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 政府会计制度详解与实务:条文解读+实务应用+案例讲解 |
| | 定价 | 99.00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版次 | 第壹版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6月 |
| 开本 | 小16开 |
| 作者 | 政府会计制度编审委员会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0 |
| 字数 | 580 |
| ISBN编码 | 9787115483881 |
| 重量 | 760 |
内容介绍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以下简称《政府会计制度》)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在全*范围内施行,鼓励行政事业单位提前执行。为了帮助广大会计工作者学好、用好政府会计制度,我们集众多专家、学者与实务界人士一起,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依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6项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对《政府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入、详尽的解读。针对重要的会计处理规定,本书以逻辑结构图的形式点明其逻辑结点与流程;以案例解析的形式,将笼统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清晰具体的实务操作,全面提升读者的实务操作水平。本书提供案例320多个,均结合制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逐步展示会计处理的全过程,需要读者重点阅读。 本书是一本全景式解读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专业图书,是广大会计工作者学制度、用制度的案头需要具备工具书。它既适合会计实务工作者用以解决日常实务工作中各种疑难与困惑的问题,也适合会计理论工作者、会计专业学生用来掌握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
作者介绍
本书编委会 方文彬(会计学硕士,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教授) 邢铭强(会计学博士,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教授) 汪华亮(法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姚 宇(经济学博士,陕西财经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计东亚(会计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 孙蕾蕾(会计学博士、烟台大学会计系副教授) 徐东方(会计学硕士,河北金融学院讲师) 唐斯圆(会计学博士,清华大学)
目录
目录
第 1章 政府会计基本理论
1.1 政府会计的基本概念 1
1.1.1 政府会计的概念 1
1.1.2 政府会计目标 2
1.2 政府会计要素 4
1.2.1 政府会计对象 4
1.2.2 政府会计要素 4
1.3 政府会计原则 6
1.3.1 政府会计基本原则 6
1.3.2 政府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7
1.3.3 政府会计核算的其他原则 10
1.4 政府会计的记账基础 10
1.4.1 权责发生制 11
1.4.2 收付实现制 11
1.5 政府会计的特点 11
1.5.1 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12
1.5.2 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不同 12
1.5.3 会计报告不同 13
1.6 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13
1.6.1 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变化 13
1.6.2 《政府会计制度》主要内容 15
第 2章 政府会计的基本方法
2.1 政府会计的记账方法 22
2.1.1 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22
2.1.2 记账符号和账户结构 22
2.1.3 记账规则 24
2.1.4 试算平衡 25
2.2 政府会计的会计凭证 27
2.2.1 原始凭证 28
2.2.2 记账凭证 34
2.3 政府会计的会计账簿 38
2.3.1 会计账簿的分类与设置 39
2.3.2 会计账簿的使用 42
2.3.3 会计账簿的错误更正方法 43
2.3.4 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44
2.4 政府会计的会计报表 45
2.4.1 政府会计主体财务报表的种类 45
2.4.2 政府会计主体预算会计报表的种类 46
2.4.3 政府会计主体报表的编制要求 46
2.5 账务处理程序 47
第3章 资产的会计核算
3.1 货币资金 49
3.1.1 库存现金 49
3.1.2 银行存款 53
3.1.3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61
3.1.4 其他货币资金 64
3.2 短期投资 65
3.2.1 短期投资的概念 65
3.2.2 短期投资的会计核算 66
3.3 应收及预付款项 67
3.3.1 财政应返还额度 67
3.3.2 应收票据 70
3.3.3 应收账款 73
3.3.4 预付账款 76
3.3.5 其他应收款 79
3.4 存货 83
3.4.1 存货的管理 83
3.4.2 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84
3.4.3 存货的发出计价 85
3.4.4 存货的会计核算 88
3.4.5 存货的清查盘点 95
3.5 待摊费用 97
3.5.1 待摊费用的科目设置 97
3.5.2 待摊费用的会计核算 97
3.6 长期股权投资 98
3.6.1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98
3.6.2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100
3.7 长期债券投资 104
3.7.1 长期债券投资的初始计量 104
3.7.2 长期债券投资的后续计量 105
3.8 固定资产 107
3.8.1 固定资产的概述 107
3.8.2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111
3.8.3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115
3.8.4 固定资产的处置 117
3.8.5 固定资产的清查 118
3.9 工程物资 120
3.9.1 工程物资的概念 120
3.9.2 工程物资的会计核算 120
3.10 在建工程 121
3.10.1 在建工程的科目设置 121
3.10.2 在建工程的会计核算 122
3.11 无形资产 129
3.11.1 无形资产概述 129
3.11.2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130
3.11.3 研发支出 133
3.11.4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135
3.11.5 无形资产的处置 136
3.12 其他资产 138
3.12.1 政府储备物资 138
3.12.2 公共基础设施 142
3.12.3 保障性住房 147
3.12.4 文物文化资产 149
3.12.5 受托代理资产 151
3.12.6 长期待摊费用 154
3.12.7 待处理财产损溢 154
第4章 负债的会计核算
4.1 短期借款 157
4.1.1 短期借款的概念和管理 157
4.1.2 短期借款的会计核算 157
4.2 应缴财政款 159
4.2.1 应缴财政款的概念 159
4.2.2 应缴财政款的会计核算 159
4.3 应交税费 160
4.3.1 应交增值税 160
4.3.2 其他应交税费 175
4.4 应付职工薪酬 178
4.4.1 应付职工薪酬的科目设置 178
4.4.2 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 179
4.5 应付及暂收款项 181
4.5.1 应付账款 181
4.5.2 应付票据 183
4.5.3 其他应付款 185
4.5.4 应付利息 188
4.5.5 应付政府补贴款 189
4.5.6 预收账款 190
4.6 长期应付款项 192
4.6.1 长期借款 192
4.6.2 长期应付款 194
4.7 预提费用 196
4.7.1 预提费用的科目设置 196
4.7.2 预提费用的会计核算 196
4.8 预计负债 197
4.8.1 或有事项 197
4.8.2 预计负债 198
4.9 受托代理负债 198
4.9.1 受托代理负债的科目设置 198
4.9.2 受托代理负债的会计核算 199
第5章 净资产的会计核算
5.1 净资产概述 200
5.1.1 净资产的概念 200
5.1.2 净资产的分类 200
5.2 本期盈余 202
5.2.1 本期盈余的概念 202
5.2.2 本期盈余的会计核算 202
5.3 本年盈余分配 204
5.3.1 本年盈余分配的概念 204
5.3.2 本年盈余分配的会计核算 204
5.4 累计盈余 205
5.4.1 累计盈余的概念 205
5.4.2 累计盈余的会计核算 205
5.5 专用基金 208
5.5.1 专用基金的概述 208
5.5.2 专用基金的账务处理 208
5.6 权益法调整 209
5.6.1 权益法调整的概念 209
5.6.2 权益法调整的会计核算 210
5.7 无偿调拨净资产 211
5.7.1 经批准无偿调入净资产 211
5.7.2 经批准无偿调出净资产 212
5.8 以前年度盈余调整 214
5.8.1 以前年度收入和费用调整 214
5.8.2 资产盘盈 214
5.8.3 年末结转 214
第6章 收入的会计核算
6.1 收入概述 217
6.1.1 收入的概念 217
6.1.2 收入的分类 217
6.1.3 收入的确认 218
6.2 收入的会计核算 218
6.2.1 财政拨款收入 218
6.2.2 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 221
6.2.3 其他收入 222
6.3 事业单位专有收入会计核算 225
6.3.1 事业收入 225
6.3.2 经营收入 228
6.3.3 投资收益 231
6.3.4 上级补助收入 235
6.3.5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237
第7章 费用的会计核算
7.1 费用概述 239
7.1.1 费用的概念 239
7.1.2 费用的分类 239
7.2 费用的会计核算 240
7.2.1 业务活动费用 240
7.2.2 资产处置费用 243
7.2.3 其他费用 245
7.3 事业单位专有费用的会计核算 246
7.3.1 单位管理费用 246
7.3.2 经营费用 248
7.3.3 上缴上级费用 249
7.3.4 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 249
7.3.5 所得税费用 250
第8章 预算收入的会计核算
8.1 预算收入概述 251
8.1.1 预算收入的确认 251
8.1.2 预算收入的管理 251
8.2 预算收入的会计核算 252
8.2.1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252
8.2.2 非同级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254
8.2.3 其他预算收入 255
8.3 事业单位专有预算收入的会计核算 257
8.3.1 事业预算收入 257
8.3.2 经营预算收入 259
8.3.3 投资预算收益 260
8.3.4 上级补助预算收入 262
8.3.5 附属单位上缴预算收入 263
8.3.6 债务预算收入 264
第9章 预算支出的会计核算
9.1 预算支出概述 266
9.1.1 预算支出的确认 266
9.1.2 预算支出的管理规定 266
9.2 行政支出会计核算 268
9.2.1 科目设置 268
9.2.2 行政支出的主要账务处理 268
9.3 事业单位专有预算支出会计核算 270
9.3.1 事业支出 270
9.3.2 经营支出 272
9.3.3 上缴上级支出 274
9.3.4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275
9.3.5 投资支出 275
9.3.6 债务还本支出 277
9.4 其他支出 277
9.4.1 其他支出的科目设置 277
9.4.2 其他支出的会计核算 278
第 10章 预算结余的会计核算
10.1 资金结存的会计核算 281
10.1.1 资金结存的明细科目设置 281
10.1.2 资金结存的账务处理 282
10.2 结转结余资金的会计核算 289
10.2.1 结转结余资金概述 289
10.2.2 财政拨款结转 289
10.2.3 财政拨款结余 294
10.2.4 非财政拨款结转 297
10.2.5 非财政拨款结余 301
10.3 事业单位专有结余资金的会计核算 305
10.3.1 专用结余 305
10.3.2 经营结余 306
10.4 其他结余 307
10.4.1 其他结余的概念 307
10.4.2 其他结余的会计核算 307
10.5 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 308
10.5.1 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的概念 308
10.5.2 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 308
第 11章 政府会计报表
11.1 会计报表的概述 310
11.1.1 会计报表的概念 310
11.1.2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310
11.1.3 会计报表的分类 311
11.1.4 年终清理 313
11.2 资产负债表 314
11.2.1 资产负债表的概述 314
11.2.2 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315
11.2.3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315
11.2.4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实例 322
11.3 收入费用表 325
11.3.1 收入费用表概述 325
11.3.2 收入费用表的编制 326
11.3.3 收入费用表报的编制实例 329
11.4 净资产变动表 331
11.4.1 净资产变动表概述 331
11.4.2 净资产变动表的编制原则 332
11.4.3 净资产变动表的报表数填列方法 332
11.4.4 净资产变动表的编制实例 334
11.5 现金流量表 336
11.5.1 现金流量表概述 336
11.5.2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337
11.5.3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实例 342
11.6 预算收入支出表 346
11.6.1 预算收入支出表概述 346
11.6.2 预算收入支出表的编制 347
11.6.3 预算收入支出表的编制实例 349
11.7 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 352
11.7.1 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的概述 352
11.7.2 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的编制原则 352
11.7.3 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的报表数填列方法 353
11.7.4 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的编制实例 355
11.8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 358
11.8.1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的概述 358
11.8.2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的编制原则 359
11.8.3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的报表数填列方法 359
11.8.4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的编制实例 360
11.9 附注 363
11.9.1 附注的概念 363
11.9.2 附注的主要内容 363
11.9.3 会计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 364
11.10 会计报表的审核、汇总与分析 376
11.10.1 会计报表的审核 376
11.10.2 会计报表的汇总 377
11.10.3 会计报表分析 377
11.10.4 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380
第 12章 新旧政府会计制度衔接
12.1 行政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 382
12.1.1 行政单位新旧制度衔接总要求 382
12.1.2 财务会计科目的新旧衔接 386
12.1.3 预算会计科目的新旧衔接 396
12.1.4 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的新旧衔接 399
12.1.5 其他事项 399
12.2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 400
12.2.1 新旧制度衔接总要求 400
12.2.2 财务会计科目的新旧衔接 406
12.2.3 预算会计科目的新旧衔接 419
12.2.4 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的新旧衔接 424
12.2.5 其他事项 425
《企业会计准则:条文精讲与实务操作指南》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体系的全面解读与实务应用,旨在为广大财务工作者、会计专业学生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本系统、深入且具有高度实操性的学习参考手册。本书严格围绕财政部最新颁布的CAS体系框架,对每一项具体准则的立法背景、核心概念、确认与计量要求、披露规范等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我们摒弃了空泛的理论阐述,转而采用“条文原文+深度解读+实务操作步骤+典型案例分析”的结构,确保读者能够精准把握准则要求并将其有效应用于日常的会计核算与报表编制中。 核心章节与特色: 第一部分:CAS总体框架与基础理论精炼 本部分将简要概述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趋同情况,并提炼出理解所有具体准则的基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原则。重点梳理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的处理逻辑,这是所有后续实务操作的基石。 第二部分:核心资产类准则深度解析 存货(CAS 1): 深入探讨永恒的难题——成本的构成与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特别是先进先出法与加权平均法的实际操作差异)。针对发出商品、委托代销、联营企业投资涉及的存货处理进行详细阐述。 固定资产与使用权资产(CAS 4 & CAS 21): 详细解读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模式(成本模式与重估价模式的适用性分析,尽管我国目前主要使用成本模式),以及折旧方法的选择与变更。特别强化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下承租方确认使用权资产与租赁负债的计量细节,包括固定付款额、可变对价、初始直接费用等的处理。 无形资产与商誉(CAS 6 & CAS 8): 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支出的界限,重点剖析无形资产的摊销与减值测试的逻辑。商誉的形成(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与后续的减值测试(包括如何确定资产组和产生相关现金流的最小资产组合)是本章的难点突破点。 金融工具(CAS 22、23、24、37): 鉴于金融工具的复杂性,本章按条文顺序详细拆解了金融资产的分类(按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特征)、计量(摊余成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以及金融负债的确认与计量。重点解析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ECL)的计量步骤,特别是“三阶段模型”在不同信用风险情景下的应用。 第三部分:收入、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专题 收入确认(CAS 14): 严格遵循“五步法”模型,对合同履约义务的识别、交易价格的确定、履约义务的履行时点进行细致入微的阐述。大量篇幅用于分析包含可变对价、融资成分、以及售后回购条款的复杂收入确认场景。 或有事项与预计负债(CAS 13): 区分或有事项、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的界限,重点讲解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或有义务、概率、可靠估计)和计量方法,以及资产与负债的抵销处理。 股份支付(CAS 11): 详细阐述了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与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核算差异,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如期权定价模型)及其在等待期内的确认和计量。 第四部分:特殊交易与报告准则实务 企业合并(CAS 20): 详细对比买卖法与购买法(现行准则采用购买法)的差异,重点讲解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各项处理步骤,特别是评估或有对价和非控制性权益的计量选择。 关联方披露(CAS 24): 明确关联方的界定标准,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关联交易(如管理层报酬、销售、借款)提供了具体的披露格式与口径要求,确保报表使用者能够获取充分信息。 财务报表列报(CAS 30): 结合实务,讲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勾稽关系与规范列报要求,避免常见的错报和漏报。 本书特色亮点: 1. 条文精准对应: 每项准则均以官方条文为蓝本,对每一条文进行细致的“翻译”和“注释”,确保理解的准确性。 2. 实务操作手册化: 针对条文规定,直接转化为“做什么—怎么做—注意事项”的操作流程,特别适用于初级和中级会计人员快速上手。 3. 跨准则协调案例: 案例设计紧密结合业务实际,往往涉及多项准则的交叉应用(例如:购买一项包含租赁和金融工具的资产包),体现了会计处理的系统性。 4. 新旧衔接与趋势展望: 适度对比了旧准则与新准则的主要变化,并对未来会计准则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性提示,增强了书籍的生命力。 本书力求成为财务人员案头必备的“操作手册”,而非纯粹的理论教材,通过扎实的条文基础和高度聚焦的实务应用,帮助读者在复杂的经济业务面前,找到最合规、最清晰的会计处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