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 9787555249771

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 978755524977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宪雷 著
图书标签:
  • 三中全会
  • 改革开放
  • 中国共产党
  • 历史
  • 政治
  • 经济
  • 邓小平
  • 当代中国
  • 政策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49771
商品编码:2823987716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

定价:49.00元

作者:樊宪雷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52497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陈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三中全会,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国策方针,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所产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和变化。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的实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创造出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改革又是一场只有进行时的变革,永远在路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不可能是通衢大道,面对困难只能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强调,改革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

内容提要


《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一书主要讲述建国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届三中全会八次会议的召开背景、会议内容、会议背后的故事、会议给国家发展带来的影响等,力图通过八次会议描述祖国三十年来的沧桑巨变,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多重角度展现八次会议的召开意义与价值。本书将八次会议的召开背景、内容、影响进行纵向对比,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祖国的变化;且参考文献丰富,有的研究和深度。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政策发展的体系脉络,图文并茂,文字质量高,版式规范美观。

目录


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新事业、新道路的开辟/ 001一、 酝酿和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 003二、历史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012三、历史的巨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021
第二章 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035
一、实践先行:改革全面铺开成为必然/ 036“小岗”激情点燃农村大地/ 036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破冰之举 / 040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042
二、思想大解放:经济理论上的突破/ 044
“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突破 / 044“莫干山”会议的探索之路 /046
三、成篇:指导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 048
拨乱反正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启 / 048整党运动的开展统一了认识 /05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 051
四、迅速展开:改革深入进行/ 056
企业新生—承包、破产思路的打开和股份制试点热的兴起/ 057切实感受—城市市场和价格放开/ 060影响扩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064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 068
第三章 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073一、继续推进:改革思路的不断深化/ 074
大的经济特区诞生 / 07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07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定/ 082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加快 /084

二、隐忧暗存:改革进程中暗流涌动/ 089三、整顿调整:价格闯关和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092
价格闯关受挫/ 092调整整顿,为深入改革扫清障碍/ 097

四、争论再起:姓“社”姓“资”的思想交锋/ 99
第四章 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103
一、制定《决定》是顺应改革发展需要的历史必然/ 104二、《决定》起草:逐步廓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110三、《决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贡献: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20
四、《决定》的推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阶段/ 132
第五章 十五届三中全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定行动纲领/ 139
一、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是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141二、起草过程:真正把邓理论作为文件的指导思想/ 152三、重大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定行动纲领/ 156四、深远意义:吹响继续向农业现代化进军的号角/ 164
第六章 十六届三中全会:描绘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蓝图 / 175一、全会召开的背景/ 176二、《决定》的起草/ 180三、《决定》的主要内容/ 185四、《决定》创新与突破/ 194五、全会的影响/ 210
第七章 十七届三中全会:谱写农村改革发展新篇章/ 223一、背景:为什么要格外关注农村的改革发展/ 224二、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起草/ 228三、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 232四、各方面的关注要点和评价/ 244

第八章 十八届三中全会/ 257
一、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外发展形势/ 258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起草、通过历程/ 262三、《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的主要内容/ 273四、各方面对《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的评价/ 278

作者介绍


樊宪雷,中央文献研究室外刊处处长、《党的文献》编辑部主任。研究领域为党史、国史和人物史,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编著多部书籍,如《*读书集成》,“中国道路”丛书之《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材《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等。

文摘



序言



《时代之脉: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前瞻》 一、 时代的呼唤与思想的解放 1978年,中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隔绝,使得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次关键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魄力,为中国的发展方向拨开了迷雾。这次会议不仅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新纪元。 在“两个凡是”的束缚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极大限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导向,打破了僵化的思想禁锢,鼓励大胆探索,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这种思想上的解放,为后续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社会各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应运而生。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后来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深刻阐释了中国国情,更指明了发展方向。它们相互补充,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体系,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从计划到市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这场改革的核心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它触及了生产关系、分配方式、所有制结构等方方面面。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交给了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粮食问题。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引入竞争机制,激活了国有经济的活力。 对外开放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让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从深圳的“三天一层楼”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市场经济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改革过程中也伴随着挑战和阵痛。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如何保障公平竞争,这些问题在改革的各个阶段都不断被提出并寻求解决。每一次的改革决策,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努力,也伴随着对方向和路径的反复探索。 三、 社会领域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飞跃,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大幅增加,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曾经的“吃不饱、穿不暖”成为历史,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从基本生存需求向享受型、发展型需求迈进。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为人民提供了更坚实的后盾。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扩张,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空前提高,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 然而,社会发展也伴随着新的挑战。贫富差距的拉大,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都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需要面对的难题。如何实现更加均衡、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如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 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完善:法治的进步与民主的深化 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更是国家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重新审视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法治的进步,意味着国家治理从“人治”向“法治”迈进,为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公民权利的保护提供了基本框架。 民主的深化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人大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这些努力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政治生态。 当然,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如何有效解决权力运行中的问题,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民主监督体系,这些都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五、 走向世界: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全球贡献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龙的传人”到“中国力量”,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重要。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经济的崛起,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引擎,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合作机遇。中国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努力,也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开展对话与合作,如何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如何在高科技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这些都是中国在未来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六、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回望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探索史。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坚持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发展;实行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展望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止。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目标。 《时代之脉: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前瞻》旨在通过对改革开放关键节点、重大决策、深远影响的深入剖析,展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如何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本书将带领读者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程,理解其深刻的时代意义,并展望充满希望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作者显然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细腻的笔触。我尤其欣赏它对决策层内部讨论过程的还原,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和权衡,让人理解了每一次看似轻描淡写的政策宣布背后,是多么复杂的博弈与思想的碰撞。书中对当时经济学界思潮的梳理也相当到位,不同学派的观点如何交锋,又是如何影响最终的决策方向,这一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往往被简化或忽略了。比如,对于价格闯关的描写,不仅仅是记录了结果,更是深入剖析了冲击波如何传导至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那种对社会情绪的捕捉,使得整本书的叙事充满了人情味,而非冰冷的宏大叙事。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面对未知的未来,决策者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责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历史转折点的内在肌理。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框架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使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深知其所以然。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过程史学”的视角,而非仅仅关注关键节点的结果。它更关注“如何发生的”,而非仅仅“发生了什么”。这种对机制和路径依赖的关注,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现代中国发展模式的人来说,都是极具启发性的。作者在分析初期政策制定时,对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稀缺状态下的决策艺术,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例如,关于价格双轨制的设计,书中详细论证了它在特定历史阶段如何兼顾了效率和公平的微妙平衡,尽管它后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种对历史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使得整本书的论调保持了一种成熟的、不偏激的姿态。它不贩卖简单的成功学,也不沉溺于历史的批判,而是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那段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历史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这种深沉的反思力量,才是它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对当时社会思想界的冲击描绘得尤为生动。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更是观念的解放。作者花了相当篇幅来探讨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经济学家群体,在推动思想松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借用国外的理论,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市场经济的理念,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来自传统观念的阻力,这些内容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思想市场”形成过程的描述,那种知识的流动和再生产,是如何为政治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民意基础的。这使得我们理解到,改革的成功,绝非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更是自下而上思想活跃度的体现。书中对当时报刊杂志上关于经济体制讨论的引用,极富现场感,让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激烈辩论的声音,那种渴望变革、渴望进步的热情是极具感染力的。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在引用和论证上展现了极高的严谨性。我注意到作者似乎查阅了大量的内部会议记录和当事人的回忆录,使得其中许多论述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并没有将“改革开放”视为一个一蹴而就的完美过程,而是坦诚地揭示了其间的反复、试错乃至付出的社会代价。对于几次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之争,书中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分析了不同方案背后的逻辑基础与潜在风险。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是真正有价值的严肃历史著作的标志。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经济奇迹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在一个更具内在逻辑的框架内得到了整合。尤其是它对“渐进式改革”理论的内在逻辑剖析,非常到位,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选择了这条不同于西方“休克疗法”的路径,以及这条路径在特定国情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近乎于新闻特写般的锐利和克制,尤其在描述改革初期那些关键人物的性格侧面时,作者的观察力令人称道。它没有陷入对特定领导人进行过度美化或批判的窠臼,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图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地方实践案例的引入,那些从基层涌现出来的创新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真实故事,为理论上的阐述提供了坚实的注脚。比如,对于深圳特区初期“借船出海”策略的详细解读,就远超一般教科书的描述,它深入探讨了制度创新是如何在特定地理和历史条件下萌发的。这本书的结构处理也十分巧妙,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采用了多层次的视角切换,时而拉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时而下沉到具体企业或家庭的决策困境。这种叙事的张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经济学议题,变得引人入胜,仿佛在阅读一部高智商的政治悬疑小说,只是这里的“谜底”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