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定价:68.00元
作者:巴里埃森格林(Barry Eichgreen)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86655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何帆、向松祚、保罗?克鲁格曼、艾伦?布林德、阿代尔?特纳 联袂推荐
2016年全球金融领域重磅之作
从1933年到2008年,从决策者到市场表现,探究金融危机根源
对比100年内两次金融危机,预言80年后又一场全球劫难
深入探讨100年内两次重大金融危机,深挖金融体系问题根源
整理金融体系发展症结,预言未来全球经济走向
将两个时代、两块大陆的决策者、企业家一一镜像对比,鲜明立体
呈现风云事件细节,宛如美剧,丰富有趣
内容提要
过去百年中发生了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始于2008年的大衰退。为什么在我们认真反思了大萧条之后仍然没有预测到,更没有准备好应对2008年这场严重的危机呢?
当今国际学术界活跃、富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巴里?埃森格林,一针见血地指出:失败的根源恰恰在于对大萧条的乐观解释。身为金融史学者,埃森格林强调,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对于大萧条再现的恐惧影响了欧美的政策应对,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后果。
为更好地理解这两场危机和金融体系,埃森格林在不同的年代(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与大陆(北美和欧洲)之间切换,将两次金融危机高超地交织在一起,更将每个年代的风云人物和重大事件一一对应,从而深入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宏观政策的失误表现、失误起因及其危害程度。
他精炼总结道,任由银行破产、不肯扩大开支等大萧条的这些错误举措,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被一一纠正。但这种不加区分的应对很快给高负债国家带来侵扰。在民众的压力下,决策者们很快屈服,在不成熟的时机转向了常规政策。其结果就是美国枯燥缓慢的复苏以及欧洲无休止的衰退。埃森格林后指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两次危机,下一场金融危机定会不期而至。
在探究这场没有尽头的危机的诸多作品中,可能没有哪一本能比得上巴里?埃森格林的《镜厅》。
目录
全球经济与中国未来:埃森格林与何帆对谈录
前言
部分好的时代
章新时代的经济学
“庞氏局”居然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这说明,在20 世纪20 年代如痴如狂的金融氛围里,投资者会一时冲动,盲目轻信。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在同样如痴如狂的20 世纪头10 年,投资者也没有看穿麦道夫的局。
第二章金色环球
对当时那些“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盈利能力的过高预期,进一步催生了对股票的投资热情。就像20 世纪90 年代互联网的使用鼓舞了对与互联网有关的公司投资一样,20 世纪20 年代,广播的使用鼓舞了对广播公司的投资。
第三章惨烈的竞争
从欧洲回流的资金进了美国的银行,美国的银行又把这些钱贷给股票经纪商和经销商,让华尔街的股市泡沫加速膨胀。
第四章不换法律就换人
如果金融自由化没有办法通过更改法律来实现,那么就会通过强制来推行。1999 年,主张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布鲁克斯林?伯恩在美联储主席和财政部部长的逼迫下黯然离职。
第五章债由何来
美国进口中国制造的产品,同时向中国提供安全的流动资产;而中国则向美国出口,同时用赚来的钱购买美国国债。两全其美,各得其所。
第六章西班牙城堡
人们认为,资本从像德国这样的富国流入像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这样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和中国的资本流入美国一样,北欧的资本流入南欧也是双赢的。各得所需,皆大欢喜。
第二部分坏的时代
第七章空弹壳
4 月初的某个晚上,杜兰特在晚饭后去了趟白宫。为了避免引起注意,他并没有乘坐自己的豪华轿车, 而是打了辆出租车。在跟胡佛总统谈话时,他说:“美联储收紧贷款的做法是想要杀死能下金蛋的母鸡。”
第八章再遭重创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提高关税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明显的负面作用,但这一反复提及的教训,使得各国的决策者在2009 年抵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诱惑,而这又使得其他国际政策协调变得更加容易。
第九章欧洲的海岸
投资者担心的事情—他们原本在德国的资金,因的干预而化为泡影—终于发生了。德国央行既不能说服银行家们提供联合,也不能从其他央行那里得到贷款支持。由于彼此之间都不信任,和银行如同梦游一般,不知不觉走向了灾难。
第十章美国也会跌倒吗
新船长能够拯救这条正在下沉的船吗? 2009 年1 月,奥巴马就任时,人们怀有同样的疑虑。
第十一章大体可控
官员们将安抚人心视作己任。但在2007 年上半年,几乎没有为扭转经济下行出台政策,这说明,决策者真的相信他们自己所说的话。
第十二章证据不足
AIG(美国国际集团)发行了大量针对雷曼兄弟破产的保险,但是某些投资者自作聪明, 认为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选择是节省购买保险的费用,因为大家普遍认为雷曼兄弟会像贝尔斯登一样得到救助。
第十三章下跌螺旋
在短短的一年内,AIG 金融产品公司信贷相关收入增长了4 倍,但这一异常数字并没有引来实质性的质询,更不用说采取什么纠正行动。如果说有什么事情能够预言美国的监管体制即将崩溃,这一案例有说服力。
第十四章鱼腥和铜臭
如果把那些离岸存款和批发资金放在一起,那么冰岛的银行业规模已经远远大于这个小国的经济规模。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政治家实现了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冰岛梦,要么是一场噩梦。
第三部分向更好的时代进发
第十五章复古还是维新
在总统就职典礼当天的凌晨2 点半,接替罗斯福担任纽约州州长的赫伯特?雷曼关闭了纽约的银行。股票交易所也关门了,这是历史上第三次休市。也许有人会说,这才是华尔街的个“雷曼时刻”。
第十六章人人有份
21 世纪的决策者们成功地阻止了危机演变为另一场大萧条,但这减弱了对大刀阔斧改革的支持。奥巴马总统可能并非有意让自己的举措和罗斯福正好相反,将复苏置于改革之前。但事实的确如此。
第十七章高桥是清的反击
日本的经验证明,货币扩张政策和财政刺激配合,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很难找到类似的成功案例。
第十八章二次探底
1935 年刚就任法兰西银行行长的让?塔内里说,捍卫金本位制不仅是“单纯的国家需要”,还是“更广泛范围内的责任”。这是在“确定与错觉、节俭与投机、辛勤劳动与贪图近利”之间做出选择。
第十九章防止坏的情况
2011 年,在接受《每日电讯报》采访的时候,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简洁地总结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危机应对政策的主要成就。金说:“我们避免了一场大萧条。”
第二十章压力与刺激
压力测试和银行休业政策一样,看起来非常严肃郑重,于是市场又相信了。回头去看1933 年的银行休业政策,或许我们得承认,这些政策都有“摆拍”的成分在内。
第二十一章非常规政策
正如默文?金所言,决策者防止了一次大萧条。但他们本应做得更好。由于他们未能做得更好,经济复苏迟迟未见起色。
第四部分避免重演
第二十二章华尔街和商业街
问题在于,在这样的模式下,清算中心可以分担风险,但与此同时也把风险集中了起来。这样的改革无非是创造了更多大而不能倒的机构。这是不是一种进步,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
第二十三章非正常经济的正常化
人们只看到金融机构没有乖乖掏钱,就开始反对各种应对危机的政策,包括经济刺激政策。在救助大银行,大银行却还在发奖金,居然没有好好教训这些恶棍。
第二十四章做到糟
一直以来,欧洲始终在尽可能地把问题变得复杂。它们忽视了银行体系的问题;忽视了南欧国家竞争力的恶化;它们自作聪明地让希腊在2012 年加入了欧元区,却从不关注希腊常年财政困难。
第二十五章黑衣人
欧洲的危机首先是一场银行业危机。由于欧洲领导人的“妙计”,一场银行业危机成功地变成了金融危机、增长危机和政治危机。
第二十六章欧元生与死
如何说服17 个欧元区国家一致同意?如何说服27 个欧盟成员国一起改革?建成欧洲的货币联盟大厦的任务,变成了一项永不停工的室内装修工程。
结论
正是由于政策决策者成功地减少了80 多年来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这预示着我们将在不到80 年内,遭遇另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出场人物表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巴里?埃森格林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经济学教授。当今国际学术界活跃、富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国际经济政策历史的学术奠基人、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美国艺术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等。代表作有《嚣张的特权》《金色的羁绊》等。
在宏观经济史、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金融危机理论、亚洲金融市场、外汇制度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其关于金融危机、汇率制度和*货币区的实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文摘
序言
《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它试图用一面“镜子”来折射两次影响深远的经济危机,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挑战的宏大命题。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大萧条”和“大衰退”这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困境之间建立联系,又如何区分它们的独特之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轮回,还是仅仅是现象上的相似?书中“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的提问,更是直指问题的核心。我希望作者能够对这两次危机中的关键决策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刺激的力度、金融监管的改革等。是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规律,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我尤其关注作者在书中是如何处理“对”与“错”这种价值判断的。这是否会涉及对不同经济学派的评价?是否会探讨政策制定的伦理困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深刻的洞察,让我理解经济的复杂性,认识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双刃剑”效应。而且,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枯燥的经济数据和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史的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智慧与失误的百科全书,我渴望从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经济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立刻勾起了我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它仿佛在说,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镜厅”里,好好审视一下曾经发生过的两次重大的经济危机。这不仅仅是关于两个名词的简单堆砌,而是要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这过程中,我们人类的集体智慧和决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尤其对“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这一部分感到兴趣盎然。这是一种对自身行为的诚实审视,意味着作者将进行一种深入的、不回避问题的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经济学理论,去探讨那些影响决策的深层原因。比如,在制定应对政策时,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是否存在政治考量压倒了经济理性?是否存在短视行为导致了长期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具象、生动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内容,也许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或者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经济危机并非偶然,而是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我也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去识别潜在的风险,如何在危机发生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以及如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应对经济挑战的“使用说明书”,一份饱含历史智慧的“人生指南”。
评分《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这个名字,就像是一道引人入胜的谜题,直接点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理论的书,更像是一场关于历史智慧的深度对话。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处理“大萧条”与“大衰退”这两个时间跨度不同、表现形式各异的经济危机。是将它们视为孤立的事件,还是试图从中找出一条贯穿始终的经济发展脉络?“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这句话,更是充满了反思的意味。它暗示着作者会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分析,既肯定那些成功的应对策略,也会毫不留情地揭露那些导致危机的失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时期政府的经济政策,例如凯恩斯主义的兴衰、货币政策的演变、以及金融监管的改革。而且,我也希望能够了解到,在这些宏观层面的决策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或者文化因素。例如,大众的心理预期、科技的进步、或者全球化进程的变化,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经济走向的?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复杂的经济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并用丰富的史料和案例来支撑其论点。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人类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也是一次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警。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那面“镜子”中映照出的历史真相,以及隐藏在其中的宝贵经验。
评分拿到这本《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的时候,我首先被它极具画面感的书名所吸引。它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由经济事件构成的巨大“镜厅”,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大萧条与大衰退——的影子,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面“镜子”反观我们自身的决策与行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对”与“错”的。这是否意味着一种价值判断,还是对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客观评估?或者,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辩证分析,揭示出那些看似正确之举可能带来的长期负面效应,以及那些被视为错误的选择所蕴含的进步种子?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两次危机背后的驱动因素,例如金融市场的运作、政府的干预策略、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甚至是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大衰退”部分,它距离我们更为近切,其中的一些教训至今仍然在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以及个体决策如何影响整体经济格局的深刻洞见。而且,我对作者在叙述中如何平衡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感到好奇。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会辅以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经济原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充满探索潜力的框架,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经济的潮起潮落,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让我们在未来的经济航行中,能够更加审慎而明智。
评分这本《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的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引人深思的魔力,让人不禁联想到历史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曾经的辉煌与失误。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作者试图穿越时空,去剖析两次影响深远的经济危机,那是一种何等宏大的叙事野心!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处理“大萧条”和“大衰退”这两个看似相似却又充满时代差异的经济事件。是并列对比,找出其中的共性与个性,还是将它们视为一个连续的历史脉络,探究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书中提到的“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更是直击人心,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警示。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智慧,理解经济周期运行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种对宏观经济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类行为与决策的审视,无疑是吸引我深入阅读的最大动力。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既专业又不失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拨开经济危机的重重迷雾,看到那些隐藏在数据和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以及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微小细节。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史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一面能够照见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的镜子,而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面镜子前,审视我们共同走过的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