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 ||
外文书名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 者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组织编写 主编 史宁中 王尚志 | 原作者 |
|
出版时间 | 2018.05 | I S B N | 9787040496031 |
套装书 | 否 | 引进版 | 否 |
装 帧 | 平装 | 版 次 | 1 |
字 数 | (千字) | 配套资源 | |
页 数 |
| 开 本 | 16开 |
丛书系列 |
| ||
重点项目 | 在版 | ||
获奖信息 |
| ||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依据。本书由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对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以使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是无可挑剔的,纸张的质感很好,文字的清晰度也达到了专业出版物的标准,这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但内容上,我总觉得它在试图平衡太多方面,结果反而显得有些“四面楚歌”。一方面,它必须涵盖新课标的全部精神,另一方面,它又不能显得过于偏袒某一学段或某一知识模块。这种求全的倾向,导致在解读那些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变革点时,力度明显不足。比如,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前沿话题,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具体软件应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路径的探讨,但书中提及的篇幅很有限,更多的是原则性的呼吁。再者,对于新课标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改革,这本书也只是蜻蜓点水地提了一下,并没有深入阐述如何从传统的“分数导向”评价转向更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多元评价体系,这对于正在焦头烂额进行教学改革的我们来说,是亟需解决的痛点。我希望看到更具前瞻性、更能指导实践的、敢于“开刀”的论述,而不是这种面面俱到的、近乎中庸的解读,这使得这本书在实际的指导价值上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和权威论述,这无疑为其权威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一名需要快速消化信息以应对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而言,这种过度严谨有时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大量的术语和规范化的表述,使得阅读过程变得异常缓慢,很少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更偏爱那种能够用更生动、更贴近教育现场的语言来阐释复杂概念的解读。例如,在讨论数学思维的培养时,我期待看到一些生动的教学片段分析,比如某个经典的“错误”是如何被新课标理念转化为一次绝佳的教学契机。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过于“书面化”,缺少了温度和人情味。它似乎更侧重于从宏观制度层面来审视课标的科学性,而忽略了教育终究是“人”的活动,是发生在教室里具体的互动过程。因此,这本书更适合放在图书馆的案头,作为教育政策研究的参考资料,而不是放在我的备课桌上,随时翻阅以获取灵感或即时指导。它的价值在于其官方的定调,但其在实际应用层面的可及性和启发性,则有待商榷。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弄清楚新课标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因为我们学校正在艰难地推行这种改革,学生选课的复杂性直线上升,对教师的跨模块教学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关于如何平衡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逻辑衔接的蓝图。理想中,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份详尽的课程地图,标明哪些选修内容是深化基础知识,哪些是拓展应用领域,以及教师在不同模块切换时需要准备的知识储备侧重点。然而,这本书在谈及模块划分时,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于如何有效管理和组织这些模块,如何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或知识断层的出现,几乎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建议。读完后,我对于“为什么要做模块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对于“如何才能做好模块化”,仍然感到困惑重重,这使得这本书在解决我当前教学困境方面的帮助非常有限,更像是一份理论背景知识的补充材料,而非实操指南。
评分这本定价不菲的教材,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严肃和权威感。我原本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解开高中数学学习迷雾的钥匙,尤其是对于那些新课标下层出不穷的教学新动向。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试图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寻找具体的解题技巧或者具体章节的教学侧重点时,却感到了一丝迷茫。它更像是一部高屋建瓴的纲领性文件,罗列了教育部的宏大愿景和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抽象定义,比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这些词汇被反复强调,但如何将这些高大上的概念,切实地融入到每天的课堂教学中,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更贴合新课标要求的二次函数习题,书里给出的指导却显得过于概括和理论化。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去理解“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具体落地,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那种操作层面的细节缺失,让我总觉得手里握着的,是一张指向远方的地图,却少了当下脚下的路标。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或许是那些能立刻拿来用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案例和具体解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为什么”的阐述上,而“怎么做”的部分,似乎被刻意地留白了。整体而言,它更像是给教育管理者或课程设计者阅读的白皮书,而非直接面向日常教学操作手册,这多少有些遗憾。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足以让人望而生畏,内容之庞杂,仿佛试图将过去十年所有关于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讨论都囊括进来。作为一名已经工作多年的教师,我深知课标解读的重要性,它是我们理解教学导向的基石。然而,这本书的结构逻辑似乎不太符合教学实践的顺序。它从宏观的教育哲学讲起,然后跳跃到具体的课程目标,再穿插一些历史回顾,最后才稍微触及到具体学科的某些模块。这种叙事方式,对于习惯了“知识点——方法论——应用”这种线性思维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吸收起来效率不高。我不得不频繁地在不同章节间来回翻阅,试图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引用的部分案例和专家观点似乎有些陈旧,并未完全反映出最近两三年教育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对数学教育产生冲击后的新动态。感觉这本书的定稿时间点可能略微滞后于教育实践的快速发展步伐,使得它在阐述“未来”的数学教育时,少了一份紧迫感和时代气息,更像是一份对既有规范的权威性确认,而非对未来趋势的强力引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