探索和成长。
评分作为一名在职的笔译人员,平时工作节奏快,很少有时间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偶然间看到这本书,被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定位所吸引。我翻阅了几章,发现书中很多内容都与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息息相关。比如,关于“术语翻译的规范化”和“行业词典的构建”的章节,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论,让我能更有条理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术语难题。书中关于“多语种项目管理”的建议,也对我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和协调跨语言项目提供了很多启发。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关于“翻译项目质量控制”的讨论,它从多个维度,包括审校、校对、终审等环节,详细阐述了如何确保翻译质量,这对于提升我所在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翻译成果的标准化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分享了一些“翻译职业发展”的经验,包括如何建立个人品牌、如何拓展业务范围等等,这些内容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技术,但对于我们这些在行业中摸爬滚打的译者来说,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在工作之余,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学习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