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
定价:49.00元
作者:樊宪雷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52497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陈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三中全会,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国策方针,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所产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和变化。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的实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创造出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改革又是一场只有进行时的变革,永远在路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不可能是通衢大道,面对困难只能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强调,改革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
内容提要
《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一书主要讲述建国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届三中全会八次会议的召开背景、会议内容、会议背后的故事、会议给国家发展带来的影响等,力图通过八次会议描述祖国三十年来的沧桑巨变,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多重角度展现八次会议的召开意义与价值。本书将八次会议的召开背景、内容、影响进行纵向对比,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祖国的变化;且参考文献丰富,有的研究和深度。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政策发展的体系脉络,图文并茂,文字质量高,版式规范美观。
目录
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新事业、新道路的开辟/ 001一、 酝酿和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 003二、历史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012三、历史的巨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021
第二章 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035
一、实践先行:改革全面铺开成为必然/ 036“小岗”激情点燃农村大地/ 036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破冰之举 / 040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042
二、思想大解放:经济理论上的突破/ 044
“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突破 / 044“莫干山”会议的探索之路 /046
三、成篇:指导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 048
拨乱反正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启 / 048整党运动的开展统一了认识 /05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 051
四、迅速展开:改革深入进行/ 056
企业新生—承包、破产思路的打开和股份制试点热的兴起/ 057切实感受—城市市场和价格放开/ 060影响扩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064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 068
第三章 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073一、继续推进:改革思路的不断深化/ 074
大的经济特区诞生 / 07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07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定/ 082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加快 /084
二、隐忧暗存:改革进程中暗流涌动/ 089三、整顿调整:价格闯关和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092
价格闯关受挫/ 092调整整顿,为深入改革扫清障碍/ 097
四、争论再起:姓“社”姓“资”的思想交锋/ 99
第四章 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103
一、制定《决定》是顺应改革发展需要的历史必然/ 104二、《决定》起草:逐步廓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110三、《决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贡献: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20
四、《决定》的推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阶段/ 132
第五章 十五届三中全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定行动纲领/ 139
一、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是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141二、起草过程:真正把邓理论作为文件的指导思想/ 152三、重大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定行动纲领/ 156四、深远意义:吹响继续向农业现代化进军的号角/ 164
第六章 十六届三中全会:描绘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蓝图 / 175一、全会召开的背景/ 176二、《决定》的起草/ 180三、《决定》的主要内容/ 185四、《决定》创新与突破/ 194五、全会的影响/ 210
第七章 十七届三中全会:谱写农村改革发展新篇章/ 223一、背景:为什么要格外关注农村的改革发展/ 224二、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起草/ 228三、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 232四、各方面的关注要点和评价/ 244
第八章 十八届三中全会/ 257
一、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外发展形势/ 258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起草、通过历程/ 262三、《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的主要内容/ 273四、各方面对《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的评价/ 278
作者介绍
樊宪雷,中央文献研究室外刊处处长、《党的文献》编辑部主任。研究领域为党史、国史和人物史,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编著多部书籍,如《*读书集成》,“中国道路”丛书之《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材《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作者显然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细腻的笔触。我尤其欣赏它对决策层内部讨论过程的还原,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和权衡,让人理解了每一次看似轻描淡写的政策宣布背后,是多么复杂的博弈与思想的碰撞。书中对当时经济学界思潮的梳理也相当到位,不同学派的观点如何交锋,又是如何影响最终的决策方向,这一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往往被简化或忽略了。比如,对于价格闯关的描写,不仅仅是记录了结果,更是深入剖析了冲击波如何传导至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那种对社会情绪的捕捉,使得整本书的叙事充满了人情味,而非冰冷的宏大叙事。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面对未知的未来,决策者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责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历史转折点的内在肌理。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框架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使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深知其所以然。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过程史学”的视角,而非仅仅关注关键节点的结果。它更关注“如何发生的”,而非仅仅“发生了什么”。这种对机制和路径依赖的关注,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现代中国发展模式的人来说,都是极具启发性的。作者在分析初期政策制定时,对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稀缺状态下的决策艺术,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例如,关于价格双轨制的设计,书中详细论证了它在特定历史阶段如何兼顾了效率和公平的微妙平衡,尽管它后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种对历史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使得整本书的论调保持了一种成熟的、不偏激的姿态。它不贩卖简单的成功学,也不沉溺于历史的批判,而是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那段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历史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这种深沉的反思力量,才是它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对当时社会思想界的冲击描绘得尤为生动。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更是观念的解放。作者花了相当篇幅来探讨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经济学家群体,在推动思想松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借用国外的理论,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市场经济的理念,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来自传统观念的阻力,这些内容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思想市场”形成过程的描述,那种知识的流动和再生产,是如何为政治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民意基础的。这使得我们理解到,改革的成功,绝非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更是自下而上思想活跃度的体现。书中对当时报刊杂志上关于经济体制讨论的引用,极富现场感,让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激烈辩论的声音,那种渴望变革、渴望进步的热情是极具感染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在引用和论证上展现了极高的严谨性。我注意到作者似乎查阅了大量的内部会议记录和当事人的回忆录,使得其中许多论述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并没有将“改革开放”视为一个一蹴而就的完美过程,而是坦诚地揭示了其间的反复、试错乃至付出的社会代价。对于几次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之争,书中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分析了不同方案背后的逻辑基础与潜在风险。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是真正有价值的严肃历史著作的标志。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经济奇迹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在一个更具内在逻辑的框架内得到了整合。尤其是它对“渐进式改革”理论的内在逻辑剖析,非常到位,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选择了这条不同于西方“休克疗法”的路径,以及这条路径在特定国情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近乎于新闻特写般的锐利和克制,尤其在描述改革初期那些关键人物的性格侧面时,作者的观察力令人称道。它没有陷入对特定领导人进行过度美化或批判的窠臼,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图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地方实践案例的引入,那些从基层涌现出来的创新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真实故事,为理论上的阐述提供了坚实的注脚。比如,对于深圳特区初期“借船出海”策略的详细解读,就远超一般教科书的描述,它深入探讨了制度创新是如何在特定地理和历史条件下萌发的。这本书的结构处理也十分巧妙,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采用了多层次的视角切换,时而拉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时而下沉到具体企业或家庭的决策困境。这种叙事的张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经济学议题,变得引人入胜,仿佛在阅读一部高智商的政治悬疑小说,只是这里的“谜底”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